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上海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
一、文言文(35分)
1.(2025·上海市)默写与运用
(1)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2)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忘了),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1)阴阳割昏晓
(2)飞鸟相与还
(3)稻花香里说丰年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自杜甫《望岳》,前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其神奇秀丽景色,后句描绘泰山将山南山北分割出明暗不同景象,突出泰山雄伟高大,所以此处应填 “阴阳割昏晓” 。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山中景色秀丽,飞鸟结伴归林,展现悠然闲适意境,故此处填 “飞鸟相与还”。
(3)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稻花香气、人们谈论丰收、蛙声阵阵,描绘乡村夏夜丰收前的热闹,所以答案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其超越个人得失,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旷达胸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阴阳割昏晓;(2)飞鸟相与还;(3)稻花香里说丰年;(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上海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①
余诚曰: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最为简要。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吾德之能使陋室馨者如是。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末引何陋作结,而诵法③孔子,其德又何可量耶。
【注释】①选自《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乙文是对甲文的评价。②退让,这里解释为③
2.甲文的作者是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 可以调素琴 素
A.白的
B.不加装饰的
C.朴素的
D.忘了
②道尽陋室增光处 道
A.说
B.道理
C.主张
D.规律
4.与下列句子中“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何陋之有?
6.下面最能概括甲文作者品质的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D.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对于乙文四个波浪线正确的是( )
A.甲文什么来着忘了 B.甲文结构严谨
C.甲文语言浅白平实 D.甲文比喻合理
8.根据乙文画直线的句子,说说乙文作者是怎么评价甲文作者的德行的。
【答案】2.刘禹锡
3.B;A
4.与“无丝竹之乱耳”中“乱”(使 扰乱)用法相同的是使动用法,选项中需找同类用法。
5.有什么简陋的呢?
6.D
7.B
8.乙文作者认为甲文作者的德行能让陋室增光,其日常举动如谈笑、调琴等都体现德行,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也不逊色;解析:根据乙文“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等内容概括。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直接考查《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陋室铭》是其经典作品之一,需平时注重积累常见古诗文作者信息。
故答案为:刘禹锡
3.①“可以调素琴” 中,“素” 在这里修饰 “琴”,结合语境,应理解为 “不加装饰的”,强调琴的质朴自然。选项 A “白的”、C “朴素的” 和 D “忘了” 均不符合语境。
②“道尽陋室增光处”,“道” 在这里作动词,是 “说” 的意思,即说尽了陋室增添光彩的地方。B “道理”、C “主张” 和 D “规律” 都不符合 “道” 在此处的动词词性和语义。
故答案为:B;A
4.“无丝竹之乱耳” 中 “乱”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扰乱” 。
5.“何陋之有?”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有何陋?” 。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何” 是 “什么”,“陋” 是 “简陋”,准确翻译出反问语气。
故答案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6.A 选项 “舍生而取义者也” 强调的是为正义不惜牺牲生命,与甲文作者品质不符;B 选项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侧重于个人修养中不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未体现安于陋室的品质;C 选项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重点在学习和志向方面;D 选项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体现了安贫乐道,与甲文作者虽居陋室却怡然自得、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符。
故答案为:D
7.从乙文内容来看,先指出 “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接着围绕 “惟吾德馨” 阐述甲文从不同方面体现陋室因德而馨,最后以 “末引何陋作结”,整体对甲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明甲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A 选项内容错误且表述不清;C 选项乙文未重点强调语言浅白平实;D 选项乙文中未提及比喻相关内容。
故答案为:B
8.乙文作者从多个角度评价甲文作者的德行。“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 表明德行能让陋室增光;“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 说明其日常举动都体现着德行;“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 将甲文作者与诸葛亮、扬雄相比,认为其德行不逊色。
故答案为:乙文作者认为甲文作者的德行能让陋室增光,其日常举动如谈笑、调琴等都体现德行,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也不逊色;解析:根据乙文 “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 等内容概括。
二、现代文(35分)
(2025·上海市)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
①福广老汉瞅着这两只多出来的麻鸭有点不舒服。
②麻鸭是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他在县农委上班,最近在搞什么农业项目试点申报,忙得脚不落地,好久没回村了,前几天却开车回来把这两只捆住脚的鸭往院子里一扔,连晚饭都没在家吃就又回去了。“爸,这两只鸭你先养几天!”临走,就撂下这么句话。福广老汉无奈,只好把这两只鸭和自家的一群大白鹅一起养,可不敢下水,不关几天认认家,这生鸭一下水,一不留神可就躲到芦苇荡去了。
③但是,老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他是老行家,晓得鹅鸭得放养,在草里跑跑,在水里游游,啄啄螺蛳,吃点鱼虾,比什么都强。这家禽和人一样,得经常放放风,心情好了,就长得好。上回听玉禾说,这国外养牛都放音乐了,听什么莫扎特,也是一个道理。这样想着,过了几天,他就把两只鸭放了脚,赶往村外的河汉。两只麻鸭在鹅群里并不显慌乱,紧跟着大部队嘎嘎叫着,一步一歪,兴奋得像出征的大将军似的——看来已经认家合群了。
④河汉宽阔如江,河滩芦苇飘飘,早春时节,水温正好。村头的福胜老汉早已赶着一群麻鸭过来了。两家其实早先算是一族,不过已经出了五服,前些年因为田地的事情吵过一次,虽说事情没闹大,但农村人性子犟脾气直,谁也拉不下面子低头,也就没了往来。
