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即景”。
《长相思》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它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作者纳兰性德用质朴的语言描写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本课的前两首诗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首词侧重“由景悟情”,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奠定基础。
《长相思》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是在四年级学习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之后的又一首清代词人的作品。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方法。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首词语言优美而富有意境,对仗工整而情深意切,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就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词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文。创设情境,营造词的意境,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的愁绪。还可以通过交流分享相关材料,加深对词人与诗词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聒”这个生字,并利用拆解的方法识记“聒”。结合具体语境读准多音字“更”。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关注量词反复、虚指的写法,感受行军艰难,思乡心切,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5.总结本课学习方法,通过对比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李煜的《长相思》,掌握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活动一:以读为本,读通顺。
1.回顾词的特点。
(1)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古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你们看我们身边的事物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景致,但都能引发人们心中的情思。正如我们单元导语中所说:四时景物皆成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词,名字叫做《长相思》(板书),一起来读。
(3)上学期,我们在四下第一单元学习过《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来,我们回忆一下词的特点有哪些?首先从题目来讲,词要有(词牌名)还要分(上下阕)那上下阕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长短句)记住啦!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93页,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以读为本,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识记生字:多音字“更”、还有难读的生字“聒”。
(2)初读这首词《长相思》。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让学生勾起已往学过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做到前后联系,教师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容,也为接下来想象行军途中的困难做铺垫。】
活动二:以读为本,明词意。
1.回顾方法,理解词文大意。
(1)学生结合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说一说《长相思》讲了什么?
(2)通过大家的理解,老师发现你们都说到了其中隐藏的情感(生:思乡之情),是的,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入到这首词中,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从词牌名《长相思》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读注释、补充资料、结合插图等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活动三:以读为本,悟词情。
1.梳理景物。
师:我们知道单元导语中说“四时景物皆成趣”,在这首词中也出现了很多景物,你找到了吗?来,拿出学习单,用笔圈一圈,生汇报我们来梳理一下山水、风雪是(板书:景)的话,那帐和灯就是(板书:物)。
2.体会“一”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些景放到这首词中,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什么了?自己先来读读第一句(多读几遍),你看到了什么(山、水)数量上呢?(“一”形容数量多)山水相连在一起,你会想到哪个四字词语?(跋山涉水)再读,这处景强调什么?(路途遥远)女生读。第二句: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在强调什么(天气恶劣)。
3.出示路线图,虚实结合中体会感情。
(1)想象场景,指导朗读。
师:(播放音效)同学们,这路途到底有多遥远,天气到底有多恶劣,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走进这东巡的路(师渲染氛围)你眼前看到了一条怎样的路?(艰难、漫长、风雪交加等)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2)身在哪里?
男女生分读这首词。读着读着,你知道纳兰的身在哪了吗?(板书:身)(榆关、关外等)
你看有这么多同学说了纳兰的身在不同的地方,这一条漫长的,曲折的路线,其实就是纳兰身在征途的路上。(板书:在征途)
(3)心在哪里?
①师:纳兰身在征途,他的心在哪呢?(板书:心)
生1:心在家乡。你怎么知道的?(下阕)这首词中哪个词语代表家乡?(板书:在故园)。
(4)对比分析“梦”。
①身在征途,心在故园,大家看,这身和心是(分离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再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找到哪个字把这分离的身和心连在一起了吗?(梦)
②展开你的想象,他梦到什么了?这思念家乡的梦可真美啊(出示显示图片对比)可现实中呢?(生:狂风暴雪)
③故园中有狂风暴雪的声音吗?(生:没有)因此词中说:故园无此声。
④那原来纳兰性德在家乡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声音?
⑤纳兰仅仅是思念家乡的声音吗?他最思念的一定是母亲的句句叮咛,谁来带着这份思亲的情感你来读(故园无此声)。
(5)深入解读“碎”。
①梦实现了吗?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发现,大家不由自主的找到了这句话,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中哪个字说明梦醒了,没有实现呢?(碎)说说你的理由。
②是啊,纳兰思念家乡的梦被风雪声吵醒了,他的心情是(生:难受、伤心)来,带着这种心碎的感觉,谁再读一下下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路线图,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层体会这首词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想象画面。】
活动四:以读为本,拓词情。
1.总结方法。
同学们,你看,无论是景,还是物,纳兰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板书:情)所以我们就说这一景一物皆有情(板书:一、一、皆有)像这样借助景物表达情感的写法在古代,我们的词人是经常用到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相思》也用了这种写法,他又借助什么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2.对比学习纳兰《长相思》与李煜的《长相思》
3.总结:
孩子们,通过对比学习,我们又读懂了李煜的《长相思》,课后大家可以找一找相同的词牌名《长相思》,再去品味一下这一景一物皆有情,字字都是长相思。好,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并通过对比阅读李煜和纳兰性德的两首《长相思》,让学生找到二者共同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对词牌名《长相思》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课上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