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复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生态系统概述
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非生物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范围 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结构 由 组成成分 和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构成
功能 进行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项目 归类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 的物质 和能量 阳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必备 成分
生 产 者 自养 型 生 物 ① 绿色植物 ; ②光合细菌,如蓝细菌; ③ 化能合成细菌 ,如硝化细菌等 主要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主要成 分(基石)
消 费 者 异养型 生物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循环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 最 活跃 的成分
分 解 者 异养 型生 物 ① 腐生 细菌和真菌; ②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物质循 环的关 键成分
联系
提醒 (1)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等以动植物遗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两类“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3)相互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笔记:≠生态系统的结构
(1)食物链
概念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 捕食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特点 生产者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表现 形式 起点→ 生产者 ;终点→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单向性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 自然选择 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笔记:高中阶段食物链一般指捕食食物链
(2)食物网
概念 食物链彼此 相互交错 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形成 原因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 吃多种植物 ,也可能被 多种肉食性动物 所食
特点 ①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营养级 ②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除了捕食,还可能有种间竞争
功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 ,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渠道
笔记: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
提醒 (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2)捕食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5.根据各类信息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图1
①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②食物链:乙→丙→甲。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
图2 图3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1.9 141.0
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的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②分析结果
图2生物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
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
表格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
①分析依据:生物富集现象。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营养级个体含量的5~10倍。
②分析结果:
6.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①。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②,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笔记:①简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②简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举例如下:
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②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
②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山东卷)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 )
2.(2022·浙江6月选考)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 )
3.(2024·贵州卷)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 )
4.(2020·江苏卷)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 )
5.(2020·浙江7月选考)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 )
6.(2023·全国甲卷)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 )
7.(2023·全国甲卷)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 )
8.(2023·河北卷)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 )
[情境推理]
1.(2024·新课标卷节选)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答出2点即可)。
提示:加快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2.(2023·浙江1月选考)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
提示: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3.(2023·全国乙卷节选)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
提示: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4.(2024·湖北卷节选)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
提示:适当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天敌增多,高原鼢鼠被捕食的量增多,其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也会降低
5.(2023·海南卷节选)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提示:生产者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
6.(2023·辽宁卷节选)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 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提示: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7.(2023·浙江1月选考节选)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 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 的传播。
提示:消费者 繁殖体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2025·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等,B错误;细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C错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对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有重要作用,D错误。
解题方法
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判断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其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可能是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其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
2.(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华北豹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是华北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华北豹的数量稳步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地,华北豹偏好出没于野猪及草兔频繁活动的区域,原因是 那里有丰富的食物来源 ,在食物链中,草兔属于 初级 消费者,位于第 二 营养级。
解析:(1)华北豹捕食野猪和草兔,所以华北豹偏好出没于野猪及草兔频繁活动的区域,因为此区域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草兔以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2)调查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有 粪便DNA分子标记、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 (答出2点即可)。
解析:(2)调查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有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针对恒温动物)、粪便DNA分子标记等。
(3)华北豹个体花纹具有唯一性,据此可进行个体识别。统计某地华北豹的数量如下表,该地四年累计发现华北豹的数量为 23 只。决定该地华北豹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时间 个体识别总数量(只) 新识别个体数量(只)
第一年 12 12
第二年 8 1
第三年 12 7
第四年 10 3
解析:(3)新识别个体数即为累计发现的个体数,一共是23只。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华北豹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解决途径有 建立生态廊道、扩大保护区范围 (答出2点即可)。
解析:(4)建立生态廊道、扩大保护区范围可以解决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3.(2024·全国甲卷)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导致乙数量下降,而乙数量下降导致丙数量下降;可见甲数量的变化会间接对丙数量产生影响,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同时乙又被丙捕食,可见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丙捕食乙,故丙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可能是次级消费者,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乙数量下降导致丙数量下降、甲数量增加,可见甲、乙、丙三者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丙,D错误。
4.(2024·江西卷)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D )
物种 流经生物的 能量(kJ) 生物体内镉 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解析: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则营养级越低,①的营养级小于③。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①②③,A、B、C错误,D正确。
分步推理 找答案:据表中能量数据可知,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 高 ,由以上可以推断C 错误 ;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可知①的营养级 低 ,③的营养级高,由以上可以推断A 错误 ;根据镉浓度可知,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 高 ,由以上可以推断D 正确
解题方法
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4点提醒
(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各生物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网)中的营养级。
(3)计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
(4)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消费者级别十1.
