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9 21:07:0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 延续性 B. 包容性 C. 凝聚性 D. 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旧石器文化分为南北两大传统,且各地区内部在原料、技术、种类和形态上各具特色,这直接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即多样性,D项正确;延续性强调时间上的传承,与题干中空间差异无关,排除A项;包容性侧重文化融合,题干未提及交流,排除B项;凝聚性指向统一性,与多样特点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 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 改进生产技术 B. 增强军事实力 C. 维护周王统治 D. 完善户籍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以军功授爵,废除宗族世袭特权,这一措施直接激励秦人奋勇杀敌,提升军队战斗力,从而增强秦国军事实力,B项正确;生产技术改进通常与奖励农耕、推广新的生产工具或技术等政策相关,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维护周王统治”不符合史实,商鞅变法旨在强化秦国君主集权,排除C项;户籍管理相关内容,比如什伍连坐制等,才与户籍管理完善有关,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 鼓励农业生产 B. 注重地方管理 C. 认同中华文化 D. 推崇科举考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继承修史传统,并通过国史书写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修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表明这些政权主动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体系,以确立自身正统性,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层面与华夏文明的联系,未涉及鼓励农业生产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地方管理的相关措施,无法体现注重地方管理,排除B项;科举考试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 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 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 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涵盖中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及中亚、西亚衣装,这是古代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枢纽,接纳、融合不同地区文明的直接体现,充分反映了多种文明在此交汇融合,A项正确;“中外文化差异显著”虽有一定道理,但题干更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共存与融合,而非差异本身,排除B项;“西方艺术水平高超”在题干中无体现,且这种说法带有片面性,排除C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与题干中多元文明交汇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图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个边疆地区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地区是( )
A. 西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台湾地区 D. 新疆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西汉西域都护府”、“清朝伊犁将军”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管辖,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加强对西北的管辖,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西南地区是西藏,清朝设立的机构是驻藏大臣,排除A项;东北在清朝受到沙俄入侵,康熙两次反击,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排除B项;台湾地区元朝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标志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清朝在台湾设台湾府,加强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海关档案显示,1786—1833年,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广州所购买的南京布达4400余万匹。这说明清代江南纺织业( )
A. 产品远销海外 B. 产品种类繁多 C. 机械化程度高 D. 出现产业工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786—1833 年,欧洲商船从广州大量购买南京布(达 4400 余万匹),直接体现清代江南纺织业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远销海外,A项正确;题干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种类,排除B项;题干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生产方式,无法体现机械化程度,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产品外销规模,未涉及劳动力性质,不能看出产业工人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 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这主要得益于(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可得出甲午战前新式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洋务运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未推动新式教育,排除A项;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 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 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打破了封建社会王朝更替的循环,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B项;辛亥革命之后才是北洋军阀掌权,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北伐战争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变革,与社会习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音乐记录了时代的声音。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流行于各地区的歌谣,这些歌谣集中反映了( )
歌谣名称 歌词节选
《我随红军闹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个晴噢,盼来了红军共产党,一杆大旗空哎中飘噢,我随那个红军闹革命
《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A. 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 B. 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C. 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 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我随红军闹革命”、“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八呀路军”、“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首歌谣均体现人民对革命的支持,《我随红军闹革命》中“我随红军”反映群众主动参与革命;《拥军花鼓》中“送猪羊给八路军”体现人民对军队的物资支持;《解放区的天》歌颂民主政府和共产党,表明群众对解放区的拥护,三者共同指向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C项正确;歌词主体是群众而非战士自身,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未在歌词中体现,排除B项;民族意识觉醒多与抗日相关,而材料涵盖更广的革命阶段,且核心是群众支持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此举旨在( )
A. 加强民族团结 B. 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C. 提高教育水平 D. 落实“双百”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可能缺乏了解或认同,组织观礼旨在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与少数民族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不能提高教育水平,排除C项;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改革,“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材料描述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83年”、“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该政策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下放给农户,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保留集体统筹功能,D项正确;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矛盾,排除A项;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经营,无家庭承包,排除B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挫伤农民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表明中国( )
