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种群及其动态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比较与归纳以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验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4.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
密度①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 数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可变
③调查方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等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 例 可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测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性别
比例②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 种群密度
笔记:①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它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故种群数量增加,种群 密度不一定增加 ②性别比例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比例,如工蜂虽属于雌 性,但因其无生殖能力,所以在计算性别比例时不需要考虑工蜂的个体数
影响
(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
②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②。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
亡率
出生率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 、 的种群时,如调查某山坡上的 珙桐密度。
(2)样方法
调 查
对 象 ①适用于植物、 的动物,如调查昆虫卵、蚜虫、跳 蝻等的密度
②一般不选 草本植物,而选择 草本植物
取 样 原
则 及
方 法 原则 取样:样方大小 (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 不同,如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灌木可取16 m2、草本植物可取1 m2);样方数量依 而定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
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
子叶
随机
适中
总面积
取样原则及方法 方法
计 数
原 则
甲 乙
样方内的个体 ;甲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 ,乙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一侧压线个体(遵循“计上不计 下,计左不计右”原则。甲、乙两图中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
全部计数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
顶角上的
计 算
公 式
笔记:2024湖北卷T19: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为对象,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高频 考查)
2023新课标卷T4:将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与标记重捕法进行对比(综合性强)
2022重庆卷T2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调查时段的取样面积比较(角度新颖)
提醒 (1)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
(2)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 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 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3)标记重捕法
适用 对象 活动范围 、活动能力 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笔记: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应正确计数
大
强
(4)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 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 其种群密度。
(5)抽样检测法: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趋光性
提醒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举例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①;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②;③通过动物的声 音特征进行计数。
笔记:①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蔽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 ② 如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统计
3.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类型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模型图
曲线图
柱形图
(2)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①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②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
③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4.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误差分析
(1)样方法误差分析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 “过稀”;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 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
×
√
×
√
√
×
√
[情境推理]
1. (2024·贵州卷节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
提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 (2023·全国甲卷节选)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提示: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 (2022·全国乙卷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 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 数。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 可)。
提示: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4. (2022·全国甲卷节选)调查发现,某林地中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 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提示:与成年个体数相比,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
5. (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改编)农业生产里常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 体,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样处理的理由是 。
提示: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改变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种 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 (2024·浙江6月选考)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 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 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A. 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 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 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 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B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 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 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 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 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 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项目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
后放生) 37(标记
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
6只标记) 32(其中
8只标记)
BD
A. 为得到准确的结果,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
B.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约有344只,画眉约有108只
C. 由于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 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解析: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根据相关公式进行分析:
A项正确: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 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
D项错误: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被标记的个体数占的比例不变,不会影响估算 的结果,仍然可以进行计数并估算种群密度。
不会
错误
。
A. 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对土壤小动物物种数目的调查和防治
B. 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进行丰富度调查时,可选用标记重捕法
C.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
D. 利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统计其初始数量
D
解析:趋光性昆虫有趋光的特点,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 用于防治,且土壤中的小动物一般都是避光,用黑光灯诱捕法达不到效果,A错误; 丰富度调查是要知道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标记重捕法能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但是不能调查丰富度,B错误;单子叶草本植物常为丛生 或蔓生,从地上部分很难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 数,因此,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 C错误;利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要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 化及其培养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统计其初始数量,D正确。
解题方法
“三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4. (2022·全国乙卷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 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 数。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 群数量为 。
解析:(2)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 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小,操作更简便, 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
(S×n)/m
解析:(1)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
为S,样方面积为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N÷S=n÷m,则N=
(S×n)/m。
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
短,操作简便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立 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 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数学
假设
数学形式
2. 种群的“J”形增长
笔记:2024江西卷T18:考查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设问新颖)
(1)形成原因: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条件下。
食物和空间
