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11: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一课时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学习要求,力求达成两项目标:一是概括课文讲了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初步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写自己的读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生字,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初步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人物导入,揭示课题含义。
1.任务驱动。
引导:同学们,在语文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革命伟人。他们都心怀家国,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是谁呢?(出示课文《八角楼》《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朱德元帅的革命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位总理,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
2.揭示课题。
引导: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读懂题目。
引导:这个课题比较长,你觉得哪个词语比较难懂?(崛起)
中国怎么样才算崛起?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富强)
(出示词典中“崛起”的意思;学生释题: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为中国的富强而读书。)
二、归类学词,语境解读词义。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第一组词: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指读,并用上这组词语介绍周恩来。
3.出示第二组词:为之一振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指读,思考:这三个词都是写谁的?理解“当效此生”的意思?
4.出示出示第三组词:哭诉 轧死 肇事 惩处 训斥 劝慰
指读,思考:“肇事”怎么理解?
三、入情入境,体会“中华不振”。
1.第三组的这串词语都出现在第16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快速浏览15—17自然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概括事件的时侯,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做什么)。
点拨:事件三主要写了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一个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见了一个女人的不幸遭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板书:中华不振)
3.怎样理解“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含义?
引导:从事件三中找一找,你从哪些人物的表现中看到了“中华不振”?(出示“学习活动一”)
小组合作交流,再汇报:
(1)从这个中国妇女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辱,却得不到保护。这叫“中华不振”。)
(2)从中国巡警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中国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不去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这叫“中华不振”。)
(3)从洋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叫“中华不振”。)
(4)从围观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敢怒不敢言,不敢伸张正义,这叫“中华不振”。)
点拨:中国妇女的不幸、中国巡警的无能、外国洋人的无耻、围观群众的无奈,这一切都因为——中华不振。
4.借助课外资料,体会立志原因。
(1)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引导:在当时,这“中华不振”的事情,何止这一件。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2)学生观看视频。
(视频大意:中华不振的种种表现,晚清人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政府签订的屈辱条约,国家领土被侵占等。)
(3)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引导:各种残酷的战争、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的苦难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一幕幕,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男女生对读)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重点句。
引导:这一幕幕的屈辱也在少年周恩来的心中凝结成一个深沉的思考: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生读: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点拨:你在为祖国和人民担忧着。
生读: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点拨:少年恩来你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生读: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点拨:你迫切的希望国人能够觉醒和反抗。
引导: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魏校长又一次追问时,周恩来铿锵而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概括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一)借助表格,梳理事件内容。
1.明确课文结构,学习新的方法。
引导:课前通过预习,知道了课文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从1-10自然
段,第二件事是从11-14自然段。第三件事是从15-17自然段。由多件事组成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方法。(出示单元篇章页)
2.自主学习,借助表格,梳理事件内容。(出示“学习活动二”第一个任务)
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做什么)
事件一
事件二
事件三
3.小组交流,生生互评。
(二)发现关系,串联主要内容。
1.梳理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引导: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了,我们发现这三件事都是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发生的:
第一件事:他说了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志向。
第二件事:他听到了一句话“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他看见了一个中国妇女的哭诉,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2.发现三件事之间的关系。
引导:课文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这种记叙的顺序叫倒叙。
3.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学习活动二”第二个任务。)
引导:用上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说清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与评议,
点拨:你看,这么长的故事,只要我们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几件事情连起来,就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五、情境练笔,表达读书志向。
1.一百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现在的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
2.播放短片。
3.学生练笔。
引导:看完了,我想同学们心中有很多话想说,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你的读书理由。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同学们,为什么去读书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学校,去听听少年周恩来的思考和呐喊。
六、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
1.查一查: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读一读:阅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 (结果) 倒叙
听 中华不振 人物
看 (原因)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