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作答下列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终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伦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游恒山记(节选)
徐霞客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既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索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注释】①槎枒(cháyā):树木枝杈歧出貌。
1.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B.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C.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D.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旧汩/不能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盖竹柏影也。 盖:盖住。
D.为登顶间道 为:是。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
B.乙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记录了苏轼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C.丙文叙述了作者游恒山时在登顶过程中从望仙台到会仙台的旅游过程。
D.三则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①,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②所羁③,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豚:小猪。②有国者:掌握国家政权的人,这里指国君。③羁:羁绊、束缚。
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中的“怒”指用力鼓动翅膀,写出了大鹏在起飞时积蓄力量的样子。
B.“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垂天之云”是悬挂在天空的云的意思,表现了大鹏之大。
C.“水击三千里”中的“水击”是击水、拍打水面的意思,“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是盘旋飞翔的意思,写出了大鹏起飞的过程。
D.“子亟去”中的“亟”同“急”,是赶紧的意思,表现了楚国使者希望马上离开的迫切心理。
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阅读甲文段,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说理的。
8.阅读甲、乙两文段,分析乙文段中庄子“弃官”的行为与甲文段中所展现的积极进取之志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神异经》①曰: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头文曰“天”,胸文曰“鸡”,左翼文曰“翳②”,右翼文曰“勤”。左足在海北崕③,右足在海南嵯。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一名翳勤。头向东,止海中央,惟捕鲸鱼,食则北海水流。利不犯触人,不干物。或时举翼飞,其两羽相初④,如雷如风,惊动天地。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神异经》: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②鹭(yī):鸟名。③睚:同“崖”,高地的边缘。④相初:刚开始。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乃记之而去
B.其名为鹏 其翼若垂天之云
C.去以六月息者也 能以径寸之木
D.化而为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请简要概括甲文中大鹏的形象。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来写北海的“大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②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④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注释】①先:表达心意,指请庄子做官。②境内:楚国境内的事务。③巾笥:用锦缎和木匣包裹。④涂:泥巴、泥沼。
13.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表格中加点文言词语。
文言字词 联系点 方法提示 解释
请循其本 原意是“草木的根” 原意演变 (1)
持竿不顾 弛担持刀(《狼》) 课内迁移 (2)
留骨而贵 ①价格高,昂贵 ②评价高,重要 ③地位高,显贵 查阅字典 (3)
曳尾涂中 此句大意:……尾巴在泥沼中 结合语境 (4)
14.填在乙文括号里最合适的文言虚词是( )
A.乎B.矣C.然D.者
15.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16.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7.两文中庄子表现出的形象并不相同,甲文中的庄子 ;而乙文中的庄子 。
18.简析乙文中庄子表现出的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②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③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名之曰右溪。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营溪:溪水名。②欹(qī)嵌:(石头)倾斜嵌叠。③置:设置。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以其境过清/去以六月息者也
C.不可久居/居天下之广居 D.不可名状/其名为鲲