⑤福胜老汉冷不丁瞅见福广老汉鹅群里的两只鸭,尤其是和自家鸭子身上一样的麻纹,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不是前些日子走丢的那两只吗?难道是被福广这个不要脸的老家伙给捡回家了?也不晓得归还?不对,福广不是这样的人,虽说这几年有点小疙瘩,但是自小一起长大的,这家伙不是这种偷鸡摸狗的人,是不是我看错了?福胜老汉远远看着福广老汉赶着鹅群下了河滩,有心想问,又有点犹豫。
⑥福广老汉也在河滩边寻思,儿子拿回来的这两只鸭,看着品种和福胜家差不多,难道是今年县里推出的新品种?这几年沾了儿子在县农委的光,有什么新的家禽品种都可以先试养,这些品种经过科学筛选,非常适合推广养殖,这不他家养的大白鹅就是新品种,生长快,耐粗饲, 肉质好,产蛋多,养了两年,确实跟着发了一点小财。看来,福胜这次倒是走到前面去了。
⑦福胜老汉还是不除疑。他甩了甩随身带的竹鞭,想着试上一试。他将鸭群慢慢赶到鹅群附近,然后打了个响鞭,唿哨几声————这是往常赶着鸭群回家的信号。鸭群听到熟悉的指令后,开始慢慢游上岸,向自己身边聚拢。果不其然,福广家鹅群里的两只鸭,似乎也习惯性地跟着游了过来,走近一看,福胜更加断定就是自家丢了的那两只麻鸭。
⑧福广老汉迎上福胜老汉质疑的目光,有点愕然,更带着点气愤说:“福胜,你这是啥意思?”福胜老汉讥笑道:“还好意思问我,我问你,这两只鸭哪来的?怎么一听我招呼,就和我家鸭合群了?”福广老汉不甘示弱说:“这是我儿子玉禾带回来试养的新鸭种,怎么,难不成是偷你家的?!”眼看着就要吵起来。
⑨远处来了两个人,有说有笑的。福胜老汉定睛一看,这不是儿子陈玉江和福广家的陈玉禾吗?他们什么时候这么要好了?见小辈来了,两个老汉气鼓鼓地停住了嘴。
⑩陈玉禾到河边一看,心里了然,说:“爸,前几天带回的麻鸭您已经还给胜伯了啊?这是玉江家引进的新品种,肉质好,还能生双黄蛋,已经通过县里的推广审核了!”他故意略过那天回来没说是谁家的鸭,就是怕他心里不舒服,更是想着借机让两家和好。陈玉江也不好意思地说:“爸,我怕您反对就没说把麻鸭带去请玉禾哥帮忙,看能不能申请新品种推广,这样咱家以后就可以专门提供鸭苗了!”他没好意思说,他是故意把两只鸭扔在了玉禾那里,让他尝尝鲜吃了嘴短,没想到玉禾不但热心帮忙,还专门为这事跑回来两趟,心里很是惭愧。
一阵春风拂过,阳光拱开厚厚的云衣,河边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的影子被拉得斜长,像是靠在了一起。两家的鹅鸭没听到指令,又慢悠悠下到温暖的河水里,合群在一起西钻东啄找起食来……
(有删改)
9.根据右图,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①父子②远亲 B.①远亲②父子
C.①朋友②同学 D.①同学②朋友
10.第①段中福广老汉有点不舒服的原因是:⑴ ⑵
11.结合全文,说说第⑤段心理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12.第 段描写的画面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
【答案】9.A
10.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
11.福胜老汉的心理描写为后文误会冲突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体现两人虽有矛盾但本性不坏,为后文和解埋伏笔;解析:心理描写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2.第①段描写春风、阳光、老人影子和鹅鸭合群的画面,用环境烘托两人和解的温馨,象征隔阂消除,人与自然和谐,深化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9.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关系的理解。从文中 “两家其实早先算是一族,不过已经出了五服” 可知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是远亲关系;“福广老汉瞅着这两只多出来的麻鸭有点不舒服。麻鸭是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 明确表明福广老汉和陈玉禾是父子关系 。所以①是父子,②是远亲。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从 “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他在县农委上班…… 前几天却开车回来把这两只捆住脚的鸭往院子里一扔,连晚饭都没在家吃就又回去了。‘爸,这两只鸭你先养几天!’临走,就撂下这么句话” 可知,福广老汉不舒服是因为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从 “但是,老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他是老行家,晓得鹅鸭得放养…… 这样想着,过了几天,他就把两只鸭放了脚,赶往村外的河汉” 可知,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也是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
11.本题考查心理描写的作用。第⑤段中福胜老汉看到福广老汉鹅群里的麻鸭,内心产生一系列怀疑与纠结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描写既推动了下文福胜老汉试探麻鸭,进而引发两人误会冲突的情节发展,为冲突做铺垫;同时 “不对,福广不是这样的人,虽说这几年有点小疙瘩,但是自小一起长大的,这家伙不是这种偷鸡摸狗的人” 也体现出福胜老汉知道福广老汉本性不坏,为后文两人在小辈的解释下和解埋下伏笔 。
故答案为:福胜老汉的心理描写为后文误会冲突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体现两人虽有矛盾但本性不坏,为后文和解埋伏笔;解析:心理描写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赏析。第 段 “一阵春风拂过,阳光拱开厚厚的云衣,河边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的影子被拉得斜长,像是靠在了一起。两家的鹅鸭没听到指令,又慢悠悠下到温暖的河水里,合群在一起西钻东啄找起食来……” 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春风、阳光、老人影子以及鹅鸭合群的画面。温暖的春风和阳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两人和解后的融洽;老人影子 “像是靠在了一起”,鹅鸭 “合群在一起”,象征着两家隔阂的消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深化了文章关于和解、和谐的主题 。
故答案为:第①段描写春风、阳光、老人影子和鹅鸭合群的画面,用环境烘托两人和解的温馨,象征隔阂消除,人与自然和谐,深化主题。
(2025·上海市)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国博物馆向我归还流失近80年的楚帛书
①新华社华盛顿5月16日电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
②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也对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
③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滨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博物馆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④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_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
⑤子弹库帛书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国家文物局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⑥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青岛建议书》对话与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为支撑,实现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成功的示范案例。《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选自《解放日报》2025年5月17日刊)
材料二
国宝战国帛书回家