(2)数学模型
笔记:如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不够准确;数学方程式,能 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够直观
(3)曲线特点
①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大小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②种群的增长率= ,是定值。
λ-1
3. 种群的“S”形增长
(1)形成原因: 有限。
(2)曲线特点
①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然后增长逐渐加快,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增长 速率最大。
②后期由于 加剧,天敌数量 等因素,出生率 ,死亡 率 ,种群数量增长减缓。
③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稳定在 值。
资源、空间
K/2
种内竞争
增多
降低
升高
K
(3)K值:又称 ,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 。
环境容纳量
种群最大数量
4. 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三种表示方法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 善时,K值会上升。
5. “S”形曲线中K值与K/2的分析与应用
(1)K值与K/2的分析
(2)K值与K/2的应用
项 目 应用
K 值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资源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
K/ 2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
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
笔记:中等程度的捕捞(一般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 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 最大,这样既能持续获得最大收获量,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6. 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 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 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笔记:如某地区东亚飞蝗(大旱过后,必闹蝗灾)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 。
(3)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 。
波动
下降
衰退、消亡
7.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笔记:2024河北卷T21:考查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 密度(设问巧妙)
非
生
物
因
素 阳 光 如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 的郁闭度①,即主要取决 于林下植物受到的
林冠层
光照强度
非
生
物
因
素 温 度 如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 的 影响
气温降低
非
生
物
因
素 水 如气候干旱②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生
物
因
素 种 内
因 素 如 的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
种内竞争
生物
因素 种间
因素 种间
竞争 如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③
捕食 如猞猁和雪兔之间
寄生 如寄生虫与宿主动物之间
笔记:①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反映林木的密度 ②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 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就不能成灾,只 有气候干旱时,蝗虫种群才能大爆发 ③注意二者不是同一物种,是两个物种,若混 合培养,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为弱→强→弱
提醒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还有人类活动(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 染)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关系还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
8. 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
笔记:2023山东卷T19:结合阿利效应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角度新颖)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
模型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 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 种;④无迁入、迁出等 现实状态:①资源、空间有 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 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 争等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率
和增长
速率
K值
有无 无K值 有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 响不同(图示如下)
笔记:增长速率有单位,增长率无单位
9. 种群增长倍数(λ)曲线分析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 直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5)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
×
×
×
×
√
√
√
×
[情境推理]
1. (2024·全国甲卷节选)鸟类B的野生种群稳步增长。通常,种群呈“S”形增长的主要 原因是 。
提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存在环境阻力)
2. (2023·全国甲卷节选)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围绕除食 物外的调查的内容有 (答出3点即可)。
提示:环境条件、天敌、竞争者等
A. 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 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 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 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AC
解析: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 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A正确;由a至c,乙种群种群增长率 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呈“S”形增长,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B错 误;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为0,增长率变为0时,种群数量 达到最大,故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 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A. 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 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 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 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C
解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所以培养基 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 整适应,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 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 谢产物积累等会导致细菌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A. 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 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C.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
解析:图示分析:
序 号 特点 分析 选项
判断
1 随种群密度 增大,死亡 率升高 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这些 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会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 化 B项
错误
2 死亡率不受 种群密度影 响 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这些因 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A项
错误
C项错误: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 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 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D项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 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上升,种群数量还可能恢复到原 来的水平。
溯源教材 找答案:食物、空间为 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及地震、 火灾等自然灾害为 制约因素,故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2为非密度制约因 素,由以上可以推断A、B 。
密度
非密度
错误
解题方法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考点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pH、温度及空间 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形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 的,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笔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
(5)构建模型分析:将所得数据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 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 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 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 右”的原则计数。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 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4)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 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笔记:前后自身对照
(5)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 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6)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方格共计100个小方 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 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B所示。
计算公式:1 mL悬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中方格中小方格个 数)×400×104×稀释倍数。
笔记: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 分为9个大方格,中央的大方格为计数室
B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B
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 密度初始值,A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 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 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 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解题方法
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1)计数室内有气泡
①误差分析:由于酵母细胞没有染色,看起来是透明的,有气泡很容易被计数,使数 值偏高:并且气泡会影响菌悬液的随机散布和培养液的量。
②改进办法:若产生气泡,可用吸水纸将气泡吸出
(2)有出芽的酵母菌
①误差分析:将出芽的酵母菌按两个计数,使数值偏高
②改进办法:计数时,只有当芽体与母细胞一样大的时候,才能计为两个。
(3)取样时没有振荡
①误差分析:吸取上部培养液时,密度偏低,结果偏小:吸取下部培养液时·密度偏 高,结果偏大。
②改进办法: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取中部的液体进行计数。
A. 取样前应先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操作时应 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B. 比较两批次酵母菌t1时刻种内竞争的强度和t2时刻培养液中营 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为a<b、a>b