2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画线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无一字提及水,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水的清澈纯净。
B.甲文写小石潭游鱼的悠然自得,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
C.乙文写景大多采用四字句,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怪石嶙峋、溪清林幽的右溪美景。
D.甲乙两文都有写水、石、竹树等景物,且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侧面描写的手法。
22.这两篇游记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唐,字行周,泉州晋江人。其先皆为本州州佐、县令。阔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官。及常襄①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丈辞者,故其俗稍相劝仁。初,唐与罗山甫同隐潘湖,往见家,聚奇之。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等聊第②,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阀人第进士,自唐始。
詹事父母孝,与朋友信义。其文章切深,回复明辩。与愈友善。唐先为国子监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下③,举愈博士。卒,年四十余。崔群哭之甚,愈为唐哀辞,自书以遗群。初,徐晦举进士不中,唐数称之,明年高第,仕为福建观察使。语及詹,必流涕。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常衮与下文“罗山甫”“徐晦”均是人名。②聊第:一同登科或在同一榜上中举。③阙下:官门外。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B.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C.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D.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24.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故其俗稍相劝仁 课内迁移法:故曰教学相长(《虽有嘉肴》) (1)故:
詹数称之 查阅词典法:①数目,数量;②多次,屡次;③计算 (2)数:
必流涕 泣也。从水弟声。(《说文解字》) (3)涕: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詹与罗山甫同隐潘湖,往见衮,衮奇之。
(2)愈为詹哀辞,自书以遗群。
26.《大道之行也》中提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欧阳詹身上怎样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髯樵传
清·顾彩
明季①吴县洞庭山乡,有樵②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③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④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⑤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释】①明季:明朝末年。②樵:打柴,砍柴。③鬻:(yù)卖。④蓰:五倍。⑤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止取百斤价
(2)由是人颇异之
(3)尝荷薪至演剧所
(4)众咸惊救
2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2)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
30.文中记叙了髯樵的哪两件事?由此可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2)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句意:然而满山短树茂密丛杂,干枯的竹子只能钩住衣裳刺人口颈,用脚一蹬就折断,用力虽然很大,就像落在滔滔的洪流中一样,汩汩地不能出来。“满山短树蒙密”描述的是满山的短树很茂密,应作为一句;其次,“槎枒枯竹”描述的是树枝的形态,应独立成句;再次,“但能钩衣刺领”描述了树枝对衣物的钩挂和刺伤,应作为一句;接着,“攀践辄断折”描述了攀爬时树枝容易断裂,也应独立成句;然后,“用力虽勤”描述了尽管用力很勤,但接下来的“若堕洪涛”描述了可能掉入洪流的情况,因此这两句应相连;最后,“汩汩不能出”描述了被洪流冲走的情景,应作为一句。因此断句: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C.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D.甲文《小石潭记》通过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则通过描述苏轼在夜晚欣赏月色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豁达。而丙文《游恒山记》则主要叙述了作者游恒山的经历,强调了登山的艰辛和乐趣,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叹,但没有明显表达壮志难酬或旷达乐观的情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 文言文翻译。重点词有:
(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倚而室之:靠着石壁建起屋子;曰会仙台:表示这个屋子叫做会仙台。
《游恒山记(节选)》
走了一里路,转向北走,山都是煤炭,不须深凿就可以得到。又走了一里,土石都是红色的。有盘曲的松树离立在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松影稀疏掩映,这里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顺着山崖,凭着峭壁向上攀登。走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牌坊里面官府厨房井都齐备。牌坊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半山腰有一处宫殿,宫殿北面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北岳殿上靠着绝壁,下临官府驻地,殿下石阶好像直插云霄,殿堂的廊檐上下,石碑高耸林立。从殿门往右上方走,有一个石窟,靠着石壁建起屋子,叫做会仙台。会仙台里塑着群仙的像,环绕陈列没有空隙。我当时想要登上危崖,登上绝顶。回过北岳殿向东,望见两山之间有一处裂缝,中间垂着千尺的杂草,这是登顶的小路,于是解开衣裳,攀着杂草,向上攀登。走了二里,出了高高的山崖,抬头远望山顶,还像在半天一样高,满山短树茂密丛杂,干枯的竹子只能钩住衣裳刺人口颈,用脚一蹬就折断,用力虽然很大,就像落在滔滔的洪流中一样,汩汩地不能出来。我越发鼓足勇气攀登,过了很久,荆棘没有了,终于登上了山顶。