①5月18日3时55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美国华盛顿飞来的CA818航班划过晨雾,稳稳降落在跑道上。机上的大部分乘客并不知道,流失美国长达79年的珍贵文物———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就存放在工作组人员身旁的4个文物包装箱中。
②美国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经过查验封箱后,国家文物局工作组马不停蹄,带着它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③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战国帛书。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数多达900余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书”相比,子弹库帛书的年代还要早100多年。
④跨越11000多公里,飞行16个多小时, 帛书归来,断章重续。
⑤4时45分,准备妥当后,4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5时06分,文物抵达要客区,安放在铺有软垫的桌子上。海关人员查验完报关单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启了装有月名图的包装箱封条。
⑥1942年,子弹库帛书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
⑦几经辗转,子弹库帛书中的《四时令》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⑧5时27分,文物整装待发。
(选自《文汇报》2025年5月19日刊,有删改)
13.填入材料一第④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 B.也 C.但 D.才
14.对材料一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时效性
B.标题中的词语具有新闻价值
C.导语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符合新闻价值
D.重要性逐层递增
15.新闻需要具有读者意识,材料二符合的读者需求的是( )
A.子弹库帛书转运的现场细节
B.子弹库伯书
C.子弹库伯书的回归的价值与背景
D.
16.材料一、材料二都作为新闻,但语言特点上不同,请写出其不同点
材料一: 材料二:
【答案】13.C
14.D
15.A
16.语言正式、客观,注重政策和意义阐述;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注重过程描写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说明文中描写等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需结合语境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材料一第④段中,“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 与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并非转折、条件或限制关系,“也” 字在这里起到补充说明、进一步强调的作用,表明子弹库帛书不仅是唯一战国帛书,还具有其他重要意义 。A 选项 “只” 表限制,C 选项 “但” 表转折,D 选项 “才” 表条件,均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对新闻材料的综合分析。A 选项,新闻于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发生,5 月 17 日见报,具有时效性;B 选项,标题突出美国博物馆归还流失近 80 年楚帛书这一事件,具有新闻价值;C 选项,导语 “新华社华盛顿 5 月 16 日电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 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符合新闻价值 。而 D 选项,材料一围绕帛书返还,从接收情况、各方致辞、帛书价值、流失及追索过程到未来安排,并非重要性逐层递增,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对新闻读者需求的理解。材料二通过 “5 月 18 日 3 时 55 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4 时 45 分……”“5 时 06 分……”“5 时 27 分……” 等具体时间节点和 “4 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启了装有月名图的包装箱封条” 等细节描写,着重展现了子弹库帛书转运的现场过程 ,满足读者对转运现场细节的好奇;B 选项表述不完整,C 选项材料二未重点阐述回归价值与背景。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新闻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材料一使用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 等表述,引用官方话语,且从政策角度阐述帛书回归的意义,如 “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语言正式、客观 ;材料二则以时间为序,像 “4 时 45 分,准备妥当后,4 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 等描写,生动展现帛书回国过程,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
故答案为:语言正式、客观,注重政策和意义阐述;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注重过程描写
三、综合运用(20分)
(2025·上海市)小申阅读完现代文部分(二)的两篇材料后,对帛书展开了研究。
17.下列选项对研究子弹库帛书最有用的一项是( )
A.文物修复实用技巧 B.文物见闻所记
C.子弹库帛书图本解析 D.子弹库帛书研究者的生平
18.下列对子弹库帛书流转和回归过程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一举美国人以照相为由,向蔡季襄强得楚帛书,后托人将它带到了美国。
② 子弹库的这件帛书是前所未有的新奇宝贝。很快,它成了蔡季襄的藏品。
③ 在长沙城东南郊子弹库,四个盗墓者打开一座战国古墓,发现了楚帛书。
④ 子弹库伯书终于回归之类的
A. B. C. D.③②①④
19.小申为了了解“帛”与古代文体的关系,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发现朱自清是这样说的:“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他感到十分不解。
他又查到学者是这样说的: “”
出版社加了一个本书写于1946年,
从小申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用不超过20个字表达)
20.小申写了首诗表达对子弹库帛书回归的心情,他对初稿进行了修改,请说明小申做出这样修改的原因。
归来 你昨天 归来 昨天 你
【答案】17.C
18.D
19.研究需多方查证,不轻信单一说法;解析:从小申查阅资料的过程得出道理。
20.修改后的诗更简洁凝练,突出“归来”的主题,情感表达更强烈;
【知识点】活动设计;网络链接;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7.本题考查对研究资料实用性的判断。研究子弹库帛书,核心是深入了解其内容、形式等本身特质。A 选项 “文物修复实用技巧” 侧重修复技术,与帛书内容研究关联不大;B 选项 “文物见闻所记” 多是主观感受和零散见闻,对深入研究帛书作用有限;D 选项 “子弹库帛书研究者的生平” 主要关注研究者个人,而非帛书本身;而 C 选项 “子弹库帛书图本解析” 直接针对帛书进行分析解读,能直观帮助研究其文字、图案等重要信息,对研究最有用。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对子弹库帛书流转和回归过程的梳理。首先,帛书的发现是起点,③“在长沙城东南郊子弹库,四个盗墓者打开一座战国古墓,发现了楚帛书”,这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帛书被蔡季襄收藏,②“子弹库的这件帛书是前所未有的新奇宝贝。很快,它成了蔡季襄的藏品”;然后,帛书被美国人带走,①“一举美国人以照相为由,向蔡季襄强得楚帛书,后托人将它带到了美国”;最后,帛书回归,④“子弹库帛书终于回归” 。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从资料查阅过程中提炼道理。小申最初查阅《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 第一》,朱自清说 “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实际子弹库帛书存在,这说明单一资料可能存在局限性。而小申通过多方查证,发现不同说法,这启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仅凭单一资料就下结论,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相互印证,综合判断 。