A. 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B.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 外交展现大国担当 D. 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不断上升,中国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通过实际行动承担国际责任,C项正确;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与题干无关,派遣人数多不直接等同于综合国力领先,排除A项;推动世界多极化涉及国际格局变化,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属于军事领域,与维和行动的外交属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与此现象相关联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 B. 日本大化改新 C. 西欧封建制度 D. 俄国1861年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贵族作为骑士,既是领主的军事附庸,又拥有自己的附庸,体现了西欧封建制度中封君与封臣的层级依附关系,C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以公民直接参政为特征,与附庸制度无关,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制,而非分封体系,排除B项;俄国1861年改革属于近代农奴制改革,与中世纪封建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巴黎和会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据此推断,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
A. 保障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 维护了亚非拉国家利益 D. 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一战结束后,为了宰割德国瓜分战后利益,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巴黎和会由美英法“三巨头”实际操纵,说明会议被大国主导,D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未保障和平,反而埋下二战隐患,排除A项;冷战始于二战后,排除B项;亚非拉国家利益被严重损害(如中国山东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说明战后法国( )
A.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消除了经济危机隐患 D.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法国政府规定工业部门生产指标并出资兴建工程,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D项正确;法国未完全实行苏联式计划体制,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始于1951年,与194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消除经济危机过于绝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未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6. 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下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 《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答案】(1) 发展状况: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推广;农作物种类丰富,除稻、粟外,还有瓜菜类(黄瓜、木瓜)及经济作物(金银花)。
原因:与外地存在交流,从外地引进了农具(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和农作物品种(从外地引进籼稻)。
(2) 特点:数量较多,共260个;分布上,粤东会馆数量最多,其他省份的会馆数量相对较少。
影响:宣扬了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时传递市场信息;推动了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建设。
(3)
努力: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解析】
【小问1详解】
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一“铁锸”、“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可得出广西在汉代以铁锸为主的农业工具广泛普及,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稻、粟等粮食作物,黄瓜、木瓜等瓜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原因:根据材料一“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可得出,通过与外地交流,广西引进农具和农作物品种,直接促进了本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工具升级。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可得出,会馆数量多,共260个,其中粤东会馆数量最多有128个,其他省份会馆数量较少;
影响:根据材料二“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可得出商业会管的设立有利于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新生产生活方式,并传递市场信息;根据材料二“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可得出商业会馆的设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小问3详解】
努力:根据材料三“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打通‘断点’‘堵点’,建成连接东盟、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体系”可得出,广西通过交通一体化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强化对外辐射能力;根据材料三“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本地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可得出以大湾区为跳板,利用其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国际化拓展。总结来说,广西围绕农业、商业(会馆)、区域发展策略,均体现了“交流与协作推动发展”的核心逻辑:农业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实现进步,商业通过会馆组织促进区域联动,区域发展通过交通和产业协作融入更大经济圈。
17. 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答案】(1)主要方式:因材料缺失难以精准作答,一般可能为刻写在竹简、帛等载体上。
(2)贡献:造纸术:提供了廉价、方便的知识记录与保存载体;印刷术:提高书籍制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知识广泛传播。
(3)趋势:从以纸质媒介为主向以电子媒介、智能工具为主转变;途径多样化、便捷化;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
(4)因素: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社会需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一“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可能是刻写在竹简、帛等载体上 ,或者口口相传等。但由于材料缺失,仅从现有题目信息难以准确得出,若依据一般历史知识,早期文字出现后,在造纸术发明前,竹简、木牍、帛是常见存储知识的载体。
小问2详解】
贡献:根据材料二“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用竹简、帛等记录知识。竹简笨重,帛成本高。造纸术发明后,纸张轻薄、易书写、成本相对较低,使得知识有了更合适、更廉价的载体,方便了知识的记录与保存,为知识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印刷术出现前,书籍主要靠人工抄写,效率低、数量少、成本高。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活字印刷术,能够批量印刷书籍,大大提高了书籍制作的效率,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拥有书籍,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从工业社会的印刷文献、图书馆,到信息社会的电子计算机、搜索引擎,再到智能社会的大数据平台、AI工具。可以总结出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的趋势是:从以纸质媒介为主逐渐向以电子媒介、智能工具为主转变;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知识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
【小问4详解】
因素:综合上材料,可得出造纸术、印刷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促进知识的传播;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为知识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社会的需求,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方式。
18.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①南京“万人坑”遗址 ②《论持久战》 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
配图及说明 该遗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集体屠杀的罪证遗址之一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史料 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⑥《诺曼底登陆》
