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绘画中的节日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绘画中的节日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6-30 22: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绘画中的节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国家。
2学情分析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造型上(人物姿态、表情等)、内容上(节日的喜庆或传统色彩)、内容上(节日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并加以内化。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此课从节日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及价值观方面,是极好的切入点。教师应很好抓住此契机。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21cnjy.com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活动2【导入】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对联:
师:对联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般什么时候张贴?
生:过年。
师:对联一般分为上联和下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上联:篝火摔跤放鞭炮;
下联:舞龙看灯赛龙舟;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节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3【导入】讲授新课:
1、教师:同学们细心观察的话,从对联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中早已经看出,对联中所写的都是一些重大节日。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吧。
21教育网
2、
首先,请学生观看屏幕,并提问: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
(课件中你们猜环节)
(教师点击不同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说。)
21·cn·jy·com
3、教师: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欣赏美术作品并提问
(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 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 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 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 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 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www.21-cn-jy.com
4、教师: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1)
《龙舟》
(2)
《印尼朋友来中国》
(3)
《过大年》
提问: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学生想一想,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又有多少有趣的事情要与大家分享呢
谁来说一说,如果你来画节日中的活动,你会画什么呢
5、提出要求:用色彩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2·1·c·n·j·y
活动4【练习】学生练习
学生绘画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5【活动】展示讲评: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从色彩、表现形式上评价。
活动6【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