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概念。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讲述)经历过二战的冲击,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景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主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变化为什么发生在二战后?
图表一:二战后的科技成就
空间技术
原子弹
计算机
生物科技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成功。
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
1946年美国诞生第一台计算机。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
结合图表一、本课前言以及本单元前两节课内容,思考为什么二战后资本主义会有新变化?
(1) 产生的背景(2)主张(3)特点
讲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那么西方国家是不是有此理论就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帆风顺了呢?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找出“黄金时期”和“滞胀”现象的表现及原因,请学生回答后通过(投影显示):
2、黄金时期
表现:战后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1)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2)利用科技革命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3、70年代初的“滞胀”现象
表现:生产相对过剩且停滞;失业严重 ,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
特点: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原因:(1)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 出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2)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过渡: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70年代初又出现了“滞胀”现象,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滞胀”现象呢?
4、混合经济:
表现: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
怎样区分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差别?
图表三:美国所有制结构
活动二:学习延伸
(显示)
分组讨论:伟人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联系我国“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与市场具有互补性”。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
通过讨论得出评价
(显示)
干预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干预的不足: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加剧矛盾的发展,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97年金融危机、美01年经济衰退)
过渡: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更好的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着手建立福利国家来缓和矛盾。
建立“福利国家”
活动一: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和概况?
(显示):
目的: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劫”富济贫
概况:(1)过程:
成功实践: 20世纪30年代
发展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缩小规模: 20世纪八十年代
(2)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的基础(生产力提高)
(3)社会福利资金来(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4)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5)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活动二:合作探究
2、(通过显示福利国家的一些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显示)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西方的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显示):
[学思之窗]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想一想: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点拨学生领悟“梯子”和“安全网”的含义)
活动三:学习延伸
讲述:在当今西方国家构建福利国家时,十七大胡主席进一步明确构建“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的宏亮声音响彻神州大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宏亮的声音:
(播放十七大胡主席讲话)
讲述:听了胡主席振奋人心的讲话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我国的小康社会和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究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引起学生思考)
(显示):
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与“福利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回答后总结)
过渡:不论是福利国家还是小康社会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本课小结]
讲述: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在当今社会发展非常快,表现也最为突出,同学们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日益发展的IT行业,网络及游戏等
(显示):一些图片,如上帝在上网,耐克的集约经济,网络游戏宣传画等材料
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面对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怎么做?你们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
(以此为题开展演讲,结束新课)
(投影显示):一组当今高科技的图片如航天飞机,克隆羊等图片做结束背景以呼应突出战后的新变化。
课件25张PPT。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1、含义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萌芽时期。它出现于个别国家的个别部门,规模很小,层次很低。毕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庸。
②二战结束前的不稳定发展时期。欧美主要大国和日本为应付危机和战争,都曾大规模地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29年~1933年大危机和二战期间,在性质和方向上出现重大分化。一是坚持资产阶级经济体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是向法西斯专制畸变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二战后上升至主导地位和走向完善时期。 2、历史分期 战后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黄金时期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①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②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且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70年代的“滞胀”现象混合经济 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
政府职能、权威得到加强;
有利于国家发展,延长垄断资本主义寿命。
国债大增,财政赤字加大;
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 (1)积极:(2)弊端:3、评价:二、建立“福利国家”含义:福利国家 ,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1、目的: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2、实质: 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3、发展:(1)20世纪60-70年代日渐完备;
(2)1973年经济危机后继续发展;
(3)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 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英国的福利瑞典—高福利的福利国家模式
自1891年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为发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确立了以国家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四大块福利保障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备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主要有四个特点。
1、全民性。
2、高福利。从摇篮到坟墓各个生命阶段、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儿童服务、老年人保障、残疾人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补助金、工伤补贴、失业保险等。比如,每个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补贴950瑞典克郎糖果费;国家保证每个瑞典孩子在幼儿园、十年义务教育期间拥有自己的位置,每个瑞典人可以免费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每个人均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残疾人的生活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并提供一名专门的服务人员等。
3、均平性。福利国家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实现不同人群间最大限度的平等。瑞典通过一系列给予年轻家庭、低收入家庭、疾病者、领取养老金者、丧失劳动力者以及其他弱势人群以相应的补贴,以及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尽量平等提供的低费用的儿童看护服务、各层次教育、社会支持和医疗保健服务,尽可能达致全体公民平均的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社会服务。为保证不同地区的居民享受同样的福利,瑞典还采取“罗宾汉式”抽肥补缺的福利政策,从财政收入富庶的地区补贴福利支出存在缺口的地区。
4.政府负担。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是瑞典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社会福利保障资金和各类社会服务费用,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中存在个人缴纳一定比例费用外,均由政府承担。此类费用支出基本上是各级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最大的支出项目,瑞典GDP的36%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地方政府的比例更高,以斯德哥尔摩市为例,该市每年年度财政预算中,2/3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为维持这种高福利支出的财政需要,瑞典实行了高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就平均达到38%。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①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3)作用:①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2、“新经济”的出现含义: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1)条件: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广泛应用,是知识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②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是知识化的基础;
③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计划和市场的有机协调,是知识化顺利进行的保障;
④ 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形成的得力工具;
⑤ 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是其必要条件。(2)表现: 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即“三个创新”。磁悬浮列车 航天飞机克隆羊嫦娥一号发射(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讲述的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B、它能使美国经济摆脱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直线发展
C、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它是推动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下列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战后得到极大发展
B、生产所有制发生变化
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增强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答案提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