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30 09: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三字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启蒙读本。某版《新三字经》中写道:“阅古今,国与家。成由俭,败由奢”。下列皇帝的活动最能佐证此王朝兴衰规律的是( )
A.隋文帝、隋炀帝 B.唐太宗、武则天 C.赵匡胤、赵构 D.朱元璋、朱棣
2.对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有如下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记载说明,大运河(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D.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3.如图为隋朝至元朝的历史时间轴,与图中①对应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B.设置通判,重文轻武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废除丞相,分封诸王
4.杜甫曾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他在诗中提到的“连筒”是( )
A.播种工具 B.拔秧工具 C.灌溉工具 D.犁地工具
5.“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儿歌“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仁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里唐三藏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请问他去哪里求取佛经(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罗马
7.历史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漫画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朱温灭唐 D.陈桥驿兵变
8.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问题 B.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C.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9.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贵族利益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实现了富国强兵
10.郾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作战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著名战役之一、在此战中岳飞所率的岳家军以少胜多,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当时交战的双方是( )
A.北宋、金 B.北宋、辽 C.南宋、金 D.南宋、元
11.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经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这说明了宋代( )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B.金银货币需求减少
C.纸币已经大的使用 D.国家财政严重亏空
12.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彰显草原文化 B.推进民族交融 C.弘扬汉唐文化 D.巩固统治秩序
13.宋代节日的娱乐成分增强,大大小小的时序性节日有70余个,即使是皇帝的生日等政治性节日,也以赏心乐事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源于宋代( )
A.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D.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14.有西方学者认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
A.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B.决定西方文明发展
C.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5.广州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以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
人物 生活时代 作品风格
苏轼 北宋 豪迈而飘逸,饱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奔放的情感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南宋 继承豪放的词风,抒发了收复故土的报国情怀
A.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想象 B.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C.艺术特色由文学形式决定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16.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17.下面是明朝的官职体系示意图,它体现了明朝政治的哪一特点?( )
A.皇权高度集中 B.地方权力过大 C.朝政日益腐败 D.六部各自为政
18.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推动科技创新 B.促进阶层流动 C.加强思想控制 D.提高行政效率
19.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部门之一。以下文物能代表明代陶瓷业工艺水平的是( )

A.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B.契丹鸡冠壶 C.哥窑四方倭角小洗 D.青花扁壶
20.“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证实民族英雄戚继光事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2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B.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C.《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D.《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
22.广东经典粤剧《帝女花》讲述了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奉帝命选婿,嫁与太仆之子周世显,后逢闯军攻入京城,皇城被破,两人因此经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里的闯军首领是( )
A.陈胜、吴广 B.张角 C.黄巢 D.李自成
23.清朝雍正年间,设立了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办公场所见如图,位于故宫养心殿南侧),其官员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枢密院 C.南书房 D.军机处
24.下表直接反映了( )
清代耕地与人口统计数据(部分)
年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嘉庆十七年(1812年)
人口 人均耕地(亩) 人口 人均耕地(亩)
总计 103,782,355 5.51 361,693,379 2.01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矛盾加剧
C.自然灾害严重 D.人地矛盾突出
25.如图是七年级某学生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苏州昆剧古戏台 清代《红楼梦》插图 京剧剧照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戏曲形式的演变 D.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综合题
26.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相关图片 说明
材料一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广州的蕃坊大约起源于9世纪上半叶。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在广州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并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相比宋代,清初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3)谈谈你从以上问题的回答中得到的启示。
三、材料题
27.归纳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局部)
时间 事件(史实)
隋朝时期 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朝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迭与分立
宋朝时期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澶渊之盟
元朝时期 设立行省制度;回族形成
明朝时期 郑和下西洋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除了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选取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四、综合题
28.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台湾设置台湾府。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边疆管理体制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C C B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A D A A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D D D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统治时期体现了“成由勤俭”。隋炀帝上台后实行暴政,生活奢侈,最终隋朝灭亡,体现出“败由奢”,A项正确;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都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和贞观遗风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赵匡胤和赵构分别是北宋和南宋建立者,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时期重要的君主,促进明朝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败由奢”,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表明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B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劳民伤财,没有达到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大运河是内陆运河,材料没有反映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排除C项;材料更多的体现是加强联系,没有体现大运河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618-90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唐朝。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与图中①对应朝代相关的史实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C项正确;灭掉陈朝,统一南北的是隋朝,排除A项;设置通判,重文轻武的是宋朝,排除B项;废除丞相,分封诸王的是明朝,排除D项。 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述的工具是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C项正确;播种工具为西汉耧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秧马是拔秧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曲辕犁是犁地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由材料“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景象,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材料“儿歌‘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仁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里唐三藏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排除A项;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不是新罗,排除B项;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不是罗马,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唐玄宗、杨贵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荒废朝政。