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B;解析:冼夫人归附隋朝,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A项“首次”
错误,岭南早已纳入版图;C项“一体化管理”不符史实;D 项“保证
长治久安”过于绝对,故选 B。
24. C;解析:唐太宗以隋炀帝灭亡为戒,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体现其吸取隋亡教训,与整顿吏治、经济发展、以法治国无关,故选 C。
25. D;解析:陆羽对邢瓷、越瓷的描述,反映唐朝制瓷业水平高超,A
项经济作物无关;B 项“种类单一”错误;C 项商业贸易非材料重点,
故选 D。
26. B;解析:“天宝十四年叛乱”指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史思明发
动,A项与唐太宗政策无关;C项黄巢起义在唐末;D 项朱温灭唐是起义
后,故选 B。
27. B;解析:松赞干布派禄东赞求娶唐朝公主,对应文成公主入藏,A
项昭君出塞是汉朝;C项金城公主入藏是唐中宗时期;D项唐蕃会盟是
后期,故选 B。
28. C;解析:玄奘口述、弟子记录的是《大唐西域记》,A 项《全唐诗》
是诗歌总集;B项是绘画;D项是医药典籍,故选 C。
29. D;解析:盛唐女性发髻有“回鹘髻”,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A
项“清新简约”不符;B 项“等级制度”未体现;C项“摆脱男性审美”
无依据,故选 D。
30. A;解析:枢密院官员中文职远多于武职,体现北宋崇文抑武方针,
B、C、D项是地方措施,与材料无关,故选 A。
31. B;解析:西夏崇宗提倡儒学、定汉学为国学,主要目的是学习中
原先进文化,A项缓和矛盾是影响;C项创新制度非主要目的;D 项完成
统一不符史实,故选 B。
32. D;解析:岳飞因抗金、誓死报国受尊崇,A项“力促和谈”错误;
B项廉洁非主要原因;C 项“抗元”错误,故选 D。
33. A;解析: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
行政机构,B项台湾府是清朝;C 项伊犁将军管新疆;D项驻藏大臣管西
藏,故选 A。
34. D;解析:元朝在岭南屯田、建州县、设官学,促进了边疆开发,A
项教育公平非重点;B项“开创户籍系统”错误;C 项“削弱君权”不
符,故选 D。
35. A;解析:两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B项小麦原产中国;C、D
项玉米、马铃薯是明清引进,故选 A。
36. B;解析: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反映海外贸易发达,体现政府鼓励,
A项“直达欧洲”未体现;C项“疆域辽阔”非地图主旨;D 项海上丝绸
之路开辟于汉朝,故选 B。
37. C;解析:郑和船队利用季风和洋流规律,体现科学地理知识的作
用,A、B、D 项是原因但非材料强调的“得益于”,故选 C。
38. D;解析: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A项陈胜吴广起义无此纲
领;B 项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C项张献忠起义纲领不同,故
选 D。
39. A;解析:清初从内阁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项内阁缺陷非重点;C项行政效能未体现;D 项“中枢机构消亡”错误,
故选 A。
40. C;解析:明清小说主人公涵盖各阶层,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
的影响,A项农业与材料无关;B 项人口增长非主因;D 项“社会地位平
等”错误,故选 C。
41.(1)原因:多民族融合、都市发展、外来文化与本土知识碰撞融合;
特点:开放包容、双向交流、领域广泛且领先世界;解析:从材料一提
取多民族融合等原因,结合“开放包容”“领先世界”归纳特点。
(2)三项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影响(以活字印刷术为
例):促进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解析:明确两宋三大发明,
任选一项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趋势:从先进转为落后;因素:专制统治、小农经济与官营手工
业封闭性、科举排斥自然科学、闭关锁国;解析:材料三直接指出趋势,
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归纳制约因素。
(4)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统治者重视、科技工作
者努力;解析:综合材料,从统一、经济、交流等角度总结。
42.(1)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解析:结合
材料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概括。
(2)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
南宋初期;条件和机遇: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解析:材料
二明确三阶段,从人口南迁角度分析条件。
(3)趋势: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矛盾:人
地矛盾加剧;解析:从表格数据归纳趋势,人均耕地减少反映人地矛盾。
(4)因素:生产技术进步、统治者重视、劳动力增加、水利工程兴修;
解析:综合材料,从技术、政策、劳动力等方面总结。
43.(1)总体趋势:国家统一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制度基础
越来越坚实;解析:材料一直接体现统一趋势的强化。
(2)图一:三省六部制;图二:北宋中央官制;变化:图三(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宣政院管西藏;解析:识别图中
制度,对比得出元朝机构变化。
(3)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统一与发展;论证:秦朝郡县制加强中
央集权,巩固统一;元朝行省制有效管理辽阔疆域,促进民族融合;总
结:合理的制度创新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解析:选取郡县制、
行省制等史实,论证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逻辑清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