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分离定律遗传特例
复习目标 1.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2.通过分离定律遗传特例的解答,培养逻辑与推理,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考点 分离定律遗传特例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致死遗传问题
(1)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
(2)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的现象。
①隐性致死:隐性基因纯合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状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常,严重时可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②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例1 (2025·湖北随州一中模拟)自然界配子的发生、个体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子代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若含有a的花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3∶1
B.若aa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4∶1
C.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2∶1
D.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可能是1∶2∶1
解析: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雌配子和雄配子中都是A占2/3,a占1/3,自交后代AA占2/3×2/3=4/9,Aa占2/3×1/3+2/3×1/3=4/9,aa占1/3×1/3=1/9,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4∶1,C错误。故选C。
解题建模 关于致死现象的遗传题,可分三步分析
2.显性的相对性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的性状,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笔记:与融合遗传的区别是后代有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例2 (2025·山东枣庄模拟)植物紫茉莉的花暮开朝合,被誉为“天然时钟”。若其花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将一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
B.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红花、粉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aa
D.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该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A正确;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F1(Aa)个体产生A、a两种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分析可知,粉红花基因型一定为Aa,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用AA、aa来表示,C正确;F2中白花与粉红花(Aa)杂交,F3会出现白花、粉红花2种花色,D正确。故选B。
分步推理 找答案: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对或两对以上的 非等位 (等位,非等位)基因之间,本题仅有 一对 等位基因,由以上可以推断B 错误 。
3.复等位基因
(1)概念:在一个群体内,若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IB、i三个基因。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表:(解题时建议采用列表法分析)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2)遗传特点: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每个二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复等位基因中的两个,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可能是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关系。
笔记:2024黑吉辽卷T24:以小麦熟黄与持绿为情境,考查复等位基因(情境新颖)
例3 (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①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是A1A1、A1A2、A1a,抗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2A2、A2a,易感植株的基因型是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有六种杂交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杂交,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杂交,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与易感植株aa杂交,后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②=1∶1,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若是A1A1与aa,后代全为全抗;若是A1A2与a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是A1a与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故选A。
笔记:①[逆向思维]子代要出现全抗(A1_)占3/4,则亲本应均为含A1的杂合子,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的杂交实验不能满足 ②[隐性突破法]子代中出现易感植株(aa),则亲本基因型应均含a,据此可快速确定亲本基因型
4.性别对性状的影响
(1)从性遗传: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基因,无角基因h为隐性基因,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其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如表:
基因型 HH Hh hh
雄性 有角 有角 无角
雌性 有角 无角 无角
(2)限性遗传: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中完全不表达。如公鸡和母鸡在羽毛的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通常公鸡具有细、长、尖且弯曲的羽毛,这种特征的羽毛叫雄羽,它只有公鸡才具有;而母鸡的羽毛是宽、短、钝且直的,叫母羽,所有的母鸡都是母羽,但公鸡也可以是母羽。用F1杂合的母羽公鸡与杂合的母鸡互交,F2所有的母鸡都为母羽,而公鸡则呈现母羽∶雄羽=3∶1。
(3)“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例4 (多选)(2025·山东聊城调研)某种牛,基因型为AA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为红褐色,雌性为红色。现有多只红褐色雄牛和多只红色雌牛进行随机交配,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D )
A.亲本红褐色雄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
B.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
C.亲本红色雌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
D.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对于子代雄性:(AA+Aa)∶aa=19∶5,对于子代雌性:AA∶(Aa+aa)=1∶3,亲本雄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亲本雌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设亲本雄性中AA为x,Aa占比为(1-x),亲本雌性中Aa占比为y,aa占比为(1-y),因为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子代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得到(1-x)/2×[y/2+(1-y)]=5/24,[x+(1-x)/2]×y/2=1/4,解得x=1/3,y=3/4,所以亲本雄牛基因型为1/3AA、2/3Aa,雌牛基因型为3/4Aa、1/4aa。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A错误,B正确;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C错误,D正确。故选BD。
剖析题眼 找答案:据题干信息可知,红褐色雄牛基因型有 AA、Aa 两种,由以上可以推断A 错误 。
