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34张PPT)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34张PPT)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6:5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语言运用:深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掌握绝句在结构、押韵方面的特色,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思维能力:分析并概括所学知识,进行阐释;掌握合作学习与交流技巧。
审美创造: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感。
文化自信:能够依据意象品评诗歌,洞察人心,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核心素养
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三千年的诗歌韵味,我们的文化遗产始终未有间断。诗词构成了千年历史的家园,承载着历代中华儿女的情感,体现了“独坐幽篁里”的宁静,唤起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怀旧之情,表达了“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关切,以及“杨花榆荚无才思”的依依不舍。它们宛如一系列心灵的相册,等待我们去翻阅,去探索那些既熟悉又新奇的精神领域。今日,让我们共同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
步入诗篇,靠近他们。




目录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一、识人评世——识诗人
二、因枝振叶——诵诗歌
三、阐释文义——读诗意
四、品味探索——悟诗情
掌握诗歌四步骤




王维
(701-761年)
唐代杰出的诗人兼画家,名维,别号摩诘居士。
晚年王维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不再追求官场,而是专心修佛,因此也被称为“诗佛”。
他的诗歌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都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
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品味摩诘的诗,如同诗中有画;观赏摩诘的画,又似画中有诗。”
知人论世
王维
文体知识
《竹里馆》的诗作形式为五言绝句,亦称“五绝”,属于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起源于唐代,至盛唐时期已发展至完善阶段,当时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唐代以前的诗则被称作“古体诗”或“古诗”。五言绝句(五绝)的主要特征包括:四句诗篇,每句五字,偶数句押韵,同时遵循对偶和平仄的规则。
文体知识
在格律诗的范畴内,一首诗由四句构成的,被称作“绝句”。若绝句的每一行包含五个字,则称之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若每行有七个字,则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而一首诗由八句组成的,称之为“律诗”。其中,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则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因声求气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准确把握节奏
诵出韵律
体会诗情
幽篁:深邃的竹林。篁(huáng),竹林。
长啸:撮口而歌,此乃吟唱、歌唱之意。
深林:深邃的林地,谓之幽篁。
相照:与“独自坐着”相对应,意味着,单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中。独自一人,只有明亮的月亮似乎懂得人心,前来相伴。
疏通诗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静坐在宁静的竹林中,一边抚琴一边放声歌唱。竹林深处静谧而深远,无伴而行,唯有皎洁的月亮默默陪伴着我。
诗意:
品味探究
1.诗里描绘了哪些景象?诗人正在从事什么活动?
景物:
“深林”“幽篁”“明月”
人物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宁静安逸
——闲适安然
品味探究
在月光下,诗人孤身一人静坐于深邃宁静的竹林之中,一边抚琴,一边放声吟啸。竹影婆娑,无人察觉诗人的存在,唯独那明亮的月光穿透繁密的竹叶,既洒在诗人身上,也洒在了他的琴上。
2.这景色与人们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图景?
品味探究
3.思考一下,为何诗人决定栖息于竹林之内?
三十四岁的王维,政治立场坚定,紧随张九龄之后,被升职为右拾遗。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三十七岁,张九龄被贬至荆州,而奸臣李林甫则独掌大权,朝廷政治变得阴暗。尽管面临种种困难,王维并未选择放弃官职隐退,但经历了人生波折的他,对世事已不再热衷,隐居之情愈发浓厚。四十三岁时,他获得了辋川别业(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从此开启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竹里馆》这首诗。
品味探究
4.诗人细心挑选意象,体验诗歌意象的美妙。
竹子——在中国人眼里,是那挺拔而清雅的象征。
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高雅之士的必备之物。
宁缺毋滥,宁可餐无肉,不可住无竹。缺少肉食只会让人消瘦,缺少竹子却使人变得庸俗。身体瘦弱尚可恢复,但精神庸俗却难以治愈。(苏轼)
“士人无故不离琴瑟”——琴音即为高山流水,亦是诗人内心之清雅旋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明月澄清景,列修正参差。——曹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此指高洁之士,诗人的知心朋友。
5. 思索:这些意象在诗中融合,其作用何在?
诗篇里的竹影与夜幕、皓月、琴声共同构筑了一种深邃宁静的环境,衬托出诗中弹琴者独立不羁、逍遥自在的形象,展现了诗人沉醉于美丽自然、鄙视喧嚣尘世的情怀。
6.古代诗人创作诗歌时注重字词的选择,探讨一下诗里“独”字的妙处何在?
“独”意味着“独自”,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一种精神追求,既可以体现为不随波逐流、保持高洁的个性,也可以是对独立自主人格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孤身一人隐居于竹林深处的情景,展现了其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赏析句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①通过声音的对比,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深邃静谧的竹林中弹奏琴声和吟唱的情景;
②琴音与歌声映衬出月光下的竹林宁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③展现了诗人自视甚高、纯洁超凡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赏析句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幽深的竹林中,独自行走,只有明亮的月光仿佛懂得人心,前来陪伴。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特质,描述月亮的热忱相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高尚情操。
此诗描绘隐居者生活,展现月光下静坐、弹琴、吟啸的宁静时光。氛围宁静遥远,结合诗人内心与自然。用词简洁清新,传递平和淡泊,体现清幽高雅境界。
探讨诗人的个性,诗人如何在诗歌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志向?
品味诗情
理解性默写
(1)在王维的《竹里馆》里,诗人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以及明月的陪伴,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绘人物行为,展现诗人清高、悠闲、超然的风范,然而这往往难以激起他人共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
(3)通过赋予人格化的技巧,诗人展现了其独特且创新的想象力,表达了自己隐居于深林之中,并不因此感到寂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明月来相照






