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3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3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0:56:15

文档简介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岳麓版
课时时长(分钟)
45
知识点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学习经济体制改革,使学生认识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方法】
1、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爱国、奉献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浅入深,有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授课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包括“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改革目标。其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吹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一段“习近平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讲话”的视频,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
鲁迅曾言:在中国,搬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
经济体制改革 —— 不走寻常路 ——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
——走自己的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方法·技巧·策略
用字头记忆法来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
字头记忆法,指将要消化的材料,取第一个“字”而整体识记材料的方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用字头法可巧记为:交、留、剩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发展后果迥异
变式练习: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小岗生产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探究: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私有制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片面追求
一大二公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吸取教训
体制改革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2)、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3).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4)、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展示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1.物资匮乏
2.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理论的总结,形成特色
1.创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3)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理论探索?
4)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
2、建立的过程:十四大提出――――十五大完善创新
3、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能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使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
探究: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深化·拓展】: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随堂练习】
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
2.从试点到推广。
3.从农村到城市。
4.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答案]:(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课堂运用
【基础】
1、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
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答案】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很好地归纳出原因。
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由关键词“全民盖土炉”可知指的是大炼钢铁运动,大炼钢铁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故选D项。
3、“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粮食产量没有居世界第一,目前我们还未达到小康水平,故排除①④,故选B项。
4、 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使得国民经济基本好转。“文革”开始于1966年,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5、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答案】D
【解析】“修正主义”和“无产阶级当权派”都是发生在“文革”时期,故选D项。
课件33张PPT。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吃 一 斤 买 一 斤 斤 斤 不 断 借 新 账 还 旧 账 账 账 不 清 已 经 过 去 鲁迅曾言:在中国,搬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目标】
1.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能列举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理解记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不走寻常路思路决定出路敢问路在何方 走 自 己 的 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包
围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实质:原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方针:经济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意义:特征:前提: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土地公有制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8户户主签字 )
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1978年12月) 材料一:“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
材料二: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探究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探究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1、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3、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4、改革先声: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行包干到户。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今日小岗村昔日小岗村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 对策:
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作用:
发展乡镇企业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而且安置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稳定了农村秩序。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导农村改革迈出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荣誉称号。2012收入524.5亿。华西村民部分汽车 村中美景 一处普通农民家的别墅 万人宴 请你来诊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但它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请你来批阅。(在错误下面划横线)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
(2)中心环节:
(3)目标: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4)作用:
(5)存在的问题: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企业职工下岗等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 北京时间22日晚,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上榜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达到106家,比上年度增加6家,上榜企业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按照营业收入排行,今年前三名的公司依次为:沃尔玛、中石化、壳牌石油。而按利润排行,最赚钱的前三家公司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苹果、中国建设银行。
三、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征: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80年代的布票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1.物资匮乏
2.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三、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宪法保证: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完善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三、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究: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 展 乡 镇 企 业 国 有 企 业 改 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归纳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初步建立示意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政府市场
调节 政府宏观调控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
2.从试点到推广。
3.从农村到城市。
4.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
坚持深化改革,
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