提醒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等)。
5.雄性不育遗传问题
(1)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
(3)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笔记:2024全国甲卷T32:通过不同种类的水稻之间杂交实验,考查雄性不育植株在育种中的应用
2023海南卷T15:考查细胞核及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
例5 (2025·山东威海期末)植物雄性不育是指雄性生殖器官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生殖功能的雄配子而雌性生殖器官正常发育的现象。已知某雌雄同株植物的雄性不育是细胞核基因(R/r)和线粒体基因(N/S,每植株只含有其中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之相关的基因型可表示为“线粒体基因(细胞核基因)”。研究发现雄配子不育是由r基因和S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机理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绒毡层是植物幼孢子囊最内侧的细胞层,其在雄配子发育过程中行使重要作用。已知该机理引起的雄配子不育在5月份气温较低时不育率为50%,6月份气温较高时不育率为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基因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基因型为N(Rr)的父本可通过精子将N基因传递给子代
C.若基因型为S(Rr)的若干个体在5月份开花并完成自交,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2∶3∶1
D.若要获得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则应优先选择基因型为S(rr)的植株作母本
解析:N/S基因为细胞质基因,基因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N基因为细胞质基因,而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因此N基因不能通过父本的精子遗传给后代,B错误;若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自交,由于花粉S(r)在5月份气温较低时不育率为50%,因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2∶3∶1,C正确;由于细胞核基因父本、母本各提供一半,细胞质基因几乎全来自母本,且只含有r和S的花粉是不育的,因此若要获得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应优先选择基因型为S(rr)的植株为母本,D正确。故选B。
6.“表型模拟”问题
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基因型+环境→表型。
(1)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内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性状的表现。
例6 (2025·安徽合肥一中调研)某种两性花植物可以通过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繁殖后代。在25 ℃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但在30 ℃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B.若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在25 ℃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
C.在25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
D.在30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25 ℃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花植株
解析:在25 ℃条件下,基因型所决定的表型能够真实地得到反映,因此,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需要在25 ℃条件下进行实验,最简单的方法是进行自交,B错误。故选B。
分步推理 找答案:植物判断基因型最简便的方式为 自交 ,由以上可以推断B 错误 。
B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分离定律特例
1.(2025·山东烟台期中)油菜花有黄花、乳白花和白花三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F1全部开乳白花,F1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2∶3∶1
D.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3
解析: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但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乳白花Aa,说明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B错误;F1自交,根据题干,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F1产生的雄配子A∶a=2∶1,雌配子A∶a=1∶1,F2黄花AA∶乳白花Aa∶白花aa=2∶3∶1,C正确;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产生的雄配子A∶a=2∶1,与aa个体测交,后代产生乳白花Aa∶白花aa=2∶1,乳白花占2/3,D错误。
分步推理 找答案: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与是否遵循分离定律没有直接关系,且据题干信息可知,相关基因遵循(遵循,不遵循)分离定律,由以上可以推断A错误。
2.(2025·山西师大附中调研)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选择红花植株(RR)与白花植株(rr)进行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F2的表型不能反映它的基因型
B.F2中粉红花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3
C.基因R对基因r为完全显性
D.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解析:F2的基因型是RR、Rr、rr,分别表现为红花、粉红花、白花,因此表型可以反映它的基因型,A错误;F2粉红花的基因型是Rr,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2,B错误;由于Rr表现为粉红花,RR表现为红花,rr表现为白花,因此R对r为不完全显性,C错误;由题意知,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D正确。
分步推理 找答案:F1表型为 中间 性状,故R对r为 不完全 显性,由以上可以推断C 错误 。
3.(2025·河北秦皇岛二模)鹦鹉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b1、b2(显隐性关系为B>b1>b2)分别控制鹦鹉的黄毛、红毛、绿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
解析:鹦鹉的毛色由复等位基因控制,复等位基因B、b1、b2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让黄毛雄鹦鹉(BB、Bb1、Bb2)与多只绿毛雌鹦鹉(b2b2)杂交(BB与b2b2杂交后代全为黄毛,Bb1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红毛=1∶1,Bb2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绿毛=1∶1),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可以判断黄毛雄鹦鹉的基因型,B正确;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黄毛(B_)、红毛(b1_)和绿毛(b2b2)三种表型,C错误;若基因B纯合致死,黄毛鹦鹉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如Bb1与Bb2,其杂交后代Bb1∶Bb2∶b1b2=1∶1∶1,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D正确。
4.(2025·湖南模拟)“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染色体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母性效应”现象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B.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或dd
C.将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
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进行交配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为Dd的F1个体自交,F2的基因型比例为1∶2∶1,说明“母性效应”现象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螺壳表现为右旋,其母本基因型应为DD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或dd,B正确。F2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交,后代均为右旋螺,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均为左旋螺,C错误。左旋螺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可以用任意右旋螺作父本与该螺杂交,若左旋螺的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若左旋螺的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D正确。