故答案为:研究需多方查证,不轻信单一说法;解析:从小申查阅资料的过程得出道理。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修改效果的分析。原诗 “归来 你昨天” 表述相对拖沓,信息分散。修改后 “归来 昨天 你” 更加简洁,通过将 “归来” 单独成行,突出了主题;简短的语句,使情感表达更加干脆有力,强烈地传达出对子弹库帛书回归的欣喜与激动之情,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歌的核心情感和主旨。
故答案为:修改后的诗更简洁凝练,突出 “归来” 的主题,情感表达更强烈。
四、作文(60分)
21.(2025·上海市)《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全”的解释是:“帮助人,使达到目的。
请以“相互成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⑴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⑵不得抄袭。
【答案】相互成全
老巷口的修鞋摊与煎饼铺比邻而居,摊主是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王大爷的修鞋摊总摆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李奶奶的煎饼车飘着葱花与芝麻的香气,两家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成了巷子里最温暖的风景。
记得初遇时,我攥着开胶的运动鞋手足无措。王大爷接过鞋子,戴着老花镜细细端详:“丫头别急,等煎饼出锅,鞋就修好了。” 他麻利地铲去旧胶,涂抹新胶,再用小锤轻轻敲打。我站在摊前,看着李奶奶舀起面糊,竹蜻蜓般一转,金黄的煎饼在鏊子上滋滋作响。“来,垫垫肚子。” 李奶奶递来一个裹着脆饼的煎饼,热气扑在脸上,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修好鞋,王大爷摆摆手:“不收钱,就当我尝了你奶奶的煎饼付的账。” 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皱纹里盛满了默契。
后来我常去巷口。见李奶奶忙不过来,王大爷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递酱料、拿鸡蛋;王大爷的顾客口渴,李奶奶总会递上一杯凉茶。有人笑他们傻,说生意该各自红火,他们却摇头:“我们搭伙几十年,他离不得我,我也离不得他。” 这话像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巷口每一块青石板。
去年冬天,李奶奶生病住院,王大爷竟暂停了生意。我问他缘由,他望着空荡的煎饼车,眼神黯淡:“她不在,我守着摊子也没了滋味。” 半个月后,李奶奶康复归来,王大爷立刻支起修鞋摊,还特意买了红绸带系在煎饼车上,说是讨个吉利。那天巷口格外热闹,煎鏊子的香气混着胶水味,竟意外地和谐。
原来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情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支撑、相互成就。就像老巷口的煎饼与修鞋摊,缺了谁,这条巷子都不再完整。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样相互成全的温柔里,让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绚烂的花。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以《现代汉语词典》对 “成全” 的解释引入,明确 “相互成全” 这一核心概念。“相互成全” 意味着在人与人、人与事物等关系中,彼此给予帮助,共同达成目标,实现价值。这种成全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互动与促进,体现了一种和谐共生、互助共赢的关系。
【写作思路 】
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小故事或描述生活现象,自然地引出 “相互成全” 这一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中间:从多个角度阐述 “相互成全”。可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全,如朋友间在学习、生活中相互鼓励、帮助,共同进步;也可写人与集体的相互成全,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集体为个人提供发展平台;还可以写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全,人类保护自然,自然回馈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等。在叙述事例时,要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展现相互成全的过程与意义,同时适当加入议论,深化主题。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 “相互成全” 的重要意义,可升华主题,呼吁大家在生活中践行相互成全的理念,让世界更加美好。
写作时要避免只写单方面的帮助,忽略 “相互”;同时,事例应具体、真实,避免空泛说教。
【立意提取 】
携手同行,相互成全:突出人与人在前行道路上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收获成长与成功。
相互成全,共绘美好画卷:强调在各种关系中,通过相互成全,能够共同创造出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
以心换心,相互成全:体现相互成全需要真诚的付出与真心的对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彼此的目标与价值。
【点评】 文章紧扣 “相互成全” 的主题,选取老巷口修鞋摊王大爷与煎饼铺李奶奶的日常故事,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通过两人在生意与生活中的互助、彼此牵挂,展现出 “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支撑、相互成就” 的深刻内涵。从平凡市井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美好,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立意准确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细微处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1 / 1【中考真题】上海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
一、文言文(35分)
1.(2025·上海市)默写与运用
(1)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2)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忘了),以天下为己任。
(2025·上海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①
余诚曰: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最为简要。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吾德之能使陋室馨者如是。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末引何陋作结,而诵法③孔子,其德又何可量耶。
【注释】①选自《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乙文是对甲文的评价。②退让,这里解释为③
2.甲文的作者是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 可以调素琴 素
A.白的
B.不加装饰的
C.朴素的
D.忘了
②道尽陋室增光处 道
A.说
B.道理
C.主张
D.规律
4.与下列句子中“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何陋之有?
