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解析:材料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描述的是贞观年间粮食
丰收、社会安定的景象,对应“贞观之治”,故选 B。
2. C;解析:《弈棋仕女图》展现唐朝女子参与弈棋活动,体现了唐朝
开放的社会风气,女子可参与以往多为男子参与的活动,故选 C。
3. C;解析:晚唐文献和敦煌壁画均出现曲辕犁,说明先进的曲辕犁技
术在不同地区得到推广,故选 C。
4. B;解析:柳宗元提出“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
然”的观点,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故选 B。
5. C;解析: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皮
水囊,体现契丹族与汉族在手工业技术和文化上的交融,故选 C。
6. D;解析:A、B、C均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属于史实;D是对宋
元外贸税收地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选 D。
7. B;解析:图表中②对应的时间在 6—10 世纪左右,此时期唐朝经济
繁荣,处于时代高点,故选 B。
8. D;解析:殿试由武则天创立,并非隋炀帝,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故
选 D。
9. B;解析:史料从《史记》中楚地“地广人稀”到《宋书》“国家根
本,仰给东南”,反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 B。
10. A;解析:“武定祸乱”指明太祖平定天下,“文致太平”指其建
立制度、强化皇权,巩固统治,故选 A。
11. C;解析:《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描
述船队在海洋中航行如履平地,故选 C。
12. D;解析:戚继光抗倭打击了日本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维
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故选 D。
13. A;解析:16 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逐渐在澳门取得居住权,故选 A。
14. 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一条鞭法”,属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将田赋、徭役等合并征收银两,故选 B。
15. B;解析:满族入关后尊崇孔子及儒家文化,目的是笼络汉族士大
夫,巩固自身统治,故选 B。
16. C;解析:康熙帝强调“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核心观
点是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故选 C。
17. 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属于该政策的影响,故选 D。
18. B;解析:清朝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
管理西藏,故选 B。
19. B;解析:“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纺织业中
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故选 B。
20. B;解析:《盛世滋生图》中“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体现清朝前
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 B。
21. D;解析:元朝统一全国是 1279 年,换算成世纪年代为公元 13世
纪后期,故选 D。
22. D;解析: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故选 D。
23. D;解析:《红楼梦》以贾府兴衰为主线,再现了清代社会多个侧
面,故选 D。
24. B;解析:中秋节寄托思念、祈盼丰收幸福,反映中华民族重视团
圆、丰收等价值观,故选 B。
25. D;解析:《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窦娥冤》是元
代作品,《牡丹亭》是明代作品,《水浒传》是小说,故选 D。
26. (1)善于纳谏(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
夷一家);解析:材料一中唐太宗重视魏征的谏言,体现善于纳谏;材
料二体现其平等对待各民族,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2)弊端:藩镇割据(君弱臣强);方针: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解析:赵普指出唐季以来的弊端
是藩镇权力过大,宋太祖据此采取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
(3)核心观点:元朝疆域辽阔,超过汉、唐;制度创新:行省制度;
解析:材料三强调元朝幅员之广,其地方制度创新是行省制。
(4)示例:举措①⑦;主题:巩固国家统一;(或举措②⑧;主题:
关注民生与经济发展等);解析:选取同一类型的举措,提炼对应主题
即可。
27. (1)第二阶段:多为水果、坚果类;第四阶段:多为高产粮食作
物;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解析:第二阶段传入的葡萄、核桃等多为
水果坚果,与张骞通西域有关;第四阶段传入的玉米、马铃薯等是高产
粮食作物。
(2)A:马可·波罗;B:台湾;特点:中外交流频繁,既有和平交往
(如使节往来、文化传播),也有冲突与反抗(如抗倭);交流范围广,
涉及亚洲、欧洲等;解析: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
从大事年表可归纳中外关系的特点。
(3)《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涵盖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流传到国外,影响深远;新
特点:总结性强,注重实用;部分著作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几何原
本》);对外传播广泛;解析:仿照《本草纲目》简介格式介绍《天工
开物》,并概括明清科技图书的特点。
28. (1)共同作用: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促
进了都城(或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解析:从隋唐、元朝、明
清时期大运河的作用中归纳共同点。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遗迹遗址);主要贡献:保障了京城的
物资供应(如粮食、木材等);见证了北京都城的发展,强化了北京的
中心地位;解析:南新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其贡献从物资供应和都城
发展角度分析。
(3)重要意义: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满足人民群
众对文化“量”和“质”的需求;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提升文化影响
力;解析:依据材料,从文化保护、满足需求、推动发展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