(共13张PPT)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性格矛盾解读
贰
叁
目
录
壹
勤劳织作——主动求遣
主动求去—-希望重圆
希望重圆-—同意再嫁
肆
同意再嫁—-殉情而死
壹
勤劳织作——主动求遣
解读:
当刘兰芝待字闺中时,就履行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妇工”要求了;一旦出阁作嫁,就承担了妻子角色的义务。在婆母蛮横、丈夫软善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性格刚强的兰芝不可能不虑及今后。情知被遣势在必然,因而与其被动遭遣,不如主动求去,这种举动虽属大胆,但倒也确实符合兰芝的“自我导向”性格的发展逻辑。
例: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昼夜勤作息,伶传萦苦辛。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劳织作——主动求遣
贰
主动求去—-希望重圆
解读:
兰芝对压迫自己的封建势力有性格刚强的一面,甚至在被遣时,她也能着意妆饰,精心打扮,不亢不卑地离开了焦母。而对丈夫仲卿却有着夫妻恩爱的难舍之情,与丈夫仲卿的“合作、调适的互动”,兰芝与小姑的感情也不浅。被遣以前是对立的互动充斥胸臆,故有主动求去之举;被遣之后便是合作调适的互动占主导地位了,“蒲苇”之誓即为明证。
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君若既见绿,不久望君来。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主动求去—-希望重圆
叁
希望重圆-—同意再嫁
解读:
1.内在条件;如果说,在县令之子求婚时,兰芝的“徐徐更谓之"不足以说明她的倾向意见的话,那么在太守之子求婚,刘兄逼嫁以后,兰芝确也表示了“理实如兄言”的态度,可见她在“道理”上还是同意刘兄的见解的;尤其是因"举动自专由”而被遣以后,她作了行为方式的调整,表示了“处分适兄意,哪得任自专”的意见,这时,在与府吏"渠会永无缘”的估计下,作出了“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允诺,才是顺理成章的发展脉络。
例: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希望重圆-—同意再嫁
解读:
2.外在因素;在刘兄眼中,府吏与太守公子的荣辱悬殊,竟有如天壤之别,弃府吏而就太守公子,可谓平步青云,何乐不为?活脱脱一副攀龙附风、趋炎附势的庸俗嘴脸。
例: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希望重圆-—同意再嫁
小结
:她们的悲剧必然带有宿命的色彩。这些被抛弃并丧失“话语权”的弃妇们只能也只有选择这种自我剖白式的叙述形式来表达心中的哀怨,吟咏无助的哀歌。
同意再嫁,既是刘兄、刘母,同时也是兰芝本人思想中阶层流动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在兰芝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被逼迫的因素。
肆
同意再嫁—-殉情而死
解读1:
刘兰芝被迫允婚以后,并没有减弱她对仲卿的依恋之情。兰芝的“死誓“是受仲卿的“誓死”影响的结果。当仲卿闻变归来,听了兰芝的诉说是不满的。仲卿表示了“吾独向黄泉”的决心。在此情形下,兰芝立即作出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调适的互动,完成了从同意再嫁到以死殉情的转变过程,没有仲卿的“誓死”也不会有兰芝的"死誓"。
例:手巾掩口啼。愁思出门啼。蒲苇一时韧。 吾独向黄泉。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同意再嫁—-殉情而死
解读2:
此时的兰芝所处的角色,其内容要么是屈作太守媳为社会所容而生,要么是甘为仲卿妻为社会所弃而死,很难有别的选择。选择前者是常人所易接受,但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与兰芝的性格相悖,按照兰芝性格的发展与升华,选择后者在所难免,夫妻两人双双演出了一出反抗封建礼教的殉情悲剧。
例:手巾掩口啼。愁思出门啼。蒲苇一时韧。 吾独向黄泉。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同意再嫁—-殉情而死
刘兰芝的殉情五步曲是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刘兰芝”,也丰富了《孔雀东南飞》,使这部诗作成为千古名篇。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