6.下面最能概括甲文作者品质的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D.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对于乙文四个波浪线正确的是( )
A.甲文什么来着忘了 B.甲文结构严谨
C.甲文语言浅白平实 D.甲文比喻合理
8.根据乙文画直线的句子,说说乙文作者是怎么评价甲文作者的德行的。
二、现代文(35分)
(2025·上海市)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
①福广老汉瞅着这两只多出来的麻鸭有点不舒服。
②麻鸭是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他在县农委上班,最近在搞什么农业项目试点申报,忙得脚不落地,好久没回村了,前几天却开车回来把这两只捆住脚的鸭往院子里一扔,连晚饭都没在家吃就又回去了。“爸,这两只鸭你先养几天!”临走,就撂下这么句话。福广老汉无奈,只好把这两只鸭和自家的一群大白鹅一起养,可不敢下水,不关几天认认家,这生鸭一下水,一不留神可就躲到芦苇荡去了。
③但是,老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他是老行家,晓得鹅鸭得放养,在草里跑跑,在水里游游,啄啄螺蛳,吃点鱼虾,比什么都强。这家禽和人一样,得经常放放风,心情好了,就长得好。上回听玉禾说,这国外养牛都放音乐了,听什么莫扎特,也是一个道理。这样想着,过了几天,他就把两只鸭放了脚,赶往村外的河汉。两只麻鸭在鹅群里并不显慌乱,紧跟着大部队嘎嘎叫着,一步一歪,兴奋得像出征的大将军似的——看来已经认家合群了。
④河汉宽阔如江,河滩芦苇飘飘,早春时节,水温正好。村头的福胜老汉早已赶着一群麻鸭过来了。两家其实早先算是一族,不过已经出了五服,前些年因为田地的事情吵过一次,虽说事情没闹大,但农村人性子犟脾气直,谁也拉不下面子低头,也就没了往来。
⑤福胜老汉冷不丁瞅见福广老汉鹅群里的两只鸭,尤其是和自家鸭子身上一样的麻纹,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不是前些日子走丢的那两只吗?难道是被福广这个不要脸的老家伙给捡回家了?也不晓得归还?不对,福广不是这样的人,虽说这几年有点小疙瘩,但是自小一起长大的,这家伙不是这种偷鸡摸狗的人,是不是我看错了?福胜老汉远远看着福广老汉赶着鹅群下了河滩,有心想问,又有点犹豫。
⑥福广老汉也在河滩边寻思,儿子拿回来的这两只鸭,看着品种和福胜家差不多,难道是今年县里推出的新品种?这几年沾了儿子在县农委的光,有什么新的家禽品种都可以先试养,这些品种经过科学筛选,非常适合推广养殖,这不他家养的大白鹅就是新品种,生长快,耐粗饲, 肉质好,产蛋多,养了两年,确实跟着发了一点小财。看来,福胜这次倒是走到前面去了。
⑦福胜老汉还是不除疑。他甩了甩随身带的竹鞭,想着试上一试。他将鸭群慢慢赶到鹅群附近,然后打了个响鞭,唿哨几声————这是往常赶着鸭群回家的信号。鸭群听到熟悉的指令后,开始慢慢游上岸,向自己身边聚拢。果不其然,福广家鹅群里的两只鸭,似乎也习惯性地跟着游了过来,走近一看,福胜更加断定就是自家丢了的那两只麻鸭。
⑧福广老汉迎上福胜老汉质疑的目光,有点愕然,更带着点气愤说:“福胜,你这是啥意思?”福胜老汉讥笑道:“还好意思问我,我问你,这两只鸭哪来的?怎么一听我招呼,就和我家鸭合群了?”福广老汉不甘示弱说:“这是我儿子玉禾带回来试养的新鸭种,怎么,难不成是偷你家的?!”眼看着就要吵起来。
⑨远处来了两个人,有说有笑的。福胜老汉定睛一看,这不是儿子陈玉江和福广家的陈玉禾吗?他们什么时候这么要好了?见小辈来了,两个老汉气鼓鼓地停住了嘴。
⑩陈玉禾到河边一看,心里了然,说:“爸,前几天带回的麻鸭您已经还给胜伯了啊?这是玉江家引进的新品种,肉质好,还能生双黄蛋,已经通过县里的推广审核了!”他故意略过那天回来没说是谁家的鸭,就是怕他心里不舒服,更是想着借机让两家和好。陈玉江也不好意思地说:“爸,我怕您反对就没说把麻鸭带去请玉禾哥帮忙,看能不能申请新品种推广,这样咱家以后就可以专门提供鸭苗了!”他没好意思说,他是故意把两只鸭扔在了玉禾那里,让他尝尝鲜吃了嘴短,没想到玉禾不但热心帮忙,还专门为这事跑回来两趟,心里很是惭愧。
一阵春风拂过,阳光拱开厚厚的云衣,河边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的影子被拉得斜长,像是靠在了一起。两家的鹅鸭没听到指令,又慢悠悠下到温暖的河水里,合群在一起西钻东啄找起食来……
(有删改)
9.根据右图,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①父子②远亲 B.①远亲②父子
C.①朋友②同学 D.①同学②朋友
10.第①段中福广老汉有点不舒服的原因是:⑴ ⑵
11.结合全文,说说第⑤段心理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12.第 段描写的画面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
(2025·上海市)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国博物馆向我归还流失近80年的楚帛书
①新华社华盛顿5月16日电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
②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也对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
③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滨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博物馆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④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_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
⑤子弹库帛书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国家文物局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⑥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青岛建议书》对话与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为支撑,实现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成功的示范案例。《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选自《解放日报》2025年5月17日刊)