5.D 6.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意思对即可) 7.甲文段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然后写大鹏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迁徙到南冥,接着又写雾气、尘埃需要借助生物的气息才能飘浮在空中,从中总结出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8.不矛盾。甲文段中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可以追求精神的自由。乙文段中庄子宁愿“为孤豚”“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拒绝“重利”“尊位”,是不慕富贵、不求荣利的表现,正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因此两文段都体现了庄子不受约束、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所以两者不矛盾。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错误。“子亟去,无污我”是庄周对楚国使者说的话,表现了庄周希望使者马上离开的迫切心理;
故选D。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吹:吹拂。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然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写大鹏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迁徙到南冥;接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又写雾气、尘埃需要借助生物的气息才能飘浮在空中;最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中总结出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表明观点不矛盾。由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由乙文“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可知,庄子宁愿“为孤豚”“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拒绝“重利”“尊位”,体现其淡漠名利、不慕权贵的特点,“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更体现其追求精神自由;
故两文段都体现了庄子不滞于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所以两者不矛盾。
【点睛】参考译文:
【乙】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9.B 10.这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11.大鹏只是一个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的形象。 12.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甲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鲲鹏身躯之大以及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出鲲鹏起飞时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乙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北海大鸟的庞大,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其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突出了其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特点。
【导语】这两则文段均以神话传说中的“大鸟”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古代文学瑰丽的想象力。【甲】文出自《庄子·逍遥游》,通过“鲲鹏之变”的奇幻叙事,以夸张手法塑造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磅礴意象;【乙】文引自《神异经》,则以工笔细描“天鸡”的形貌特征,通过具象化的纹饰、色彩和动态描写凸显神异色彩。两文均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将自然力量人格化,体现了先民对宇宙的浪漫认知。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它;
B.代词,它的/代词,它的;
C.介词,凭借/介词,用;
D.表顺承,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B。
1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是,这,这种。海运,海水运动。则,就。徙,迁徙。于,到。南冥,南海。
11.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特点。
甲文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形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直接展现了它体型的庞大;它志存高远,“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表明它有远大的迁徙目标;它力大无穷,“水击三千里”可见其拍打水面时的巨大力量;同时它善借长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说明它能凭借大风翱翔高空、完成迁徙。