提醒 完成限时跟踪检测(四十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4讲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复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1. 生态系统概述
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范围 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结构 由 和营养结构( )构成
功能 进行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生物圈
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项 目 归类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
的物质
和能量 阳光、热、水、空气、无 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 本来源 必备
成分
生
产
者
生
物 ① ;
②光合细菌,如蓝细菌;
③ ,如 硝化细菌等 主要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 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 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 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主要成
分(基 石)
自养
型
绿色植物
化能合成细菌
项 目 归类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 地位
消
费
者 异养型
生物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 种子等 最
的成分
分
解
者 异养
型生
物 ① 细菌和真菌;
②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 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物质循
环的关
键成分
物质循
环
活
跃
腐生
联 系
提醒 (1)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 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 蚓等以动植物遗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 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两类“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3)相互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笔记:≠生态系统的结构
(1)食物链
概念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特点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 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表现
形式 起点→ ;终点→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单向性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 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笔记:高中阶段食物链一般指捕食食物链
捕食
生产者
生产者
自然选择
(2)食物网
概 念 食物链彼此 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形 成
原 因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 ,也可能被 所食
相互交错
吃多种
植物
多种肉食性动物
特 点 ①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②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除了捕食,还可能有
功 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是 的渠道
营养级
种间竞争
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笔记: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
提醒 (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 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2)捕食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4.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5. 根据各类信息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图1
①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②食物链:乙→丙→甲。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
图2 图3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1.9 141.0
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 以内的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②分析结果
图2生物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
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
表格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约为10%~20 %,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
①分析依据:生物富集现象。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 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 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营养级个体含量的5~10倍。
②分析结果:
6. 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 会减少①。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②,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 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笔记:①简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②简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 定,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 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 较大变化。
举例如下:
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 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 量基本不变。
②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 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
②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
√
×
×
×
√
×
×
[情境推理]
1. (2024·新课标卷节选)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 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答出2点即可)。
提示:加快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2. (2023·浙江1月选考)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下, 。
提示: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3. (2023·全国乙卷节选)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 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
提示: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4. (2024·湖北卷节选)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 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
提示:适当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天敌增多,高原鼢鼠被捕食的量增多,其环境容纳 量会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也会降低
5. (2023·海南卷节选)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 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 是 。
提示:生产者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
6. (2023·辽宁卷节选)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 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 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提示: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7. (2023·浙江1月选考节选)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 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 物 的传播。
提示:消费者 繁殖体
A.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 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A
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硝化 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等,B 错误;细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 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C错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物质循环, 对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有重要作用,D错误。
解题方法
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判断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其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和微生物 都有可能是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其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 物,即营腐生生活。
解析:(1)华北豹捕食野猪和草兔,所以华北豹偏好出没于野猪及草兔频繁活动的 区域,因为此区域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草兔以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是初 级消费者。
解析:(2)调查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有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针对恒温动物)、 粪便DNA分子标记等。
那里有丰富的食
物来源
初级
二
粪便DNA分子标记、红外触发相机调查
法
(3)华北豹个体花纹具有唯一性,据此可进行个体识别。统计某地华北豹的数量如下 表,该地四年累计发现华北豹的数量为 只。决定该地华北豹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有 。
时间 个体识别总数量(只) 新识别个体数量(只)
第一年 12 12
第二年 8 1
第三年 12 7
第四年 10 3
解析:(3)新识别个体数即为累计发现的个体数,一共是23只。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3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解析:(4)建立生态廊道、扩大保护区范围可以解决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建立生态廊道、扩大保护区
范围
A. 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 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 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 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 甲数量下降导致乙数量下降,而乙数量下降导致丙数量下降;可见甲数量的变化会间 接对丙数量产生影响,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同时乙又被丙捕食,可见 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丙 捕食乙,故丙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可能是次级消费者,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甲 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乙数量下降 导致丙数量下降、甲数量增加,可见甲、乙、丙三者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丙, D错误。
物种 流经生物的
能量(kJ) 生物体内镉
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 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 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D
A. ④③①② B. ④②①③ C. ①③②④ D. ④①②③
解析: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 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 力越大,则营养级越低,①的营养级小于③。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 ①②③,A、B、C错误,D正确。
高
错误
低
错误
高
正确
。
解题方法
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4点提醒
(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各生物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 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网)中的营养级。
(3)计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
(4)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消费者 级别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