C. 为减少计数时的误差,可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t2后 继续培养,细胞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D. 某时刻对a批次取样计数,若四角上中方格的细胞数量分别为 22、26、24、28,则此时培养液中细胞数量约为4×108个
B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 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A项错误;t1时刻b的细胞数量大 于a,种内竞争的强度为a<b,0~t2时,b的种群数量大于或等于a的种群数量,b总体 消耗的营养物质多,t2时刻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为a>b,B项正确;t2时a、b两 个批次的酵母菌细胞数量基本已经达到K值,若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 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细胞的数量均下降,C项错误;某时 刻对a批次取样计数,若四角上中方格的细胞数量分别为22、26、24、28,1 mL培养 液中细胞数量约为(22+26+24+28)÷4×16÷0.1×103×100=4×108(个),则此时培 养液中细胞数量约为4×108×10=4×109(个),D项错误。
溯源教材 找答案:操作时先将盖玻片放在 上,再滴加菌液,由以上可以推 断A 。
计数室
错误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种群及其动态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比较与归纳以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验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4.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 密度①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可变 ③调查方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等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可 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 比例②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 种群密度
笔记:①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它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故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②性别比例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比例,如工蜂虽属于雌性,但因其无生殖能力,所以在计算性别比例时不需要考虑工蜂的个体数
(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
②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 ,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③;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 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笔记:①原因:种群其他的数量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②在出生率 =死亡率时,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时,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自然增长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 、 个体较大 的种群时,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样方法
调查 对象 ①适用于植物、 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 的动物,如调查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密度 ②一般不选 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草本植物,而选择 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 草本植物
取样原 则及 方法 原则 随机 取样:样方大小 适中 (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灌木可取16 m2、草本植物可取1 m2);样方数量依 总面积 而定
方法
计数 原则 甲 乙 样方内的个体 全部计数 ;甲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 ,乙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一侧压线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甲、乙两图中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
计算 公式
笔记:2024湖北卷T19: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为对象,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高频考查)
2023新课标卷T4:将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与标记重捕法进行对比(综合性强)
2022重庆卷T2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调查时段的取样面积比较(角度新颖)
提醒 (1)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
(2)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3)标记重捕法
适用对象 活动范围 大 、活动能力 强 的动物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笔记: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应正确计数
(4)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 趋光性 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5)抽样检测法: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提醒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举例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①;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②;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笔记:①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蔽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 ②如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统计
3.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类型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模型图
曲线图
柱形图
(2)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①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②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
③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误差分析
(1)样方法误差分析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江西卷)可用样方法调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 )
2.(2023·北京卷)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 )
3.(2021·福建卷)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
4.(2020·全国卷Ⅰ)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 )
5.(2024·北京卷)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 )
6.(2023·海南卷)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 )
7.(2022·河北卷)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个体数就达到K值。( × )
8.(2023·新课标卷改编)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 )
[情境推理]
1.(2024·贵州卷节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
提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023·全国甲卷节选)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提示: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2022·全国乙卷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提示: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4.(2022·全国甲卷节选)调查发现,某林地中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提示:与成年个体数相比,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
5.(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改编)农业生产里常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样处理的理由是 。
提示: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改变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2024·浙江6月选考)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多选)(2025·河北保定模拟)某科技小组调查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设置了若干捕鸟网。第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原地放回。10天后在原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D )
项目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 后放生) 37(标记 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 6只标记) 32(其中 8只标记)
A.为得到准确的结果,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约有344只,画眉约有108只
C.由于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解析: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根据相关公式进行分析:
A项正确: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
D项错误: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被标记的个体数占的比例不变,不会影响估算的结果,仍然可以进行计数并估算种群密度。
分步推理 找答案: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捕获个体直接用于计数, 不会 (会,不会)影响估算结果,由以上可以推断D 错误
3.(2025·江西南昌模拟)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对土壤小动物物种数目的调查和防治
B.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进行丰富度调查时,可选用标记重捕法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
D.利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统计其初始数量
解析:趋光性昆虫有趋光的特点,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用于防治,且土壤中的小动物一般都是避光,用黑光灯诱捕法达不到效果,A错误;丰富度调查是要知道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标记重捕法能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但是不能调查丰富度,B错误;单子叶草本植物常为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很难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因此,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C错误;利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要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及其培养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统计其初始数量,D正确。
解题方法
“三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4.(2022·全国乙卷节选)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S×n)/m 。
解析:(1)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N÷S=n÷m,则N=(S×n)/m。
2)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答出2点即可)。
