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黄继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黄继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09: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继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运用:能按照“接受任务—艰难冲锋—舍身堵枪—战斗胜利”的顺序,借助关键词句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审美创造: 学生能找出“匍匐前进”“突然站起来”“张开双臂猛扑”等动作描写,以及“子弹像冰雹一样”“暴风雨一样的子弹”等环境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 文化自信:通过分层朗读、情境对话等方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感受黄继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梳理黄继光“爬—站—扑”的动作链条,结合敌军火力描写,分析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
2、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品质的侧面作用。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情感表达,尤其是“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等感叹句的语气处理,传递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准备
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任务导入
1. 视频激趣:播放上甘岭战役片段,定格黄继光堵枪眼画面,提问:“这位战士是谁?他在做什么?”
2. 任务驱动:发布《英雄故事汇》“小小宣讲员”招募令:“今天我们要走进黄继光的故事,通过‘解任务—品动作—悟精神’三个关卡,成为合格的宣讲员,向更多人传递英雄精神。”
(二)任务一:解任务之不凡,走近英雄
1. 背景铺垫:出示“抗美援朝战争时间轴”“上甘岭战役地形图”,结合图文讲解:“1952年10月,美军在上甘岭部署密集火力,597.9高地是关键据点,黄继光所在的营已激战四天四夜,伤亡惨重。”
2. 精读感悟:默读1-6自然段,圈画“持续战斗四天四夜”“屡次突击被压回”“四点多了,黎明前攻不下主峰就会失守”等关键句,完成填空:“这是一场____(危急/惨烈)的战役,因为____。”
师生共读:教师读环境描写(如“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学生读黄继光的语言(“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通过语气对比感受任务的艰巨与人物的坚定。
3、 小结过渡:在“时间紧迫、伤亡惨重、火力凶猛”的绝境中,黄继光主动请战,他的“不平凡”始于担当。
(三)任务二:品动作之不凡,见证英雄
1、 动作梳理:自读7-11段,用“△”标出黄继光的动作(爬、站、举、扑),小组合作完成《英雄动作记录表》
2、 对比分析:“他向前爬。” vs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引导学生发现“用尽全身力气”“二十米,十米”等细节,体会动作描写中“程度词+数字递进”对凸显艰难的作用。
环境烘托:找出描写敌军火力的比喻句(“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暴风雨一样的子弹”),提问:“如果把‘冰雹’‘暴风雨’换成‘密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比喻的生动性,感受敌人的凶残与黄继光的英勇)。
3、 朗读指导:“爬”的段落:语速缓慢,重读“用尽全身力气”“十米”,读出挣扎与坚持;“站”的段落:提高音调,配合感叹号,读出震惊与崇敬;“扑”的段落:语气悲壮,“张开双臂”“猛扑”重读,传递舍生取义的决绝。
(四)任务三:悟精神之不凡,致敬英雄
1. 深度对话:小组讨论:“黄继光也是普通人,他难道不怕死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血肉之躯’与‘英雄之光’?”(预设:“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说明他会痛,是普通人;“站起来”“扑上去”的选择,让他成为超越凡人的英雄。)
情感升华:播放“英雄母亲”相关视频,提问:“如果你是宣讲员,会如何向听众介绍黄继光的‘平凡与伟大’?”
2、复述训练:借助板书“爬—站—扑”的动作线索,结合“时间紧迫、火力凶猛、孤身奋战”的情境词,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简要复述黄继光执行任务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1. 基础任务:给家人讲述黄继光的故事,要求包含“主动请战”“艰难爬行”“舍身堵枪”三个关键情节。
2. 拓展任务:阅读《邱少云》《杨根思》等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对比分析“动作描写”如何体现人物品质;为黄继光写一段“英雄颁奖词”,用上“暴风雨”“冰雹”等课文中的比喻词,表达崇敬之情。
六、教学板书
23 黄继光
冰雹 暴风雨
爬→ 站→ 扑
英勇顽强 视死如归 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