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乙两文在描写北海的“大鸟”时,都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甲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以“几千里”这样的表述,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鲲鹏身躯的庞大,让人直观感受到其超乎寻常的体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则将鹏鸟展开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用比喻的修辞生动描摹出它起飞时的磅礴气势,展现出壮阔雄浑的意境。而乙文中,“其高千里”“左足在海北崕,右足在海南嵯”通过对大鸟身高以及足所及范围的夸张描述,凸显其体型的庞大无比;“或时举翼飞,其两羽相初,如雷如风,惊动天地”把大鸟翅膀刚动时的声响和气势比作雷鸣与刮风,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它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这只大鸟硕大的体型和磅礴的气势。
【点睛】参考译文:
【乙】《神异经》记载:北海有一只大鸟,身高达一千里。它头上的花纹是“天”字,胸部的花纹是“鸡”字,左翅膀的花纹是“翳”字,右翅膀的花纹是“勤”字。它的左脚在北海北边的崖边,右脚在南海南边的高地边缘。它的羽毛是青黑色的,嘴是红色的,脚是黑色的,名字叫天鸡,另一个名字叫翳勤。它的头朝向东方,停在大海中央,只捕捉鲸鱼为食,进食的时候北海的海水就会流动。它的锋利之处不会触犯、伤害人类,也不会干扰其他事物。有时它展开翅膀飞翔,那两只翅膀刚一动,就像雷鸣、像刮风一样,能惊动天地。
13. 本源、根源 拿着 ③ 拖、拉 14.B 15.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16.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再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17. 能言善辩、智慧 淡泊名利,不求权势 18.运用比喻方式说理,以提问引出对方的观点加以利用(说到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两文皆显庄子智慧。甲文“濠梁之辩”以逻辑博弈论辩“鱼之乐”,暗藏对自然与自由的哲思;乙文拒楚相邀,以神龟喻指,宁曳尾涂中也不慕庙堂之贵,尽显超脱世俗、追求精神独立的人生态度。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根据“愿意演变”方法,从“草木的根”原意演变,“根”是事物的起始点,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本源、根本”。在文中,庄子说“请循其本”,指追溯话题的本原,即回到最初的对话起点,因此“本”解释为本源、根源。
(2)根据“课内迁移分析”方法,《狼》中“弛担持刀”的“持”意为“拿着”,乙文中庄子“持竿不顾”,是说他拿着鱼竿不回头看楚国大夫,体现拒绝做官的态度,故“持”解释为“拿着”。
(3)根据“查阅字典”方法,结合语境“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神龟死后骨头被珍藏在庙堂,这是一种“地位高、显贵”的待遇,而非“价格高”或“评价高”。因此“贵”取第③义项,解释为“地位高,显贵”。
(4)根据“结合语境”方法,句子描述神龟“生而曳尾于涂中”,即活着时在泥沼里拖动尾巴。“曳”与“尾”搭配,动作对象是尾巴,且与“涂中”(泥沼)的场景呼应,故“曳”解释为“拖、拉”。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
根据语境和文言虚词的用法,乙文中“往()!吾将曳尾于涂中”表达庄子让两位大夫回去的决断语气。“矣”作为语气词,常用于表示肯定、决断或终结的语气,符合此处庄子拒绝楚王征召、坚持自身选择的坚定态度。其他选项中,“乎”多表疑问或感叹,“然”表转折或词尾,“者”多为助词或代词,均不符合语境。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和木匣包裹它,珍藏在庙堂之上。
“吾闻楚有神龟”是总写听闻之事,与后文断开;“死已三千岁矣”补充说明神龟的情况,断开;“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讲述楚王对神龟的做法,断开。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既,已经;知,知道;之,代词,指“鱼之乐”;而,表转折,却;知之濠上,省略介词“于”,应为“知之于濠上”,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根据甲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知,庄子与惠子辩论时,巧妙利用逻辑反问,以“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最终得出“我知之濠上也”的结论。由此可知,他在论辩中思维敏捷、言辞犀利,通过层层推导展现出能言善辩、智慧过人的形象。
第二空,根据乙文“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面对楚王的征召,庄子以“神龟留骨庙堂”与“曳尾涂中”作比,拒绝放弃自由换取显贵地位。“曳尾涂中”的选择直观体现了他对权势富贵的不屑,宁愿在贫贱中保持本心。由此可知,他展现出淡泊名利、不求权势的隐士特质,凸显其对精神自由的坚守。
18.本题考查语言艺术分析。
根据乙文“吾闻楚有神龟……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可知,庄子以“神龟留骨庙堂”与“曳尾涂中”为喻,将“做官”比作“留骨而贵”,“隐居”比作“曳尾涂中”,通过比喻说理使抽象的选择具象化。同时,他以“宁……乎?宁……乎?”的提问句式引导大夫思考,当大夫回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后,庄子直接用“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回应,巧妙利用对方的观点佐证自己拒绝做官的选择,既委婉表明态度,又避免正面冲突,展现出以比喻设喻、借提问引导并顺势推导的语言智慧,让拒绝更具说服力且不失风度。
【点睛】参考译文:
【乙】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去传达他的心意,说:“大王愿意把楚国的国事委托给先生!”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包裹它,放在木匣里珍藏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沼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泥沼里拖着尾巴。”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在泥沼里拖着尾巴(而不愿做官)。”
