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28张)+课件素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28张)+课件素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0:22:33

文档简介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新课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一
教材
版本
岳麓版 历史必修﹙II﹚经济发展历程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其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归纳三次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学会用比较联系的观点整体把握苏联经济改革;通过活动探究和创设情境,虚拟历史,身历其境,印象更加深刻;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眼光看待苏联经济的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价值
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
重点
改革的内容、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
难点
归纳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教学
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景再现法.
教学
手段
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一﹑新课导入(2分钟)
视频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批评斯大林体制”,引起改革的原因,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
师︰这个视频是关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斯大林时期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此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下面我们来学习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讲授新课(44分钟)
﹙一﹚﹑赫鲁晓夫改革(12分钟)
师:探究一 2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材料,结合教材第一、二段部分内容,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的上台;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师︰以上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的一部分,通过材料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其他的背景,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批评斯大林的报告,这就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展示课件,学生整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探究二 2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生: 1.农业改革:
(1)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改革:
(1)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师︰展示课件,学生整理。以上就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领域。通过改革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只是一种小修小补,赫鲁晓夫是个玉米爱好者,他开展的玉米运动是不符合苏联的实际境况的,接下来我们通过材料展示的“豪情”“悲情”“性情”分析一下改革的评价。
生:1.积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师︰展示课件,学生整理。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退出政治舞台,改革最终失败。他的改革也有很大的成就,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加加林的载人航天飞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了,但斯大林的弊端仍然存在,接下来我们看看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9分钟)
师︰展示幻灯片勃列日涅夫的个人资料,得出他是个“妥协能手”“勋章爱好者”。3分钟,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想一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生︰继续割除弊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错误。
师︰很好,那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生︰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 企业自主权。 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 的收购计划、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 限制。
师︰展示课件,学生自行整理。阅读课件上的图片以及课本知识,想一想改革的评价。
生︰积极: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在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改革陷入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师︰很好。展示课件,学生整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一度成为超级军事大国,甚至超越美国,但在当时的苏联,你可以用一块毛巾换取一只高端的望远镜,可见其经济的落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了,他的后继者继续进行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7分钟)
师︰展示幻灯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救命稻草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来看一下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钟,阅读课本,总结其改革的措施。
生:前期:主要在经济领域。
主要举措——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
4.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后期: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师︰展示幻灯片给出答案。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突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其改革背向了列宁,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展示课件时代杂志中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失败?
生:1)“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师︰展示答案,学生整理。
(合作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给同学们4分钟的时间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展示,言之有理即可。)
生︰略
师︰展示答案。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都失败了。
异:1.赫侧重农业,勃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3.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三﹑小结(1分钟)
四﹑课堂练习:(3分钟)
五﹑课后作业: 你是苏联领导人,你怎样进行改革?
你是中国领导人,你怎样总结苏联改革?
你是美国领导人,你如何看待中苏改革?
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怎样理解中国改革?
板书设计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2.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4、俄国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