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0.往事依依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教读课 多媒体使用 ( √ )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事件,学习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取和安排材料。 2.细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 3.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重点 默读课文,梳理事件,汲取学习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难点 细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
教学方法 默读、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师个人备课(关注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中出现的诗歌,如《千家诗》中的春夏秋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归》中的诗。读后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往事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文化魅力。 二、导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往事”。 学生活动:读“往事” 1.学生默读,自主概括。 2.讨论交流,明确“往事”。 小时候,“我”看山水画,乐在其中。 小时候,“我”看插图,读《水浒传》,津津有味。 学生时代,“我”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初中时,“我”听国文课,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被老师深深感动。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思考探究,讨论“往事”。 文中所选的“往事”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各抒己见。 4.辨析:材料选择的可行性 原则:围绕中心选材 学生活动: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品“依依” 1.作者回忆往事,不用“往事难忘”,或者“怀念往事”,而用“往事依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这种依依之情?请同学们认真品味。用“我认为最能体现‘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因为 ”的句式来回答。 学生结合文本回答,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三)谈“收获” 于漪老师应编辑之约,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发表了独家原创文章《往事依依》。 思考:1.于漪老师发表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2.作为一名初中生,你读后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在特定情境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悟“成长” 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然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成长中的点滴,选择重要经历进行展示。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以“我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办一张小报。 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情境设置,任务驱动 一、任务一:时光流转,文学再现(甄别素材,突出中心) 时光机反转,穿越至1999年,《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向于漪老师发出邀请,写一篇文章。于漪老师在写作《往事依依》的过程中,有几件往事浮现在眼前,记忆犹新,可是有一件事情让于漪老师难以割舍。 往事: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于漪的家乡江苏镇江。于漪就读的小学即将解散,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大家唱《苏武牧羊》,老师边解释边教大家唱,眼中含着泪水。这一课带给于漪的触动很大,“祖国”“气节”“亡国奴”这样的字眼第一次对一颗幼小的心灵产生震撼。随后,于漪跟着家人四处逃难,亲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社会的动荡,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这一段经历在于漪的心中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苏武牧羊》的旋律总是在不经意间响起。 同学们,你认为这件往事能否选入《往事依依》?请阐明理由。 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读书、依恋、怀念 课文写的都是和读书有关的往事,强调读书对“我”产生的巨大作用,而这件事侧重爱国情怀的唤醒。 二、任务二:邀友共赏,阅读成长 《往事依依》发表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你第一时间读到了这篇文章,非常喜欢,想把这篇美文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小文,希望小文也能爱上阅读(小文数学拔尖,但排斥阅读)。 1.请你结合课文,列出三条理由,说服小文阅读《往事依依》。 2.校广播站向全校师生朗读《往事依依》,请你围绕所列三条理由,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三、任务三:学习实践,展示自我 结合课后题,仿写2段或5段,引导学生以“我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办一期小报。 要求:独立写作,精心设计,A4纸竖版,文配图。 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差异 关注学生提取、整合信息水平的差异 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 关注学生语感能力的差异 关注学生对文本信息总结能力的差异 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
板书设计
弹性作业设计 A 作业 仿写2段或5段,以“我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办一张小报。 要求:独立写作,精心设计,A4纸竖版,文配图。
B 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C 作业 拓展阅读(练习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第一课时重点在于初步阅读文章,对字词的
音形义进行积累,并注意把握文章开头、结尾段落及关键词语在阅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凸
显总分总的结构。所设计的评优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训练默读中概括事件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把于漪老师的其它经历引进来,作为选材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并
由此引出“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指导,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注意多角度解读文
章的中心,理解作者的情感。由情感引入对“依依”的深入理解,结合文中的词语具体品味
赏析,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和人生境界。布置作业,把读写有效结合。
反思不足:过于传统,新意不足,亮点不足。因此进行了二次备课,着眼于情境设置,
任务驱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具有一定
创新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多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
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及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