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蜀道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9 21: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诗作中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感悟李白杂言体诗的语言魅力。通过朗诵和背诵,培育学生的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2.体验诗歌的激情,沉浸于诗意的境界,理解李白诗作中的豪放与奔放艺术风格,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3.采用朗诵作为手段,遵循“理解-鉴赏-联想-创造”的教学步骤,引领学生深入鉴赏诗歌,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领会诗作中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感悟李白杂言体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深入鉴赏诗歌,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赞叹:“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杜甫有言:“痛饮欢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则自豪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江上吟》)
二、整体感知
1.聆听朗诵,纠正发音,领悟情感。
噫吁喊yī xū xī 巉岩chán 石栈zhàn 喧琢huī 猿猱náo
碌崖ping 飞湍tuān 崔嵬wéi 扪参历井 mé nshēn 吮血shǔn
再次聆听教师示范朗读:关注句式、节奏和主旋律。
提问:(1)这首诗的句式有何特色 从句式和押韵特点能否窥见其体裁
明确:句式长短不一,押韵相对宽松,属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自由。“蜀道难”乃汉乐府旧题。
(2)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诗中是否透露了创作目的
明确:诗中充满大气与豪迈,洒脱自如。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可知,此乃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之友正赴西蜀之地。
诗歌力图描绘蜀道的艰险,却不显得沉重,作者通过对山川的描写,投射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与雄伟之美。
2.介绍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唐代蜀中商业繁荣,入蜀者多流连忘返,未曾意识到该地形势险峻,自古为割据之地,随时可能生变。
3.个人朗诵,互评朗诵
朗诵要求:关注句子节奏,情感的波动,重音与轻声,主旋律的突出
三、朗诵指导
1.噫吁嘭!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为何篇首连用多个叹词,单用一个是否可行 “危乎”与“高哉”意义相近,是否可以只保留一个 (让学生尝试朗读,体会差异)
明确:“吁喊”为蜀地方言,见物而发出的惊叹,连用叹词以表达强烈的惊叹之情。“危乎高哉”中的语气助词,音调一起一伏,情绪骤然升腾,如同平地惊雷,引出主题,给人以震撼之感。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明确:描述的是历史悠久的蜀道,其历史跨度之广,与秦塞隔绝的情形。读来,心中泛起一片苍茫与遥远之感。诵读时,前两句需拉长音调,而后两句则需强调时间概念,并妥善处理“塞”与“烟”字的音调与音长。
“鸟道”暗示了一条连鸟儿也难以通行的险峻小径。蜀道的开辟,传说是五丁开山的壮举,充满了悲壮色彩,暗喻了开路的艰难。在诵读时,“地崩”与“然后”两句应连贯,以凸显“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明确:这两句诗强调了蜀道的高度和险峻。从高空到深谷的视角转换,对称的句式结构,长句的运用,在诵读时应体现出这种对称美,展现其雄伟气势。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明确: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蜀道的高度和险峻。黄鹤难以飞越,猿猱难以穿越,从而衬托出山高路险。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明确:前两句强调了蜀道的曲折,后两句则夸张地表现了山高若天,诵读时应以延长音调来强调其曲折蜿蜒,盘旋上升的艰难与惊险。
6.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明确:诗人以询问归期的方式,表达了对旅途中潜在艰难的担忧,从而抒发了深切的旅愁。
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明确:诗人描绘了旅途中可能遇到的景象:古木参天,悲鸟号鸣;夜晚月明,子规啼声,空山无人,孤独与寂寞加
剧了旅途的忧愁。诵读时,语调应显得沉重。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逐,碌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明确:再次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诵读时应收束句子,读得干脆利落。
9.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确: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地势险要,诵读时最后一句需表现出”雷霆万钧”之势。
10.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明确:通过四字短句的跳跃节奏,表达了一种惊恐的情绪。诵读时,应在“杀人如麻”处加快节奏,以突出其恐怖。
11.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明确:诵读”锦城”句时,仿佛从惊险的道路中走出,终于可以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主旋律句再次响起,但已是余 音绕梁,以叹息作结。
四 、探究学习
1.“蜀道之难”反覆吟唱的原因。
明确:文章的首句便引领着整篇的基调,奠定了一种雄浑的吟咏风格。中间的重复吟唱则是对主题的强调,将诗意推向了高潮。而在结尾处,它与题目和开篇相呼应,营造出强烈的感慨。这样的反覆吟唱,贯穿全文,一唱三叹,逐层加深了主题的印象。
2.在探讨蜀道之难的描写时,诗人李白采用了多种手法,将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试做一些分析。
明确:
首先,他从历史和神话的维度极端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借助五丁开山的传说,不仅增添了神话的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也从开辟蜀道时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来强调其艰辛。其次,诗人从险峻的山势来描述蜀道的困难,如“六龙回日”和“冲波逆折”等形象,以及"黄鹤飞不过”和“猿猱愁攀援”的景象,都生动地表现了蜀道的险峻。
从行人的视角来看,蜀道的曲折险阻也被李白细腻地描绘出来,如“青泥何盘盘”和“百步九折萦岩峦”等句子,让人感受到行走其间的艰难。而从环境的角度,诗人通过“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句子,营造出一种令人闻声色变的旅途愁绪和蜀道上的凄凉荒寂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
诗人还从风光的奇险角度来写蜀道,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子,夸张了山峰的高度和绝壁的险峻,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气氛。最后,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蜀道的艰难同样不容小觑。诗中的“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和“杀人如麻”等句子,突出了剑阁的险要和易守难攻的特点,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蜀道的艰难,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警示人们警惕战乱的发生,揭露了蜀中豺狼的残暴,既写实又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五、课堂总结
1.主旋律的核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个典故的引用: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出自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 自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忧虑与关心。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③对进入蜀地的艰难以及蜀地不宜长居的表达。
4.四种主要的创作技巧:
神话传说:通过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展现了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险阻。(开辟之难)
虚写映衬:黄鹤无法飞渡、猿猱难于攀缘,映衬了人类行走的艰难。 (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通过描绘手触星辰、呼吸急促、抚胸长叹、步履维艰、神情惶恐,将困顿和危险的情景呈现于眼 前。
夸张手法: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张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增强了惊险氛围;荒凉的古木、
凄凉的鸟鸣,让人闻声色变,营造了旅途的忧愁和蜀道上空寂寥的环境氛围,有效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难。(安居之难)
六、课堂练习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七、【布置作业】
经典与创新:聆听张杰在《经典咏流传》中对诗词歌赋的演绎,以及曹轩宾的《别君叹》,对《蜀道难》进行改编。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征集对古典诗文的咏唱词,要求在保持原作内涵与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请根据此要求,对《蜀道难》进行重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