材料二
国宝战国帛书回家
①5月18日3时55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美国华盛顿飞来的CA818航班划过晨雾,稳稳降落在跑道上。机上的大部分乘客并不知道,流失美国长达79年的珍贵文物———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就存放在工作组人员身旁的4个文物包装箱中。
②美国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经过查验封箱后,国家文物局工作组马不停蹄,带着它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③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战国帛书。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数多达900余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书”相比,子弹库帛书的年代还要早100多年。
④跨越11000多公里,飞行16个多小时, 帛书归来,断章重续。
⑤4时45分,准备妥当后,4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5时06分,文物抵达要客区,安放在铺有软垫的桌子上。海关人员查验完报关单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启了装有月名图的包装箱封条。
⑥1942年,子弹库帛书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
⑦几经辗转,子弹库帛书中的《四时令》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⑧5时27分,文物整装待发。
(选自《文汇报》2025年5月19日刊,有删改)
13.填入材料一第④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 B.也 C.但 D.才
14.对材料一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时效性
B.标题中的词语具有新闻价值
C.导语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符合新闻价值
D.重要性逐层递增
15.新闻需要具有读者意识,材料二符合的读者需求的是( )
A.子弹库帛书转运的现场细节
B.子弹库伯书
C.子弹库伯书的回归的价值与背景
D.
16.材料一、材料二都作为新闻,但语言特点上不同,请写出其不同点
材料一: 材料二:
三、综合运用(20分)
(2025·上海市)小申阅读完现代文部分(二)的两篇材料后,对帛书展开了研究。
17.下列选项对研究子弹库帛书最有用的一项是( )
A.文物修复实用技巧 B.文物见闻所记
C.子弹库帛书图本解析 D.子弹库帛书研究者的生平
18.下列对子弹库帛书流转和回归过程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一举美国人以照相为由,向蔡季襄强得楚帛书,后托人将它带到了美国。
② 子弹库的这件帛书是前所未有的新奇宝贝。很快,它成了蔡季襄的藏品。
③ 在长沙城东南郊子弹库,四个盗墓者打开一座战国古墓,发现了楚帛书。
④ 子弹库伯书终于回归之类的
A. B. C. D.③②①④
19.小申为了了解“帛”与古代文体的关系,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发现朱自清是这样说的:“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他感到十分不解。
他又查到学者是这样说的: “”
出版社加了一个本书写于1946年,
从小申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用不超过20个字表达)
20.小申写了首诗表达对子弹库帛书回归的心情,他对初稿进行了修改,请说明小申做出这样修改的原因。
归来 你昨天 归来 昨天 你
四、作文(60分)
21.(2025·上海市)《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全”的解释是:“帮助人,使达到目的。
请以“相互成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⑴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⑵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阴阳割昏晓
(2)飞鸟相与还
(3)稻花香里说丰年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自杜甫《望岳》,前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其神奇秀丽景色,后句描绘泰山将山南山北分割出明暗不同景象,突出泰山雄伟高大,所以此处应填 “阴阳割昏晓” 。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山中景色秀丽,飞鸟结伴归林,展现悠然闲适意境,故此处填 “飞鸟相与还”。
(3)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稻花香气、人们谈论丰收、蛙声阵阵,描绘乡村夏夜丰收前的热闹,所以答案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其超越个人得失,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旷达胸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阴阳割昏晓;(2)飞鸟相与还;(3)稻花香里说丰年;(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刘禹锡
3.B;A
4.与“无丝竹之乱耳”中“乱”(使 扰乱)用法相同的是使动用法,选项中需找同类用法。
5.有什么简陋的呢?
