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11: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记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对应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这一单元是在第四单元"了解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巩固和提升,也为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基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承载此任务的第一篇课文。发现多件事之间的联系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运用第四单元已学习过的"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楚课文每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借助表格,梳理三件事的关系,最后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把握多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促进其"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反馈,读准"为之一振、惩处"等字音,理解“崛起、中华不振”的含义。
2.借助表格,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和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并能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点:
本课任务:学习概括方法,体会伟人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主题。
出示单元首页,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来自第7单元,首页有这样一句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会认识一些富有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或伟人。
(出示单元人物页)最近,老师学校的大队部正在举办“小小宣讲员”的评选活动(出示:)就是选择一位爱国英雄或伟人,宣讲他的事迹,歌颂他的精神。这节课我们也来争当“小小宣讲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宣讲员,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物就是…
生:周恩来。
师:对,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他不仅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也是一位杰出的世界级外交家,更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板书课文并齐读,看看课题有不理解的词吗?崛起,追问:崛起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汇报,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查字典解决。
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师:看看字典中的解释,崛起就是···兴起,那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汇报(引说:为了中华的兴起、富强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志向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活动二:梳理内容,概括大意。
初读:课文之前已经读过了,这次我要求大家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关注课文中多音字的读音。
处理词语:出示三句原文。
1.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2.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指名读,提醒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师领读红色词语:为之一振、背着伯父、惩处。
追问:注意到这个“振”字了吗?还有哪个词中也出现了?
中华不振(出示)两个“振”字的含义相同吗?不同,出示几个选项:振:①挥动②表示非常吃惊③救济、救援④振兴、奋起
引导学生选一选,同时课件出示。
3.梳理事件。
明确几件事:
过渡:(出示整篇课文及问题)词语读好了再来看看课文,一共写了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3件,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每件事的时间和地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汇报3件事的时间、地点(课件圈出)新学期开始、修身课上
十二岁那年、奉天
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小结:关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能帮助我们梳理出事件。
梳理主要人物及事件。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件事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汇报,点评一下,通过点评发现只说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不说。
小结:概括时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
出示学习单及活动一:
默读11—17自然段,画出下面两件事的主要人物及事件。
小组讨论,用关键词填写学习单(可以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概括)。指名读要求,说明:根据每项完成情况给自己加星。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及事件
1 新学期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十二岁那年 奉天 ( ( )—( )—( ) )
3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 ( )—( )—( )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到小组内指导,关注完成情况,安排汇报。小组汇报,展示学习单,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事件的主要内容:
伯父—中华不振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中国妇女—被欺负、训斥 周恩来—沉重分量
选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同的小组汇报。汇报完成后,奖励一朵大红花,如果学生摘录的关键词不恰当,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谁摘录的关键词不一样?哪个关键词更能说明问题?生。
预设:伯父—被外国人占据、没有地方说理、中华不振
周恩来—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中国女人—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
周恩来—中华不振、沉重分量、烈火燃烧
概括全文。
观察表格中的三件事,引导学生观察三件事的顺序及因果关系,你发下了什么?
学生汇报,小结:这三件事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课件出示)那么你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3件事连起来说一说吗?生,点评:概括准确,表达流畅。刚刚他先说了……第2、3件事,最后说……第1件事。
师:如果按照课文中的顺序,又该怎么说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这个关联词,出示:之所以……是因为……随着学生汇报完成板书:中华不振,上箭头结果,下箭头原因。
学生汇报,出示园地七中的交流平台,指名读,明确多件事概括的方法。
活动二:体会中华不振,理解立志原因。
过渡:少年周恩来之所以立下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源于课文中的一个词……指板书……中华不振哪!
1.出示要求:活动二:默读11—16段,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读一读与同桌交流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活动二”的自学要求?指名读要求。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交流情况。
出示11段汇报:先读所画的句子,再说体会。点拨:谈谈你的感受?(感受呢呢?)
点拨:你看,土地被外国人占据,不能随便玩,有事得绕走,惹出麻烦更没地方说理,这是多么……生:不公平啊、不讲理、太欺负人了!中华不振哪!
继续汇报:出示16段,读出所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点拨:你看,在中国的地盘,中国人受欺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自己人,真是令人……气愤、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多找几生说)难怪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做做这个动作,可谁又敢怎么样呢?敢怒……不敢言哪!
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围观中的一员,紧握着拳头,带着动作和表情再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课件出示红色字(推荐朗读好的2生),点评:你把“不但不……反而……”这样的词重读,让人感受到了你的愤怒。或:从你的动作和表情中我感受到了愤怒和屈辱!中华不振哪!
师生配合读。
6.过渡:这件事发生在 100 多年前,要想解决同学们刚刚的问题,真正理解“中华不振”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需要我们查找资料了,自学时同学们可以自己查资料。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
出示资料:20 世纪初,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趁机侵略中国,霸占国土,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出一片自己的领土,名叫“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意进入。指名读。
7.课件图文并茂出示资料内容,在背景音乐中介绍资料烘托气氛:
(1)租界内车水马龙,租界外中国百姓衣衫褴褛,生活凄惨;
(2)中国政府非常无能,惧怕外国人,任由外国人欺凌百姓,却不敢惩处。洋人可以任意侮辱中国人,拿中国人取乐。
(3)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沦为了东亚病夫。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地,而且要赔款,中国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过渡:看到这样的现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所以,当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
师: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一组图片:少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年,他为中国革命而奋斗;老年,他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概括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走进了少年周恩来的内心,感受到了他立志报国的伟大情怀。
作业:
(1)宣讲词:课下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或查阅资料为周恩来写一段宣讲词。
(2)小练笔:少年强则国强,在如今祖国富强,人民安乐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理由。
师生配合读。
过渡:这件事发生在100多年前,要想解决同学们刚刚的问题,真正理解“中华不振”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需要我们查找资料了,自学时同学们可以自己查资料。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
出示资料:20世纪初,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趁机侵略中国,霸占国土,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出一片自己的领土,名叫“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意进入。指名读。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资料内容,在背景音乐中介绍资料烘托气氛:
租界内车水马龙,租界外中国百姓衣衫褴褛,生活凄惨;
中国政府非常无能,惧怕外国人,任由外国人欺凌百姓,却不敢惩处。洋人可以任意侮辱中国人,拿中国人取乐。
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沦为了东亚病夫。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地,而且要赔款,中国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过渡:看到这样的现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所以,当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
师: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一组图片:少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年,他为中国革命而奋斗;老年,他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概括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走进了少年周恩来的内心,感受到了他立志报国的伟大情怀。
作业:
宣讲词:课下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或查阅资料为周恩来写一段宣讲词。
小练笔:少年强则国强,在如今祖国富强,人民安乐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