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随堂探究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提高处理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
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提升】
第一篇:“生病”
1.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第二篇:“会诊”——找经济危机的原因
【探究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被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固有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根据材料,分析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三篇:“治疗”——施行经济危机的对策
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材料:报纸咒骂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有些人建议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共产党。
回答:“有些人”是指哪些人?哪项措施引起他们的误会?实质是什么?
调整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材料: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到1935年底政府共拨款30亿美元,向贫困人群直接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资。1935的《社会保障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计划署,耗资105亿美元,建了12.2万幢房屋,103万公里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机场,3万公里下水道,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就业。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措施。并据此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当堂巩固】
1.为什么1929年的经济危机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美国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
C.资本主义世界共同拥有股票市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连成一片
2.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B.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C.政府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使银行信用得到恢复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采取报复性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5.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6.《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问题:《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何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教学设计
片1: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片:300年前,这里还是倍受大英帝国压榨的贫瘠土地;1776年英属北美13块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并于1787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走上了民主共和之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迎来20年代的“柯立芝繁荣”,但是,1929年爆发的一场经济大危机让美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创伤!美国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片2:我们姑且把这场大危机看做是一场“疾病”,那20、30年代的美国就经历了由生病到会诊再到治疗的过程。从第一篇“生病”来掌握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和特点;从“会诊”来掌握经济危机的原因;从“治疗”来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
片3:首先来研究第一篇——美国“生病”了。
生病的美国表现出哪些临床症状呢?(板:表现)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了解:
(学生分析图片)(对话1)用“学科语言”
图1 股市崩溃、银行破产——金融危机(板)
图2 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工业危机(板)
图3农田荒芜 ——农业危机(板)
图4饥民遍地、无家可归——保障危机(板)
可见美国“病”之严重,那这场病有哪些具体的特点(板)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分析:
(对话2)学生回答;老师“哪些字眼信息体现这个特点?”
这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破坏力之强,致使美国经济一片萧条。生病的美国究竟病因何在?(板:原因:)我们通过材料来探究(板:根因;主因:供需矛盾)(1分钟)
讲明分析材料的方法:我们怎么来分析材料?——从头按标点符号逐句分析——那么我们就从头逐句分析。
针对病因,当局的胡佛总统开出了什么药方:继续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这也说明自由放任政策显然已经不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了!
所以,胡佛总统未找到给病危的美国治病的良方,这个艰巨的任务留给了他的继任者。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继续为其复诊。他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下的病症(黑板上指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统称为“罗斯福新政”。
根据大家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来角色扮演一下,“我给总统提建议”。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内阁成员,针对刚才分析的美国病症表现,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给美国治病?请同学们各抒己见。1分钟时间准备一下。
(对话3)因为美国的病症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所以我们首先有请金融部阁臣献计献策:
整顿财政金融(板):
银行:整顿银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这样就能扶植工业生产。
货币:因为货币是金融交换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从货币角度思考——让美元贬值,就有利于美国商品外
销打入别国市场,就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
但是,货币贬值在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同时,却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所以货币贬值仅是权宜之计。这成为二战后重建金融秩序的难点所在。这个问题在第五单元里我们重点探讨。
在整顿财政金融的基础上,针对工业危机,开始调整工业生产,有请工业部阁臣:
(2)调整工业生产(核心?):(板)a缓解了供需矛盾;
B保障了工人权益,增强了工人的购买力,扩大内需,缓和供需矛盾;
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缓和社会劳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但是,当时的报纸却这样评论“维护工人利益”这个问题:PPT
(“有些人”是指哪些人?哪项措施引起他们的误会?实质是什么?)
调整农业生产。
(4)由于社会保障问题历来是考试的重难点,所以我们给社保部增加一点难度,通过材料探究题的形式来突破这块问题。(学案)
答案:国家主导;法律手段;完善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针对弱势群体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解释含义: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
扶持政策。);
师“同学们说它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关注民生,提升弱势群体的购买力,缓和供需矛盾;
根本目的: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同学们作为内阁阁臣已经针对美国的病症向总统献出了策略,老师把罗斯福总统采纳我们的优质建议以表格呈现在幻灯片上了,同学们对照一下基础知识——3分钟时间巩固好。
停,同学们,美国的病因找到了,处方也提出来了,那美国的病治好了吗?
——好了,+原因;人民、工业、经济、生产力怎么样了;经济危机怎么样了?
——没好,没去“病根儿”——这也就是它的“实质”。
虽然“新政”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是新政式的调整却被二战之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为什么会借鉴?因为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变。同学们看这段材料——“材料显示美国政府的地位发生了什么转变?”——政府由幕后走向了台前,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这也正是“新政”的核心!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创新之举!
小结:看黑板
历史是用来借鉴的。
罗斯福新政借用国家的力量来干预经济方式,主要调整供求矛盾,暂时缓解了病痛。同样,我们今天的经济领域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是从供需领域入手,调整经济发展。
罗斯福新政主要调整供求矛盾,压缩生产,控制数量,来刺激需求;
供给侧改革更加强调从生产的质量入手,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这才是治病之良方。
同学们,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的智慧之光,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断创新,让历史照亮未来!
课件17张PPT。英属北美13块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美国生产总值
世界首位柯立芝繁荣(1923—1929)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一篇: “生病” 第二篇: “会诊” 第三篇: “治病”——危机的表现、特点;——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对策;学习目标:大萧条时期美国民众到银行排队挤兑第一篇:“生病”——看表现表现特点领取救济金的工人荒芜的土地无家可归的人们材料1: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到两年,而这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
材料2: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到所有经济部门.
材料3: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总额减少了三分之二。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第二篇:“会诊”——找原因探究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被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固有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生产严重过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第二篇:“会诊”——找原因根因主因第三篇:“治疗”——施对策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胡佛·初诊处方: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位时间:
1933~1945第三篇:“治疗”——施对策罗斯福·复诊处方:罗斯福新政 材料:
很多人认为:“美元贬值这种利己主义的政策,致使世界金融秩序混乱。”
第三篇:“治疗”——施对策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位时间:
1933~1945第三篇:“治疗”——施对策罗斯福·复诊处方:罗斯福新政材料:
报纸咒骂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有些人建议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共产党。
回答:“有些人”是指哪些人?哪项措施引起他们的误会?实质是什么?第三篇:“治疗”——施对策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位时间:
1933~1945第三篇:“治疗”——施对策罗斯福·复诊处方:罗斯福新政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到1935年底政府共拨款30亿美元,向贫困人群直接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资。1935的《社会保障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计划署,耗资105亿美元,建了12.2万幢房屋,103万公里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机场,3万公里下水道,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就业。根据材料,概括措施。第三篇:“治疗”——施对策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位时间:
1933~1945第三篇:“治疗”——施对策罗斯福·复诊处方:罗斯福新政提高人民
购买力,
扩大内需,
缓和了
供需矛盾。第三篇:“治疗”——施对策 “新”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 “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国家干预经济第三篇:“治疗”——施对策 以史为鉴,不断创新供给侧改革
以史为鉴,不断创新
让历史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