6.D
7.B
8.乙文作者认为甲文作者的德行能让陋室增光,其日常举动如谈笑、调琴等都体现德行,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也不逊色;解析:根据乙文“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等内容概括。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直接考查《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陋室铭》是其经典作品之一,需平时注重积累常见古诗文作者信息。
故答案为:刘禹锡
3.①“可以调素琴” 中,“素” 在这里修饰 “琴”,结合语境,应理解为 “不加装饰的”,强调琴的质朴自然。选项 A “白的”、C “朴素的” 和 D “忘了” 均不符合语境。
②“道尽陋室增光处”,“道” 在这里作动词,是 “说” 的意思,即说尽了陋室增添光彩的地方。B “道理”、C “主张” 和 D “规律” 都不符合 “道” 在此处的动词词性和语义。
故答案为:B;A
4.“无丝竹之乱耳” 中 “乱” 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 扰乱” 。
5.“何陋之有?”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有何陋?” 。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何” 是 “什么”,“陋” 是 “简陋”,准确翻译出反问语气。
故答案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6.A 选项 “舍生而取义者也” 强调的是为正义不惜牺牲生命,与甲文作者品质不符;B 选项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侧重于个人修养中不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未体现安于陋室的品质;C 选项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重点在学习和志向方面;D 选项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体现了安贫乐道,与甲文作者虽居陋室却怡然自得、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符。
故答案为:D
7.从乙文内容来看,先指出 “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接着围绕 “惟吾德馨” 阐述甲文从不同方面体现陋室因德而馨,最后以 “末引何陋作结”,整体对甲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明甲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A 选项内容错误且表述不清;C 选项乙文未重点强调语言浅白平实;D 选项乙文中未提及比喻相关内容。
故答案为:B
8.乙文作者从多个角度评价甲文作者的德行。“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 表明德行能让陋室增光;“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 说明其日常举动都体现着德行;“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 将甲文作者与诸葛亮、扬雄相比,认为其德行不逊色。
故答案为:乙文作者认为甲文作者的德行能让陋室增光,其日常举动如谈笑、调琴等都体现德行,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也不逊色;解析:根据乙文 “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 等内容概括。
【答案】9.A
10.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
11.福胜老汉的心理描写为后文误会冲突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体现两人虽有矛盾但本性不坏,为后文和解埋伏笔;解析:心理描写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2.第①段描写春风、阳光、老人影子和鹅鸭合群的画面,用环境烘托两人和解的温馨,象征隔阂消除,人与自然和谐,深化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9.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关系的理解。从文中 “两家其实早先算是一族,不过已经出了五服” 可知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是远亲关系;“福广老汉瞅着这两只多出来的麻鸭有点不舒服。麻鸭是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 明确表明福广老汉和陈玉禾是父子关系 。所以①是父子,②是远亲。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从 “儿子陈玉禾带回来的,他在县农委上班…… 前几天却开车回来把这两只捆住脚的鸭往院子里一扔,连晚饭都没在家吃就又回去了。‘爸,这两只鸭你先养几天!’临走,就撂下这么句话” 可知,福广老汉不舒服是因为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从 “但是,老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他是老行家,晓得鹅鸭得放养…… 这样想着,过了几天,他就把两只鸭放了脚,赶往村外的河汉” 可知,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也是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儿子突然带回麻鸭,没说明情况就离开;麻鸭需放养,关着怕养不好
11.本题考查心理描写的作用。第⑤段中福胜老汉看到福广老汉鹅群里的麻鸭,内心产生一系列怀疑与纠结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描写既推动了下文福胜老汉试探麻鸭,进而引发两人误会冲突的情节发展,为冲突做铺垫;同时 “不对,福广不是这样的人,虽说这几年有点小疙瘩,但是自小一起长大的,这家伙不是这种偷鸡摸狗的人” 也体现出福胜老汉知道福广老汉本性不坏,为后文两人在小辈的解释下和解埋下伏笔 。
故答案为:福胜老汉的心理描写为后文误会冲突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体现两人虽有矛盾但本性不坏,为后文和解埋伏笔;解析:心理描写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赏析。第 段 “一阵春风拂过,阳光拱开厚厚的云衣,河边福广老汉和福胜老汉的影子被拉得斜长,像是靠在了一起。两家的鹅鸭没听到指令,又慢悠悠下到温暖的河水里,合群在一起西钻东啄找起食来……” 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春风、阳光、老人影子以及鹅鸭合群的画面。温暖的春风和阳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两人和解后的融洽;老人影子 “像是靠在了一起”,鹅鸭 “合群在一起”,象征着两家隔阂的消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深化了文章关于和解、和谐的主题 。
故答案为:第①段描写春风、阳光、老人影子和鹅鸭合群的画面,用环境烘托两人和解的温馨,象征隔阂消除,人与自然和谐,深化主题。
【答案】13.C
14.D
15.A
16.语言正式、客观,注重政策和意义阐述;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注重过程描写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说明文中描写等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需结合语境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材料一第④段中,“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 与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并非转折、条件或限制关系,“也” 字在这里起到补充说明、进一步强调的作用,表明子弹库帛书不仅是唯一战国帛书,还具有其他重要意义 。A 选项 “只” 表限制,C 选项 “但” 表转折,D 选项 “才” 表条件,均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对新闻材料的综合分析。A 选项,新闻于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发生,5 月 17 日见报,具有时效性;B 选项,标题突出美国博物馆归还流失近 80 年楚帛书这一事件,具有新闻价值;C 选项,导语 “新华社华盛顿 5 月 16 日电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 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符合新闻价值 。而 D 选项,材料一围绕帛书返还,从接收情况、各方致辞、帛书价值、流失及追索过程到未来安排,并非重要性逐层递增,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对新闻读者需求的理解。材料二通过 “5 月 18 日 3 时 55 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4 时 45 分……”“5 时 06 分……”“5 时 27 分……” 等具体时间节点和 “4 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启了装有月名图的包装箱封条” 等细节描写,着重展现了子弹库帛书转运的现场过程 ,满足读者对转运现场细节的好奇;B 选项表述不完整,C 选项材料二未重点阐述回归价值与背景。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新闻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材料一使用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 等表述,引用官方话语,且从政策角度阐述帛书回归的意义,如 “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语言正式、客观 ;材料二则以时间为序,像 “4 时 45 分,准备妥当后,4 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 等描写,生动展现帛书回国过程,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