分步推理 找答案:F2个体自交,母性效应表现为子代表型为亲代 母本 基因控制的性状,dd为母本的子代表现为 左 旋,由以上可以推断C 错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20讲 分离定律遗传特例
复习目标 1.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 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2.通过分离定律遗传特例的解答,培养逻辑与推理,归纳 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考点 分离定律遗传特例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致死遗传问题
(1)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 现象。
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
(2)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 个体的现象。
①隐性致死:隐性基因纯合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状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常,严 重时可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而死亡。
②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 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A. 若含有a的花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3∶1
B. 若aa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4∶1
C. 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2∶1
D. 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可能是1∶2∶1
解析: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雌配子和雄配子中都是A占2/3,a占1/3,自交后代 AA占2/3×2/3=4/9,Aa占2/3×1/3+2/3×1/3=4/9,aa占1/3×1/3=1/9,自交后代基 因型的比例是4∶4∶1,C错误。故选C。
C
解题建模 关于致死现象的遗传题,可分三步分析
2. 显性的相对性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的性 状,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 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笔记:与融合遗传的区别是后代有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A. 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
B. 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红花、粉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aa
D. 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
B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该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 合子,A正确;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F1(Aa)个体产生A、a两种配子随机结合的结 果,B错误;分析可知,粉红花基因型一定为Aa,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用AA、 aa来表示,C正确;F2中白花与粉红花(Aa)杂交,F3会出现白花、粉红花2种花色,D 正确。故选B。
非等位
一对
错误
3. 复等位基因
(1)概念:在一个群体内,若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 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 IB、i三个基因。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 的关系如表:(解题时建议采用列表法分析)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2)遗传特点: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每个二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复等位基因 中的两个,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可能是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或共 显性关系。
笔记:2024黑吉辽卷T24:以小麦熟黄与持绿为情境,考查复等位基因(情境新颖)
A. 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①
B. 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 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 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A
笔记:①[逆向思维]子代要出现全抗(A1_)占3/4,则亲本应均为含A1的杂合子,全抗植 株与抗性植株的杂交实验不能满足 ②[隐性突破法]子代中出现易感植株(aa),则亲 本基因型应均含a,据此可快速确定亲本基因型
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是A1A1、A1A2、A1a,抗性植株的基因型
是A2A2、A2a,易感植株的基因型是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有六种杂交情
况:A1A1与A2A2或者A2a杂交,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杂交,后代全
抗∶抗性=1∶1;A1a与A2A2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杂交,后代全
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与易感植株aa杂
交,后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
易感
②=1∶1,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
交,若是A1A1与aa,后代全为全抗;若是A1A2与a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是
A1a与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故选A。
4. 性别对性状的影响
(1)从性遗传: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 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基因,无角基因h 为隐性基因,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其基因型与表型 关系如表:
基因型 HH Hh hh
雄性 有角 有角 无角
雌性 有角 无角 无角
(2)限性遗传: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 中完全不表达。如公鸡和母鸡在羽毛的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通常公鸡具有细、长、 尖且弯曲的羽毛,这种特征的羽毛叫雄羽,它只有公鸡才具有;而母鸡的羽毛是宽、 短、钝且直的,叫母羽,所有的母鸡都是母羽,但公鸡也可以是母羽。用F1杂合的母 羽公鸡与杂合的母鸡互交,F2所有的母鸡都为母羽,而公鸡则呈现母羽∶雄羽= 3∶1。
(3)“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 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 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A. 亲本红褐色雄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
B. 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
C. 亲本红色雌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
D. 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