李白
解诗题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在春季的一个夜晚,李白于洛城中聆听了笛音。
从诗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时序季节
位置
事情
知人论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亦称“谪仙人”,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风格雄伟豪迈,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后世尊称他为“诗仙”。他与杜甫齐名,两人并称“李杜”。为了区分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又被称为“大李杜”。
李白
知人论世
此诗乃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游历洛阳时所作。自他“持剑离国,告别亲人远行”已逾十年,渴望在政坛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735年的春日,意识到十年光阴已逝,而自己的前程依旧未卜。在这繁华的唐朝首都洛阳,他感到自己无法找到建功立业的机遇。才华横溢却未得重用的李白,在春夜辗转反侧,听着悠扬的折柳曲,不禁萌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写作背景
因声求气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
/
/
/
/
/
sàn
李 白
春夜洛城闻笛
sàn
注释:
①玉笛:乃笛子雅称。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
曲目,常述离别之感。③故园:即故乡,家园。
疏通诗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悠扬的笛音不知源自何方,随着春风飘荡,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闻《折杨柳》之曲,谁能不生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呢?
译文:
译文:
赏析句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暗”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暗”字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离愁别恨。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深远。
《折杨柳》乃古代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著名乐曲,其中“柳”字与“留”字谐音,古代人们常以折柳枝作为送别之礼,象征着对离人依依不舍的情感。而“折柳”一词,蕴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思念。诗歌的核心主题即是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往往是由聆听那充满离愁别绪的笛音所触发。因此,“折柳”在整首诗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2.对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前人评述,他们认为“折柳”是这首诗的核心所在,原因何在?
在我国古代,当亲朋好友分别时,送行的人总会折下一枝柳条送给即将远行的人。"折柳"这个词蕴含着"惜别"的情感。在古时候,柳树也被称为小杨或杨柳,因为"柳"和"留"的发音相似,所以它象征着挽留。离别时赠予柳枝,传达了不愿分离、不忍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感。在诗歌中,柳树常被用作象征,以表达依依不舍和惜别的感情。

折柳送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通过“何人”的话语
以己度人,借他人之口述己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紧密围绕“闻”字,描绘了诗人听笛时的体验,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心魄,历经千载,依旧在行者和游子心中激起强烈的回响。
品味诗情
理解性默写
①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里,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怀乡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里,描述笛音悠扬、深邃、飘渺不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他人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避免直接使用“我”字,却更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诗中能表达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