故答案为:语言正式、客观,注重政策和意义阐述;语言更具现场感和叙事性,注重过程描写
【答案】17.C
18.D
19.研究需多方查证,不轻信单一说法;解析:从小申查阅资料的过程得出道理。
20.修改后的诗更简洁凝练,突出“归来”的主题,情感表达更强烈;
【知识点】活动设计;网络链接;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7.本题考查对研究资料实用性的判断。研究子弹库帛书,核心是深入了解其内容、形式等本身特质。A 选项 “文物修复实用技巧” 侧重修复技术,与帛书内容研究关联不大;B 选项 “文物见闻所记” 多是主观感受和零散见闻,对深入研究帛书作用有限;D 选项 “子弹库帛书研究者的生平” 主要关注研究者个人,而非帛书本身;而 C 选项 “子弹库帛书图本解析” 直接针对帛书进行分析解读,能直观帮助研究其文字、图案等重要信息,对研究最有用。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对子弹库帛书流转和回归过程的梳理。首先,帛书的发现是起点,③“在长沙城东南郊子弹库,四个盗墓者打开一座战国古墓,发现了楚帛书”,这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帛书被蔡季襄收藏,②“子弹库的这件帛书是前所未有的新奇宝贝。很快,它成了蔡季襄的藏品”;然后,帛书被美国人带走,①“一举美国人以照相为由,向蔡季襄强得楚帛书,后托人将它带到了美国”;最后,帛书回归,④“子弹库帛书终于回归” 。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从资料查阅过程中提炼道理。小申最初查阅《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 第一》,朱自清说 “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实际子弹库帛书存在,这说明单一资料可能存在局限性。而小申通过多方查证,发现不同说法,这启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仅凭单一资料就下结论,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相互印证,综合判断 。
故答案为:研究需多方查证,不轻信单一说法;解析:从小申查阅资料的过程得出道理。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修改效果的分析。原诗 “归来 你昨天” 表述相对拖沓,信息分散。修改后 “归来 昨天 你” 更加简洁,通过将 “归来” 单独成行,突出了主题;简短的语句,使情感表达更加干脆有力,强烈地传达出对子弹库帛书回归的欣喜与激动之情,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歌的核心情感和主旨。
故答案为:修改后的诗更简洁凝练,突出 “归来” 的主题,情感表达更强烈。
21.【答案】相互成全
老巷口的修鞋摊与煎饼铺比邻而居,摊主是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王大爷的修鞋摊总摆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李奶奶的煎饼车飘着葱花与芝麻的香气,两家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成了巷子里最温暖的风景。
记得初遇时,我攥着开胶的运动鞋手足无措。王大爷接过鞋子,戴着老花镜细细端详:“丫头别急,等煎饼出锅,鞋就修好了。” 他麻利地铲去旧胶,涂抹新胶,再用小锤轻轻敲打。我站在摊前,看着李奶奶舀起面糊,竹蜻蜓般一转,金黄的煎饼在鏊子上滋滋作响。“来,垫垫肚子。” 李奶奶递来一个裹着脆饼的煎饼,热气扑在脸上,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修好鞋,王大爷摆摆手:“不收钱,就当我尝了你奶奶的煎饼付的账。” 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皱纹里盛满了默契。
后来我常去巷口。见李奶奶忙不过来,王大爷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递酱料、拿鸡蛋;王大爷的顾客口渴,李奶奶总会递上一杯凉茶。有人笑他们傻,说生意该各自红火,他们却摇头:“我们搭伙几十年,他离不得我,我也离不得他。” 这话像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巷口每一块青石板。
去年冬天,李奶奶生病住院,王大爷竟暂停了生意。我问他缘由,他望着空荡的煎饼车,眼神黯淡:“她不在,我守着摊子也没了滋味。” 半个月后,李奶奶康复归来,王大爷立刻支起修鞋摊,还特意买了红绸带系在煎饼车上,说是讨个吉利。那天巷口格外热闹,煎鏊子的香气混着胶水味,竟意外地和谐。
原来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情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支撑、相互成就。就像老巷口的煎饼与修鞋摊,缺了谁,这条巷子都不再完整。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样相互成全的温柔里,让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绚烂的花。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以《现代汉语词典》对 “成全” 的解释引入,明确 “相互成全” 这一核心概念。“相互成全” 意味着在人与人、人与事物等关系中,彼此给予帮助,共同达成目标,实现价值。这种成全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互动与促进,体现了一种和谐共生、互助共赢的关系。
【写作思路 】
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小故事或描述生活现象,自然地引出 “相互成全” 这一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中间:从多个角度阐述 “相互成全”。可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全,如朋友间在学习、生活中相互鼓励、帮助,共同进步;也可写人与集体的相互成全,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集体为个人提供发展平台;还可以写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全,人类保护自然,自然回馈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等。在叙述事例时,要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展现相互成全的过程与意义,同时适当加入议论,深化主题。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 “相互成全” 的重要意义,可升华主题,呼吁大家在生活中践行相互成全的理念,让世界更加美好。
写作时要避免只写单方面的帮助,忽略 “相互”;同时,事例应具体、真实,避免空泛说教。
【立意提取 】
携手同行,相互成全:突出人与人在前行道路上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收获成长与成功。
相互成全,共绘美好画卷:强调在各种关系中,通过相互成全,能够共同创造出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
以心换心,相互成全:体现相互成全需要真诚的付出与真心的对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彼此的目标与价值。
【点评】 文章紧扣 “相互成全” 的主题,选取老巷口修鞋摊王大爷与煎饼铺李奶奶的日常故事,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通过两人在生意与生活中的互助、彼此牵挂,展现出 “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支撑、相互成就” 的深刻内涵。从平凡市井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美好,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立意准确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细微处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