B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对于子代雄性:(AA+Aa)∶aa=19∶5,对于子代雌性: AA∶(Aa+aa)=1∶3,亲本雄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亲本雌性中可能有Aa 和aa两种基因型,设亲本雄性中AA为x,Aa占比为(1-x),亲本雌性中Aa占比为y, aa占比为(1-y),因为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子代雌性中红褐色∶红色= 1∶3,得到(1-x)/2×[y/2+(1-y)]=5/24,[x+(1-x)/2]×y/2=1/4,解得x=1/3, y=3/4,所以亲本雄牛基因型为1/3AA、2/3Aa,雌牛基因型为3/4Aa、1/4aa。亲本红 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A错误,B正确;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 型,Aa∶aa=3∶1,C错误,D正确。故选BD。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 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 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 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等)。
AA、Aa
错误
5. 雄性不育遗传问题
(1)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 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 恢复育性。
(3)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笔记:2024全国甲卷T32:通过不同种类的水稻之间杂交实验,考查雄性不育植株在 育种中的应用
2023海南卷T15:考查细胞核及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
B
A. 基因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N(Rr)的父本可通过精子将N基因传递给子代
C. 若基因型为S(Rr)的若干个体在5月份开花并完成自交,
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2∶3∶1
D. 若要获得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则应优先选择基因型为S(rr)的植株作母本
解析:N/S基因为细胞质基因,基因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 确;N基因为细胞质基因,而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因此N基因不能 通过父本的精子遗传给后代,B错误;若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自交,由于花粉S(r)在5 月份气温较低时不育率为50%,因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 2∶3∶1,C正确;由于细胞核基因父本、母本各提供一半,细胞质基因几乎全来自母 本,且只含有r和S的花粉是不育的,因此若要获得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应优先选择 基因型为S(rr)的植株为母本,D正确。故选B。
6. “表型模拟”问题
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基因型+环境→表型。
(1)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型是基因型与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内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性状 的表现。
A. 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B. 若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在25 ℃条件下进行杂交实 验
C. 在25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
D. 在30 ℃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25 ℃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 花植株
B
解析:在25 ℃条件下,基因型所决定的表型能够真实地得到反映,因此,要探究一开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需要在25 ℃条件下进行实验,最简单的方法是进行自交,B错误。 故选B。
自交
错误
B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分离定律特例
A. 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 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 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2∶3∶1
D. 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3
C
解析: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但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选择黄花 (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乳白花Aa,说明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 全显性,B错误;F1自交,根据题干,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 F1产生的雄配子A∶a=2∶1,雌配子A∶a=1∶1,F2黄花AA∶乳白花Aa∶白花aa= 2∶3∶1,C正确;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产生的雄配子A∶a=2∶1,与aa个体测 交,后代产生乳白花Aa∶白花aa=2∶1,乳白花占2/3,D错误。
遵循
错误
A. F2的表型不能反映它的基因型
B. F2中粉红花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3
C. 基因R对基因r为完全显性
D. 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解析:F2的基因型是RR、Rr、rr,分别表现为红花、粉红花、白花,因此表型可以反 映它的基因型,A错误;F2粉红花的基因型是Rr,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2,B错误; 由于Rr表现为粉红花,RR表现为红花,rr表现为白花,因此R对r为不完全显性,C错 误;由题意知,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D正确。
D
中间
不完全
错误
A.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 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 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
C
解析:鹦鹉的毛色由复等位基因控制,复等位基因B、b1、b2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 果,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让黄毛雄鹦鹉(BB、Bb1、Bb2)与多只绿毛 雌鹦鹉(b2b2)杂交(BB与b2b2杂交后代全为黄毛,Bb1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红毛= 1∶1,Bb2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绿毛=1∶1),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可以判断黄 毛雄鹦鹉的基因型,B正确;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后代可能会出 现黄毛(B_)、红毛(b1_)和绿毛(b2b2)三种表型,C错误;若基因B纯合致死,黄毛鹦鹉 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如Bb1与Bb2,其杂交后代Bb1∶Bb2∶b1b2=1∶1∶1,后代中黄毛 鹦鹉理论上都占2/3,D正确。
A. “母性效应”现象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B. 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或dd
C. 将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
D. 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 进行交配
C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为Dd的F1个体自交,F2的基因型比例为1∶2∶1,说明“母 性效应”现象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螺壳表现为右旋,其母本基因型应为DD 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或dd,B正确。F2中基因型为DD 和Dd的个体自交,后代均为右旋螺,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均为左旋螺,C错 误。左旋螺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可以用任意右旋螺作父本与该螺杂交,若左旋螺的 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若左旋螺的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 D正确。
母本
左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