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同学们自学的时间增多了。小强同学很开心,表示可以有更多时间安排课外生活了。小乐同学在班级QQ群里发表评论。
情境导入
任务一、请小组内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分享文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并完成“文言积累卡”的填写。
整体感知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了解作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了解作品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等经典故事皆出自于该书。
了解作品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谋臣,雄辩家、政治家。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人物简介
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用法)
文言积累卡
类别 例句 释义(用法)
实词 一词多义 朝: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早晨
朝廷
朝见
虚词 于 于:有求于我 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介词,对
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到
之 之: 朝廷之臣 孰视之 燕、赵、韩、魏闻之 的
代指徐公
代这种情况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君美甚……
邹忌讽齐王纳 谏
讽谏,用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
?
接受
?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任务二、请朗读课文,再现“劝谏”现场,分析“邹忌”劝说的过程,探究邹忌劝说成功的原因,并将探究结果写在成果展示单上。
比较探究
探究成果展示单
邹忌善于思考,以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同时,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设喻说理,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 的过程;
“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
“三 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
“三叠”式结构
“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整齐对称之美。本文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
“三叠”式结构的效果:
“三叠”式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形成了文本振动的频率,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出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
刘备三顾茅庐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任务三、本文和《孙权劝学》属于同是劝说类的文体,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整合比较阅读,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提示:可以从劝说的对象、劝说主题、方式、劝说的语气等角度分析)
比较探究
《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 共同点 不同点
《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 共同点 不同点 劝说的方式 现身说法 劝说方式语气不同 邹忌用类比的方式,语气委婉;
孙权直接陈述,语气强硬。
劝说双方对象不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臣劝君;
《孙权劝学》是君劝臣。
谋篇布局 剪裁巧妙,详略得当 劝说主题不同 《邹忌讽齐王纳 》是劝说君主广开言路;《孙权劝学》是劝说大臣多读书。
任务四、请组内分享关于成功劝谏故事并交流劝说成功的原因。
学以致用
我的分享
1.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方法小结
2.语言上尊重对方,赢得好感。
3.以退为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4.推己及人,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
5.类比的手法或者亲身经历等方式劝说对方。
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同时,纵观历史,我们领略了古人高超的说话艺术,他们以事喻理、巧妙对比、迂回婉谏、绵里藏针,一目目动人的劝说场面无不展示着他们惊人的智慧。人与人交流需要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说别人时讲究方法,做到趋利避害,可能会事半功倍。
课堂小结
小乐同学在班级QQ群里发表评论说:“自习课,我都好几天不学了,反正老师看不到”。针对这种感慨,作为班级一员,你想对小乐同学说些什么呢?(不超过150个字)
课后作业
作业评价
评价维度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劝说的身份(2分)
劝说的内容与主题(4分)
劝说的语言(2分)
劝说的策略(2分)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