配图及说明 该集中营于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成,是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二天,另有22个国家签署了该宣言 该书由安东尼·比弗著,记录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从策划到激战的过程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主题不与参考示例重复,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参考示例]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阐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美、英等盟国军队与苏军在军事上的相互配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在同盟各成员国相互配合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宣告结束。结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答案】(1)分类:实物史料:①④;文献史料:②⑥;图像史料:③⑤。
(2)【示例】主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阐释: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 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最终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类: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碑刻、雕塑等多种形式,符合这一特征的史料是;①南京“万人坑”遗址和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文献史料是指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或者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著述,符合这一特征史料是:②《论持久战》和⑥《诺曼底登陆》;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符合这一特征的史料有: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和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小问2详解】
据【参考示例】可知,示例选了两个信息: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和⑥《诺曼底登陆》,这两个相关联信息拟定出来的主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选取的材料和主题是因果关系,展开说明其中关联即可。按照参考示例,我们可选择两个相关联的信息:②《论持久战》和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这两个信息都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思想上行动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可拟出主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或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选择其他史料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示例】主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阐释: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最终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 延续性 B. 包容性 C. 凝聚性 D. 多样性
2. 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 改进生产技术 B. 增强军事实力 C. 维护周王统治 D. 完善户籍管理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 鼓励农业生产 B. 注重地方管理 C. 认同中华文化 D. 推崇科举考试
4. 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服饰,既有中原传统汉服、少数民族衣着,也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衣装。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多种文明交汇融合 B. 中外文化差异显著
C. 西方艺术水平高超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 下图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个边疆地区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地区是( )
A. 西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台湾地区 D. 新疆地区
6. 据海关档案显示,1786—1833年,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商船从广州所购买的南京布达4400余万匹。这说明清代江南纺织业( )
A. 产品远销海外 B. 产品种类繁多 C. 机械化程度高 D. 出现产业工人
7. 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这主要得益于(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
8.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 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 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9. 音乐记录了时代的声音。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流行于各地区的歌谣,这些歌谣集中反映了( )
歌谣名称 歌词节选
《我随红军闹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个晴噢,盼来了红军共产党,一杆大旗空哎中飘噢,我随那个红军闹革命
《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解放区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A. 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 B. 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C. 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 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10. 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此举旨在( )
A. 加强民族团结 B. 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C 提高教育水平 D. 落实“双百”方针
11. 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改革,“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材料描述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国家,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这表明中国( )
A. 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B.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 外交展现大国担当 D. 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13. 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与此现象相关联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 B. 日本大化改新 C. 西欧封建制度 D. 俄国1861年改革
14. 巴黎和会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据此推断,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
A. 保障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 维护了亚非拉国家利益 D. 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15. 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说明战后法国( )
A.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消除了经济危机隐患 D.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6. 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下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 《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17. 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18.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①南京“万人坑”遗址 ②《论持久战》 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
配图及说明 该遗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集体屠杀的罪证遗址之一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史料 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⑥《诺曼底登陆》
配图及说明 该集中营于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成,是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二天,另有22个国家签署了该宣言 该书由安东尼·比弗著,记录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从策划到激战的过程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主题不与参考示例重复,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参考示例]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阐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美、英等盟国军队与苏军在军事上的相互配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在同盟各成员国相互配合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宣告结束。结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