19.A 20.(1)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向南流几十步,与营溪汇合。 21.D 22.相同之处:都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分析: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表达作者被贬后的孤独;乙文写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怅然。
【导语】这两篇唐代山水游记小品,均以精炼笔法勾勒幽僻景致。《小石潭记》以“空游”写鱼影,以“犬牙”喻岸势,在清冷意境中暗含贬谪孤寂;《右溪记》用“欹嵌盘屈”状怪石,以“洄悬激注”绘水势,于无人赏识处寄托士人情怀。二者皆通过发现、修葺僻野景观,投射出文人观照自然时的审美孤独与精神洁癖,体现唐代贬谪文学“以幽景写幽情”的典型笔法。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副词,表约数,大约;
B.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C.动词,停留/名词,住宅;
D.动词,说出/名词,名字;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
(2)重点词语:南,向南;合,汇合。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根据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等直接写景的语句可知,乙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景物,未使用侧面描写手法。故选项中“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述错误;
故选D。
2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比较。
根据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句描绘了作者坐在小石潭边,四周被竹林树木环绕,寂静冷清,没有旁人的场景,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中弥漫着忧伤。柳宗元被贬永州,身处如此凄清孤寂之境,借环境的清冷,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孤独、凄凉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根据乙文“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自从设置道州以来,右溪的美景一直无人欣赏喜爱,作者在溪边徘徊,心中满是怅然。元结同样被贬,他以右溪自比,右溪的无人赏识恰似自己才华被埋没,通过“无人赏爱”的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怅惘。
根据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描写和乙文“无人赏爱”的遗憾表述可知,两篇游记都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同时也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怅然。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乙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撞击着两岸,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倾斜嵌叠、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形状。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繁华都市的名胜区,成为喜爱清静之人的园林亭台。可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感到怅然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这条溪在州城之右(西边),就给它取名为“右溪”。
23.A 24. 所以、因此 多次,屡次 眼泪、泪水,哭、流泪 25.(1)欧阳詹与罗山甫一同隐居在潘湖,去拜见常衮,常衮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
(2)韩愈给欧阳詹(撰写)哀悼之词,并亲自书写后送给崔群。 26.①选贤与能:欧阳詹举荐韩愈、多次赞扬徐晦,乐于推荐贤能。②讲信:欧阳詹对朋友忠诚信义。他与韩愈、崔群等情谊深厚。③修睦:欧阳詹对父母孝顺,在人际关系上秉持和睦,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怀念。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展现了中唐时期文人欧阳詹的卓越品格与事迹。文本通过三个层次呈现人物形象:开篇交代家世背景,突出其“不肯北宦”的地域文化特征;中段详述科举功名(“龙虎榜”)与孝友品格,体现儒家价值观;末段通过韩愈、崔群等人的哀悼,侧面烘托其人格魅力。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善用细节(如徐晦“必流涕”)增强表现力,展现了《新唐书》列传“文约事丰”的特点。选文既呈现历史人物的多维形象,又暗含对唐代科举制度与士风的反映。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闽越之地土地肥沃广阔,有山泉禽鱼等物产,(当地百姓)虽然能通晓文书政务,却不愿向北在朝廷为官。
“闽越地肥衍”描述闽越地区土地肥沃广阔的特点;“有山泉禽鱼”进一步说明此地物产丰富;“虽能通文书吏事”描述人物具备通晓文书政务的能力;“不肯北宦”与前文“虽能通文书吏事”形成转折,突出当地人士不愿为官的特点。
故断为: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24.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联系课文解释,“故曰教学相长”句意: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故,所以、因此。据此可知,“故其俗稍相劝仁”中的“故”理解为“所以、因此”。句意:所以当地风俗逐渐劝勉人们追求仁道。
