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艺术特征解读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蜀道难》艺术特征解读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9 22: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蜀道难》艺术特征解读




构思之奇
风格之奇

用语之奇

描绘之奇

诗律之奇

构思之奇
解读:
开篇即气势不凡。“噫”“吁”“嚱”三字,本是三个独立的叹词,“危”“高”亦为同义词语。作者起笔,将其连缀一处,用极其强烈的情感警示读者,突出蜀道的高峻险阻。这两个感叹句,劈空而来,犹如一支歌曲的高音,一开始即定下了诗歌雄壮豪迈的基调。
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
构思之奇
解读:
①诗人以这一散文化的句式反复咏叹,则如这支雄壮歌曲的主旋律,时时回荡于听众的心田,一曲终了,依旧余音袅袅,缭绕不散。开头凭空起势,惊警醒目;中间应首挈尾,上下呼应;结尾重申诗旨,余韵无穷。
例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构思之奇
解读:
②关切入蜀者,劝其早归还,这一思想内容贯穿全篇,同样有“一篇之中三致志”之妙。先是“问君西游何时还”之陡然一“问”,中间穿插“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之喟然一叹,最后以“侧身西望长咨嗟”平稳收束,留下绵邈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例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构思之奇

风格之奇
解读:
那延绵“四万八千岁”的蜀国历史,那“地崩山摧”的开路传说,从不通人烟的“鸟道”,到钩连秦蜀的“天梯石栈”,数千年历史,纵横奔涌于诗人笔下,为古老蜀道染上了神奇色彩。
例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风格之奇
解读: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满一尺,古老的苍松倒挂悬崖绝壁,急流瀑布飞泻而下,轰击山崖,冲走石块,万壑千山,雷鸣轰响,使人魂悸魄动,目不暇接。这是何等雄浑的景象!常态的、习见的景物,诗人使之变形异化,给人以新奇生动的艺术享受。
例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风格之奇
解读:
惟有鸟道可通,行人不可横绝。
例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风格之奇
解读:
动物尚难飞越,行人又何以堪。这是何等缥缈的境界!诗人健笔凌云想象奇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例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风格之奇
解读:
剑门关是蜀道上一座险关。诗人写剑阁,不仅言其“峥嵘”和“崔嵬”,而且言其“所守或非亲”。诗中的“狼豺”“虎豹”“长蛇”借代“杀人如麻”的割据势力。从传说写到现实,落笔于诗人对蜀中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的忧虑,这就从社会意义上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内容。诗人用一支如椽巨笔点染山川,融会古今,产生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例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风格之奇

用语之奇
解读:
杜鹃的啼叫—是十分悲切的,作者选用一个“啼”字,何时啼?夜啼;何处月?山月;何等山?空山。一无动物的空山中惟有哀鸣的杜鹃鸟,已是写尽了蜀道的凄凉。这还不够,作者又在“空山”前著一主视感受极强的词:“愁”。此景此情,堪称文字崛奇,独具一格。
例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用语之奇
解读:
以夸张手法突出了山峰关塞的高峻险要。
例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用语之奇
解读:
此部分纯为散文句式,具有古朴质拙的美感和力度,读之突兀,却又与全诗奇险风格相合。李白抒发的情感特别强烈,带着这种情感描摹客观景物,就展现出一种十分深邃的意境。
例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用语之奇
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采用的不是照相式的复制手段,而是融进了自己的生命感受和美学体验。作者的想象如同是一面放大镜,把诗人要强调的事物特征,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放大,使艺术美得到凸现,读者为这种艺术美震撼,丝毫不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山峰离天的距离用“尺”来衡量,雄关守卫者仅需“一夫”,如此等等,逻辑上的“无理”蕴含着艺术上的“精妙”,读来亲切自然。
用语之奇
小结

描绘之奇
解读:
诗人善于从不同角度写蜀道之“奇验”。于山势高峻中见“奇险”,于山林冷寂中见“奇险”,于水声喧闹中见“奇险”。其中,状空山夜月、古木荒凉、悲鸟哀啼,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蜀道的“奇险”。作者写人蜀途中的旅愁,特别扣住古蜀王望帝精魂所化杜鹃“不如归去”的凄楚叫声,强化了令羁旅之人“凋朱颜”这一主观感受。
例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飞湍瀑流争喧愿,础崖转石万壑雷
描绘之奇
解读:
写太白山、青泥岭数句,着重刻画山峰的高危险阻,表现道路的崎岖难行。写悬崖苍松、急流瀑布数句,则是通过山险、巨响和惊心动魄的自然场景描绘,揭示蜀道的奇险可怖。而在两处描写之间,又独具匠心地穿插哀愁气氛的渲染,使诗的格调形成了由高昂到低沉、再由低沉到高昂的变化,读起来波澜起伏,变幻莫测,毫无板滞的感觉。
例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描绘之奇

诗律之奇
解读: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既有整齐匀称之美,又有错综变化之美,具有独特的风味。《蜀道难》语势奇崛,不拘常格,与蜀道之“奇险”妙合无痕。
诗律之奇
1.舒卷自如的句式
解读:
此篇押韵,富于变化,“寒”“删”韵爽脆遒劲,“佳”“麻”韵宽宏响亮,“佰”为人声韵,逼侧迫促。此与山川的雄奇壮美之景、运笔的变幻恍惚之势十分协合。
诗律之奇
2.变化多端的韵脚
解读:
诗句下三字连用三平声,是古体诗的重要特点,《蜀道难》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写蜀道之险,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下五字五仄声连用,语气紧迫,读之令人透不过气来;写规劝游子,“问君西游何时还”,下五字五平声连用,“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下六字六平声连用,语气舒缓,情意绵长,读之又仿佛令人触摸到诗人对“君”的忧虑关切之心。——诗人当然不是完全有意识如此安排,是天才诗人情感的自然涌动,才形成了这种韵律之美。
诗律之奇
3.谐和得体的声调
《蜀道难》是一首“奇之又奇”的乐府诗,是李白歌咏祖国壮丽河山的代表作品。诗中,诗人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峻。其情感之奔腾起伏,笔法之变化多端,想象之奇幻莫测,语言之参差错落,韵律之锵锵高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