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B项正确;玄武门之变反映的是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排除A项;朱温灭唐是907年,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C项;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意思是:宋朝建立后,吸收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兵权、财权和司法权等收归中央,说明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藩镇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实体, 与中央政府形成对抗,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宋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排除A项;重武轻文政策,是指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与题干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不符,排除B项;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和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损害权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农民的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减轻了百姓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法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据题干“郾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作战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著名战役之一、在此战中岳飞所率的岳家军以少胜多,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因此,当时交战的双方是南宋和金,C项正确;北宋、金说法错误,郾城之战是南宋和金之间进行的,排除A项;北宋和辽之间发生的是澶州之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宋、元说法错误,此时元未建立,元是南宋灭亡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据材料“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经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钱荒”,纸币的出现有利于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铸造铜钱满足不了需求,无法体现金银货币需求减少,而是增加,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纸币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量增大,而不是国家经财政严重亏空,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据材料“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意在显示元朝的正统地位,以巩固其统治秩序,D项正确;彰显草原文化与材料“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相违背,排除A项;推进民族交融并不是当时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的最主要目的,排除B项;弘扬汉唐文化不是忽必烈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节日的娱乐成分增强,大大小小的时序性节日有70余个,即使是皇帝的生日等政治性节日,也以赏心乐事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他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和经济能力来参与节日活动,享受娱乐生活。B项正确;百姓生活丰富多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现象的出现不是源于宋代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排除C项;题干现象的出现不是源于宋代儒学思想影响深远,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可知,作者强调了中国的科技发明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转型,A项正确;中国的科技发明决定了西方文明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古代中国的科技一直领先于欧洲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四大发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社会比较稳定,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前半生生活幸福,后半生颠沛流离,她的词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辛弃疾是南宋的,他年轻时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的词继承豪放的词风,抒发了收复故土的报国情怀。因此,词风与时代背景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D项正确; “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想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文学形式都是词,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特色是不一样的,所以“艺术特色由文学形式决定”表述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版图最大的朝代,为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用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这些举措旨在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A项正确;元朝加强交通建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进交通的发展,仍是采用牛马、驴车等,不是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据题干“明朝的官职体系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六部,设立三司,并设立了锦衣卫特务机构。因此,它体现了明朝政治的特点是:皇权高度集中,A项正确;地方权力过大与题意不符,题干图示反映的是皇权的集中,排除B项;朝政日益腐败与题意不符,题干图示不能反映朝廷腐败的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六部各自为政说法错误,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据题干“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施“八股取士”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明朝统治者推行上述措施,不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排除A项;明朝统治者推行上述措施,不利于推动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现象和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花扁壶到了明朝,青花瓷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青花扁壶也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青花扁壶在装饰上采用了新的工艺技术,如暗刻留白海水龙纹等,展现了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D项正确;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是唐朝的陶瓷制品,排除A项;契丹鸡冠壶是辽代的陶瓷制品,排除B项;哥窑四方倭角小洗是宋代的陶瓷制品,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中“杀尽倭奴”能够明显看出,描写的是戚继光,C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句诗描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描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项;“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思是,郑成功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其功绩永不可没,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题干“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和所学可知,“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关于紫禁城历史地位的评价,属于史论,B项正确;ACD项均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并没有评论与观点,不属于史论,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依据“明末”“闯军攻入京城,皇城被破”可知,闯军首领是是李自成。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代末帝崇祯自缢,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项;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据题干图文可知,题干所说的机构是军机处,D项正确;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设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排除A项;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排除B项;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依据表格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嘉庆年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多,人均耕地由5.51亩下降到2.01亩,表明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D项正确;根据所学康雍乾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社会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朝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尖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自然灾害严重与人均耕地减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在北方民间流传。随着元朝建立,元曲逐渐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先后在大都和临安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红楼梦》和京剧。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形成京剧。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图片内容没有涉及传统节日的起源,排除B项;“《红楼梦》”属于小说,没有体现戏曲形式的演变,排除C项。故选D项。
26.(1)机构:市舶司。
原因:北方陆路交通受阻;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等。
(2)变化:由主动开放到闭关锁国。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启示: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锁国。
【详解】(1)机构:根据材料一“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在广州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航海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宋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北方陆路交通受阻;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等。
(2)变化: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宋代,清初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由主动开放到闭关锁国。
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可以从积极和消极进行分析,所以,闭关锁国政策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启示:开放题,可围绕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锁国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7.(1)阅读法、比较法等。
(2)观点:积极对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使得唐朝的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唐朝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全面开放交流使得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使得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明朝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封闭容易导致落后,开放有利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详解】(1)学习方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事记,阅读历史书籍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方法。“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因此,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有阅读法、比较法等。
(2)观点:根据材料内容可选取材料中的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由此可拟定观点为:积极对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围绕观点,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使得唐朝的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唐朝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全面开放交流使得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使得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明朝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大贡献。综上所述,封闭容易导致落后,开放有利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8.(1)措施:屯田;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2)特点:因俗而治;多元化管理。意义: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因素: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 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可归纳出屯田;根据“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还有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2)特点:依据材料三“清朝前期统治者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可归纳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三“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归纳出多元化管理。
意义:根据材料二“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作用是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因素: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归纳出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根据“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归纳出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