②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②“多次,屡次”。句意:欧阳詹多次称赞他。
③根据“泣也。从水弟声”可知,“涕”在这里是动词,解释为“眼泪、泪水”。句意:必定会流下眼泪。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隐,隐居,隐藏自己的踪迹;奇,以……为奇,认为……奇特。
(2)为,写,创作;遗,赠送,送给。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唐先为国子监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下,举愈博士”以及“徐晦举进士不中,唐数称之,明年高第”可知,欧阳詹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时,主动带领学生向朝廷举荐韩愈担任博士;在徐晦科举失意时,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助其来年高中。这些举动体现了欧阳詹主动发掘、推举贤能之人,践行“选贤与能”的理念。
根据“与朋友信义”以及“与愈友善”“崔群哭之甚,愈为唐哀辞,自书以遗群”可知,文中直接点明欧阳詹与朋友交往秉持信义,他和韩愈关系友好,去世后崔群痛哭哀悼,韩愈亲自为他写哀辞并送给崔群,侧面反映出欧阳詹以诚信待人,与友人之间情谊深厚,坚守诚信之道。
根据“詹事父母孝,与朋友信义”以及“仕为福建观察使。语及詹,必流涕”可知,欧阳詹侍奉父母尽孝,与朋友相处和睦,其品德得到认可;徐晦任福建观察使后,谈及欧阳詹就流泪,足见欧阳詹凭借和睦友善的处世态度,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怀念,维护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点睛】参考译文:
欧阳詹,字行周,是泉州晋江人。他的祖先都曾在本州担任州佐、县令等官职。闽越之地土地肥沃广阔,有山泉禽鱼之利,(欧阳詹的祖先)虽能通晓文书政务,却不愿向北在朝廷为官。等到常衮被罢免宰相之职、担任观察使时,开始选拔州县乡村中擅长写文章的优秀人才,因此当地风俗逐渐劝勉人们追求仁道。起初,欧阳詹与罗山甫一同隐居在潘湖,前往拜见常衮,常衮对他们的才能感到惊奇。欧阳詹考中进士,与韩愈、崔群等人一同登科,都是天下杰出的人才,当时人称这一科为“龙虎榜”。泉州人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
欧阳詹侍奉父母孝顺,与朋友交往重信用义气。他的文章深刻透彻,风格含蓄,说理明白清晰。他与韩愈关系友好。欧阳詹先担任国子监四门助教,带领他的学生跪在宫阙之下,举荐韩愈为博士。他去世时,年仅四十多岁。崔群为他痛哭哀悼,韩愈为他写了哀辞,并亲自书写送给崔群。当初,徐晦考进士未中,欧阳詹多次称赞他,第二年徐晦考中高等,出仕担任福建观察使。(徐晦)谈及欧阳詹时,必定流下眼泪。
27.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28.(1)同“只”,只是(2)认为……奇异(3)背(4)都 29.(1)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2)髯樵说:“你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还等什么?” 30.髯樵贱卖柴薪和怒打扮演秦桧的演员两件事,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性格刚直、嫉恶如仇的人。
【导语】文章以“髯樵”为主角,通过贱卖柴薪、怒殴“秦桧”两个典型事例,勾勒出一位力大无穷、不慕小利且嫉恶如仇的底层人物形象。语言简练传神,如“飞跃上台”等动作描写,让人物性情跃然纸上,以小见大展现普通人的正义精神与鲜明个性。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他们并非不想多背,而是力气不够。我的力气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压低柴火的价格。“彼非不欲多负”表原因,“力不赡也”补充说明;“吾力倍蓰”与“食不兼人”形成对比,“故贱其值”为结果。
故断句: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只收取一百斤柴火的价钱。止:同“只”,只是。
(2)句意:因此人们对他十分惊异。异:认为……奇异。
(3)句意:他曾经背着柴火到演戏的场所。荷:背。
(4)句意:众人急忙上前解救。咸:都。
2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暮夜:夜间;樵采:砍柴;避:躲避。
(2)若:你;为:担任;奸似此:像这样奸恶;何待:等待什么。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结合“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可知,髯樵砍柴负重远超他人,却只收百斤柴的价钱,他认为自己力气大而食量未增,低价卖柴是为让他人能凭力购薪。由此可知,他是个朴实善良、体恤他人的人。
结合“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可知,髯樵观《精忠传》时,见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便怒火中烧,飞身上台将其殴打至流血,即便众人告知是演戏,仍称“若真,膏吾斧矣”。由此可知,他是个性格刚直、嫉恶如仇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乡有个打柴的人,满脸胡须,身材高大,姓名不为人知。他力气极大,每当傍晚夜间上山砍柴,独自在山中行走,不躲避毒蛇猛虎。他砍得的柴火,别人只能背一百斤,他却能背二百四十斤,然而卖给别人时,只收取一百斤柴火的价钱。有人惊讶地问他,他说:“柴火从山中获取,人们各自凭力气吃饭罢了。他们并非不想多背,而是力气不够。我的力气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压低柴火的价格。况且价格低廉,我的柴火就容易卖出,这难道没有好处吗?”因此人们对他十分惊异,更加刮目相看。
髯樵不识字,却喜欢听人谈论古今之事,常常被道义激励,开口能辩论是非,连儒生也无法驳倒他。他曾经挑着柴火到演戏的场所,观看《精忠传》。当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时,髯樵大怒,飞身上台,揪住秦桧殴打,几乎将他打得流血而死。众人急忙上前解救。髯樵说:“你身为丞相,如此奸恶,不打死你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不是真的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的秦桧,我的斧头早把他劈了!”他的性格刚烈、憎恶邪恶,就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