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难点: 1.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入山水 (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诗词? (学生齐诵《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结合词,再看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关于“意境”,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设计意图:由李可染的画作及毛泽东的词作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理解的难度。 二、遇大师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常识,拓展视野。 读山水 (一)任务一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做些圈点勾画,注意把握几个要素:①核心概念;②主要观点;③所用事实;④所作结论。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核心概念,画出解释概念间关系的语句;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勾出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主要材料以及相关结论性语句。 (3)分享成果,其他学生可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3.成果展示 (1)核心概念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主要观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所用事实 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齐白石画虾、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画松、一位作者写生、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四川人说的话 (4)所作结论 “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第9、10段) 4.活动小结: 这几个要素,就是我们阅读文艺论文首先要关注的点。 设计意图:在阅读文艺论文前给与学生一定的抓手,不仅能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任务二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的方式呈现出来。 成果展示: 古诗里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 毛主席诗里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怎样获得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什么是意匠 怎样表现意境 意境与意匠之间的关系 3.活动小结 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在议论文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提纲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总结归纳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做到从“一篇”到“一类”的打通阅读。 品山水 1.探究任务 本文探讨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何多以古诗词为例呢? 2.探究方法 (1)细读文本,圈画出文章引用的一些古诗词。 (2)自主思考:引用这些古诗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组内讨论,形成结论。 (3)小组代表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完善。 3.成果展示 第3、4段,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合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闹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第7段,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人研究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第8段,引用四川人民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引用名句“缘物寄情”,作用是论述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合个人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4.活动小结 文中引用较多实例,对主要观点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实例,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五、悟山水 作者所举的实例不仅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还成为了我们写作的素材。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呢? 1.探究任务 文章中哪些语句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呢?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文中关于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的语句。 (2)结合相关语句,谈一谈对写作的借鉴。 (3)小组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3.成果展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启示: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实例,通过选句,进一步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借鉴。 六、赏山水 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再来欣赏一下《万山红遍》这幅山水画。 如: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将山渲染成通红一片,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前进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更是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七、忆山水 引导学生回顾、小结、初步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课内容。 恋山水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提示:赏析时,要注意从景与情的结合上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