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墨
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战书写的答策无效;在苹稿纸、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題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
知,大运河的开通
A.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B.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C.使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实现了隋朝长治久安
2.梁启超认为:“自此法(科举考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这
表明科举制
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B.消除了门第观念
C.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
D.禁锢了思想发展
3.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A.知人善任
B.虚怀纳谏
C.以民为本
D.顺应自然
4.下表为隋唐部分时期人口户数数值,从该表中得出的最合理历史结论是
时期
隋文帝时期
贞观初年唐高宗永微元年(650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
户数(万)
891
300
380
962
A.隋代户口数量夸大其词
B,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锐减
C.隋唐人口统计方法不同
D.户数数量与繁荣程度相关
5,2025年4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中国唐代,真腊(今柬埔寨)王室成员到访中国长安,被尊为‘宾汉'。”“真腊王室成员到访
中国长安,被尊为‘宾汉’”最能够说明唐朝
A.科技文化昌盛
B.对外友好交往
C.民族交流频繁
D.手工业的发达
6.《卖油翁》中的陈尧咨是北宋状元,擅长射箭,他每逢宴会就会展示射箭技艺。其母亲得知
后,呵斥他“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射箭技艺,辱没了先人的志向”。此故事反映
了北宋
A.八股取士
B.崇文抑武
C.分割相权
D.强干弱枝
7.右图为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
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中原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这
一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政治制度的革新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 B
解析:大运河贯通南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直接体现其促进南
北经济交流。A 项隋朝灭亡主因是暴政;C 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
宋;D 项与史实不符。
2. A
解析:“民不待劝而竞于学”表明科举制推动社会形成读书风气。B
项“消除门第”表述绝对;C 项“公平”非材料重点;D 项禁锢思想
是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3. C
解析:“先存百姓”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与知人善任、
纳谏无关,D 项为道家思想。
4. D
解析:从隋文帝到唐玄宗时期,户数随王朝兴盛(如贞观之治、开
元盛世)而增长,反映户数与繁荣程度相关。A 项无依据;B 项安史
之乱在 755 年之后,表格未体现;C 项统计方法非材料主旨。
5. B
解析:真腊(柬埔寨)王室访唐,属于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例证,
与民族交流、科技文化无关。
6. B
解析:北宋重文抑武,状元母亲呵斥其专注武艺,体现“重文”倾
向。A 项八股取士为明清制度;C、D 项与材料无关。
7. C
解析:辽代壁画中出现中原茶法,证明民族文化交融。A、B 项商品
经济和外贸非材料核心;D 项政治制度未涉及。
8. A
解析:“辽与金,帝号纷”“至元兴,金绪歇”反映辽、金、宋、元
政权并立更迭,阶段特征为政权并立。
9. D
解析: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被元朝囚禁,与辽、西夏、金无关。
10. A
解析:铜版广告标注商标、质量与优惠,体现宋代商业竞争意识。B
项农业、C 项才华、D 项传统文化均与材料无关。
11. B
解析: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是重视外贸的直接表现。A 项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C 项草市、夜市属国内商业;D 项广州十
三行为清代机构。
12. D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统领六部,导致政务繁重。A 项迁
都北京为明成祖;B 项东厂为明成祖设立;C 项隆庆和议为明代后期。
13. C
解析:1405 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七奉使,历三十余国”,与材
料吻合。A、B 为唐代,D 为明代抗倭事件。
14. C
解析: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被清军击败,符合“这么快就被
打败”。A 项张居正为万历时期人物;B 项岳飞为南宋将领;D 项改国
号为“大清”的是皇太极。
15. A
解析:从隋唐三省六部到明清废丞相、设军机处,体现中央集权制
度不断强化。B 项决策效率应是提高;C、D 项军事制衡与监察制度
非结构图主旨。
16. D
解析:马铃薯“大旱则大收”,说明外来作物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A 项手工业、B 项人地矛盾与材料无关;C 项“消除灾害”表
述绝对。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22 分)
(1)
五代十国停滞原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缺乏稳定
环境。(3 分)
宋代繁荣原因:活字印刷术发明,降低成本;重文轻武政策推动文
化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需求增加。(3 分)
(2)
图①《茶经》反映唐朝茶叶种植与饮茶之风盛行(或农业经济发展)。
(2 分)
作者:图②孙思邈;图③李时珍;图④宋应星。(6 分)
图④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 分)
共同点:均为科技或文化领域典籍;反映中国古代技术成就;对后
世影响深远。(2 分)
(3)
作用:收藏保护古籍,防止损毁;数字化保存,便于查阅传播。(2
分)
新途径:电子图书、有声读物、在线数据库、古籍数字化平台。(2
分)
18.(16 分)
(1)① 安西都护府;② 《尼布楚条约》;③ 宣政院。(6 分)
(2)古代边疆治理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
我国古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加强边疆管理。唐朝在西域设安西与北庭
都护府,管辖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统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首次正式纳入中央版图;清朝通过伊犁将军(新疆)、驻藏大臣(西
藏)、台湾府(台湾)强化管辖,康熙亲征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
约》捍卫东北主权。这些措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推动边疆与内
地交融,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基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10 分)
19.(14 分)
(1)佛教繁荣原因: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统治者推崇(如武则天
崇佛);佛教本土化发展。(2 分)
韩愈主张: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道思想。(2 分)
(2)
作用:将“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完善理学体系,使其成为官
方哲学。(2 分)
消极影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压抑人性。(2 分)
(3)
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2 分)
主张:“心即理也”(心学思想)。(2 分)
(4)
感悟: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蕴含民族精神追求,应批判
继承,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滋养。(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