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44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44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0:42:38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创新、探索俄国红场美国自由女神像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选择选 择坚持、调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全景看――疾风暴雨话历程工农业生产总值19491952195619581966197619781962ABCDEHIJ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思考: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中国成立来哪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有关?FG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国民经济恢复“一化三改”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文革时期聚焦看――穿越时代看节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条件、成就意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内容、实质及意义)
3、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内容
4、“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重要节点速记5分钟开国大典斯大林经济模式图说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条件?你来诉说,我来倾听鞍钢工人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时间?内容?特点?经济恢复发展克拉玛依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厂集二铁路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青藏公路寻访一五:一五计划的成就及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鹰厦铁路一田、一桥、三公
三铁、三厂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横批 建设东北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座城市的工业成就?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拉萨人民庆祝青藏公路通车1953—1957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一五计划的成就思考:
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工业建设……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抗美援朝材料二: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历史再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初步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①1951年:互助组;
②1953年: (特征:
③1955年:1)农业: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初级社高级社①1951年:试办;
②1953年:从 入手,按行业
改造,后来改变为 。2)手工业:供销分期、分批、分片一次性合作化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 、 、 。
②方式:公私合营、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③步骤:利用、限制 改造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3)?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反映的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解析】选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上述材料中的“我”是什么身份?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民族资本家【 让历史“活”起来】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饼状图反映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实质:生产资料私有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这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年代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那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梦如幻、希望与失望、喜悦与艰辛相伴随的人生经历
对于年轻的中国人,那是一段既陌生又亲近,既难以理解又充满魅力的历史——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齐读我们那个年代(1956—1966)中共八大(1956年)激情中的成功探索 问题1:八大召开时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2:中共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做了怎样的分析?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狂热中的失误挫折历史回音壁——你来总结,我来倾听 脚踏黄河水倒流,
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男女争登点将台,万千炉子一齐开。
火花日夜无停息,赢得铁流滚滚来。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特征?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跃进——大炼钢铁为中心历史回音壁——你来总结,我来倾听 你相信吗?大跃进时期的漫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好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大跃进语录“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各自错误之处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失 误总路线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多、快、好、省片面追求工业速度、盲目求
快,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1921年春苏俄大饥荒的震撼图片 由于饥饿濒临死亡边缘的苏俄儿童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1959年—1961年中国“三年大饥荒”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官方统计称3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0万以上 1967年1月13日《时代》人物说明是毛泽东,左上角写着中国陷于混乱。 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全世界都关注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1960年国家针对国民经济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它们对含义分别是什么。即调整什么?巩固什么?充实什么?提高什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①背景:
②开始:
③八字方针:
④成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思考:十年探索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调整什么?1963年大庆油田工人欢呼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大庆“铁人”王进喜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客观看――畅所欲言谈感悟话题:感受1949--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收获哪些经验教训? 1楼:
2楼: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楼:
3楼:
4楼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改革开放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5、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6、中国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7、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材料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195219651959实战演练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一五”计划完成等、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国特色人名名字浓缩时代发展“烙印”——考考你建国初期
(1949-195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大跃进年代(1958-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文革”时期(1966-1976)蒋建国、谭解放、吴国庆、张胜利、李卫国、邓土改高建设、张建强、李互助孟跃进、张飞跃、郭超英、潘胜天、王炼钢、葛公社、杜更生、陈自力、沈图强朱军、刘卫东、马文革
张红兵、王东方、林子荣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8 年 D.1979年
C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B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526676495357起步国民经济劫难探索与失误经济恢复一化三改八大、八字方针、总路线、两大运动“文革”动乱调整和整顿小结
课题: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在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⑵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的作用以及人民公社化对生产力的阻碍;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⑶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图片,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⑵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此外教师还贯穿讲述法等。?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重大努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建国初期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经济上能和政治上一样取得优秀成绩。?
⑵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⑶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方法: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
教师通过毛泽东参加开国大典时凝重的表情抓住学生注意,接着用图片材料向学生展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一穷二白,党领导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但是国民经济恢复后,国民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它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不符,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一五”计划
1.教师讲述国民经济恢复后,党提出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总路线。出示总路线内容,提问“总路线”规定我们该如何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一化三改)

学生通过图片材料体会建国初我国经济一穷二白的境况;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一五”计划
1.学生看材料,回答问题。
在导课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教师通过图片解释一化三改的关系。
3.教师指出根据总路线的内容,党制订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示“一五”计划内容。(重工业化和有步骤地三大改造)
※4.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为实现工业化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5.教师通过丰富的材料向学生讲述“一五”计划重工业化建设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国家的支持和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取得了重大成就。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一五”计划工业化成就:不仅工业部门更加齐全,而且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6.教师讲述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也在有步骤地进行。接下来通过图示和图片材料具体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最后出示材料提问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这说明了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此时苏联模式又出现了弊端,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中共八大
1.教师指出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标志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党在大会上指出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现在我国的主要的矛盾是我们已经建立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出示八大会议文件关于此矛盾表述的具体材料,提问为解决这个矛盾,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教师出示八大为完成任务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方针。
过渡:在八大正确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1.背景:教师出示材料指出由于“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苏联的成就,使党开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这种认识下党召开了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2.学生体会一化三改的关系。
3.学生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体会它和总路线的关系。
4.学生通过材料和教师的讲解,探究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5.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体会“一五”计划工业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一五”计划的具体成就。
6.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材料,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体会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八大
1.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2.学生体会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1.学生通过材料体会八届二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力求通过材料,使学生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
通过人物的介绍,活跃课堂气氛。
三大改造较难理解,教师用流程图要讲解清楚。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的正确探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劫难
2.内容:教师出示此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路线,指出快是总路线的灵魂。
过渡: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先后开展。
大跃进运动
1.农业:教师通过大量材料讲述农业“以粮为纲”大跃进的情况。
2.工业:教师通过视频材料,使学生理解工业“以钢为纲”大跃进。
人民公社
1.特点: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理解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2.后果: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人民公社的后果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过渡: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严重的困难使党逐渐清醒。1960年党召开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
1.教师出示北戴河会议“八字方针”内容。
2.教师补充1962年七千人大会党纠正左倾错误,1962年国民经济恢复发。
3.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使学生了解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
从1956-1966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成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探索的十年,尽管探索中有失误,但成就巨大。到1966年到1976年,我国历史又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十年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
1.教师简要叙述文革的原因,出示文革期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劫难的材料。
2.教师通过1953年-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带领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特点。
2.学生评价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
1.学生阅读材料,评价农业大跃进。
2.学生观看视频,评价工业大跃进。
人民公社
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人民公社的特点。
2.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人民公社的后果和后果出现的原因。
北戴河会议
1.学生体会“八字方针”,理解它是正确调整。
2.学生阅读材料,体会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
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2.学生观察1953-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材料,还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便使学生更理性地评价事件。
学生感性出发,做出理性思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谈论,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2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文革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哪些探索和创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3.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经验教训.
讨论合作
激发兴趣
归纳总结
能力提升。
【当堂检测 】
1.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
A.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 B.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 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
3.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 B.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
4.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6.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出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参考答案:1-5CBBA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