解析:(2)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小,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立 数学 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的“J”形增长
笔记:2024江西卷T18:考查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设问新颖)
(1)形成原因: 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2)数学模型
Nt=N0λt
笔记:如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不够准确;数学方程式,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够直观
(3)曲线特点
①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大小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②种群的增长率= λ-1 ,是定值。
3.种群的“S”形增长
(1)形成原因: 资源、空间 有限。
(2)曲线特点
①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然后增长逐渐加快,在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
②后期由于 种内竞争 加剧,天敌数量 增多 等因素,出生率 降低 ,死亡率 升高 ,种群数量增长减缓。
③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稳定在 K 值。
(3)K值:又称 环境容纳量 ,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 。
4.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三种表示方法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5.“S”形曲线中K值与K/2的分析与应用
(1)K值与K/2的分析
(2)K值与K/2的应用
项目 应用
K值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资源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
K/2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
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
笔记:中等程度的捕捞(一般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 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这样既能持续获得最大收获量,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6.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 波动 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笔记:如某地区东亚飞蝗(大旱过后,必闹蝗灾)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 下降 。
(3)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 衰退、消亡 。
7.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笔记:2024河北卷T21:考查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设问巧妙)
非 生 物 因 素 阳光 如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 林冠层 的郁闭度①,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 光照强度
温度 如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 气温降低 的影响
水 如气候干旱②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生 物 因 素 种内 因素 如 种内竞争 的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
种间 因素 种间 竞争 如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③
捕食 如猞猁和雪兔之间
寄生 如寄生虫与宿主动物之间
笔记:①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反映林木的密度 ②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就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时,蝗虫种群才能大爆发 ③注意二者不是同一物种,是两个物种,若混合培养,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为弱→强→弱
提醒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还有人类活动(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关系还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
8.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
笔记:2023山东卷T19:结合阿利效应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角度新颖)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 模型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④无迁入、迁出等 现实状态:①资源、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等
增长率 和增长 速率
K值 有无 无K值 有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下)
笔记:增长速率有单位,增长率无单位
9.种群增长倍数(λ)曲线分析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5)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山东卷)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 )
2.(2024·河北卷)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 )
3.(2024·湖南卷)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 )
4.(2022·湖南卷)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 )
5.(2022·山东卷改编)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饲料是影响某种水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
6.(2021·湖北卷)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 )
7.(2024·河北卷)“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
8.(2024·河北卷)“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 )
9.(2023·河北卷)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 )
[情境推理]
1.(2024·全国甲卷节选)鸟类B的野生种群稳步增长。通常,种群呈“S”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提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存在环境阻力)
2.(2023·全国甲卷节选)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的内容有 (答出3点即可)。
提示:环境条件、天敌、竞争者等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
1.(多选)(2024·山东卷)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A正确;由a至c,乙种群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呈“S”形增长,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为0,增长率变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C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2.(2024·新课标卷)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解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等会导致细菌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3.(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
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解析:图示分析:
序号 特点 分析 选项 判断
1 随种群密度增大,死亡率升高 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会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B项 错误
2 死亡率不受种群密度影响 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A项 错误
C项错误: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D项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上升,种群数量还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溯源教材 找答案:食物、空间为 密度 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为 非密度 制约因素,故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2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由以上可以推断A、B 错误 。
解题方法
@考点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pH、温度及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形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笔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
2.实验流程
(1)酵母
菌培养
(2)抽样
检测
笔记:①防止酵母菌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②时间为自变量
(3)观察
计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构建模型分析:将所得数据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4)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笔记:前后自身对照
(5)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6)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B所示。
计算公式:1 mL悬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笔记: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中央的大方格为计数室
B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1.(2020·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解题方法
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1)计数室内有气泡
①误差分析:由于酵母细胞没有染色,看起来是透明的,有气泡很容易被计数,使数值偏高:并且气泡会影响菌悬液的随机散布和培养液的量。
②改进办法:若产生气泡,可用吸水纸将气泡吸出
(2)有出芽的酵母菌
①误差分析:将出芽的酵母菌按两个计数,使数值偏高
②改进办法:计数时,只有当芽体与母细胞一样大的时候,才能计为两个。
(3)取样时没有振荡
①误差分析:吸取上部培养液时,密度偏低,结果偏小:吸取下部培养液时·密度偏高,结果偏大。
②改进办法: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取中部的液体进行计
2.(2025·湖南株洲统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培养液稀释了100倍),采用规格为16中格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含有4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如图为a、b两个批次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取样前应先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操作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B.比较两批次酵母菌t1时刻种内竞争的强度和t2时刻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为a<b、a>b
C.为减少计数时的误差,可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t2后继续培养,细胞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D.某时刻对a批次取样计数,若四角上中方格的细胞数量分别为22、26、24、28,则此时培养液中细胞数量约为4×108个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A项错误;t1时刻b的细胞数量大于a,种内竞争的强度为a<b,0~t2时,b的种群数量大于或等于a的种群数量,b总体消耗的营养物质多,t2时刻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为a>b,B项正确;t2时a、b两个批次的酵母菌细胞数量基本已经达到K值,若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细胞的数量均下降,C项错误;某时刻对a批次取样计数,若四角上中方格的细胞数量分别为22、26、24、28,1 mL培养液中细胞数量约为(22+26+24+28)÷4×16÷0.1×103×100=4×108(个),则此时培养液中细胞数量约为4×108×10=4×109(个),D项错误。
溯源教材 找答案:操作时先将盖玻片放在 计数室 上,再滴加菌液,由以上可以推断A 错误 。
提醒 完成限时跟踪检测(四十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