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七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32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复习目标 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建立思维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4.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关注人类健康。
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1)内环境: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提醒 (1)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 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
(2)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2. 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归纳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绝大多数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一般是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液、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提醒 (1)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 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血浆蛋 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 细胞外液(内环境)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成分 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 而来;②从组织 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液在左右 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 毛细血管 壁;②组织 细胞代谢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②从消化道吸收 而来
化学 成分 营养物质,代谢 废物,O2、CO2 等气体,血浆蛋 白、激素等 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低
联系 ①三者成分相似,实质是一种盐溶液;②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笔记:原因主要在于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理化 性质 数值
(人体内) 维持稳定因素 备注
渗透 压 37 ℃时,血 浆渗透压约 为770 kPa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 机盐(尤其是Na+、Cl-)和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简单地说,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 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 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
酸碱 度 血浆内pH为 7.35~7.45 主要是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缓冲 物质 缓冲物质能减缓内部或外来酸、碱对 机体pH的影响,使pH保持相对稳 定,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会引 起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
理化 性质 数值
(人体内) 维持稳定因素 备注
温度 37 ℃左右 产热和散热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在37 ℃左 右,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酶的活性;体 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5.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的参与。
内环境
各个系统
6. 内环境存在的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
类别 物质举例
存在的 气体 O2、CO2等
营养物质类 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 肪酸等
代谢废物类 CO2、尿素、尿酸等
调节物质 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血浆蛋白类 纤维蛋白原、抗体(免疫球蛋白)等
类别 物质举例
不存
在的 细胞内的特有物质 血红蛋白、呼吸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糖原、 DNA、RNA等
细胞膜上的 载体、受体等
与外界环境相通的 ①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尿道、 膀胱、生殖道及子宫等)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 等);②直接分泌到外界环境中的液体(如汗液、泪 液)
人体不能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淀粉等
7. 内环境中发生的与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类别 过程举例
发生的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等
不发
生的 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中淀 粉、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等
8. 组织水肿
概念 组织水肿是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 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原因 严重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肾小球肾炎
过敏反应 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淋巴循环受阻
局部组织细胞代谢 过度旺盛 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
×
×
√
×
√
×
×
√
√
[情境推理]
1. (选择性必修1 P5“图1-2”拓展)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 成中,蛋白质含量7%~9%,无机盐含量约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 地位,原因是 。
提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其 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少于Na+和Cl-
2. 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 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是 。
提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3. (选择性必修1 P58“旁栏思考”)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 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
提示:婴幼儿哭闹时,新陈代谢增强,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 会偏高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A. 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 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 当④的过程受阻时,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
D. 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C
解析:甲为血浆,其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A错误;神经递质可释放 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因此若乙组织液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丙为淋巴 液,淋巴细胞可生活在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B错误;当④的过程受阻时,可能会造 成组织水肿,C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
解题方法
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提醒 细胞内液也存在和血浆、淋巴液双向交换的情况。
A. 酸痛是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 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 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D
解析:肌肉酸痛是机体产生的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 输,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 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若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则可降低内环境中乳 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A. 脑脊液是一种体液,和组织液同属于内环境
B. 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
C. 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渗透压低于脑脊液
D. 与脑脊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
C
解析: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 液属于组织液,其与血浆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水可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方式 进出细胞,且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B正确;神经细胞的渗透压 与脑脊液中渗透压基本相等,否则神经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状态,C错误;脑脊液是一 种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D正确。故选C。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1. 内环境稳态
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
实质 内环境的 和 处于动态平衡
调节机制
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遭破坏
原因 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2. 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以人体内环境pH稳态的维持为例)
(1)内环境pH相对稳定的原因
(2)维持机制
注: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 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3. 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2)实验材料:肝匀浆、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的NaOH、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HCl等。
笔记:HCl和NaOH均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们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缓冲对
缓冲液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
①自来水中加入HCl或NaOH,随滴数增加,pH 。
②肝匀浆或者缓冲液中分别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随滴数增加,pH 。
下降或上升
变化不明显
肝匀浆内含有酸碱
缓冲物质
缓冲作用
4. 稳态概念的发展
分子水平 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细胞水平 细胞的 的稳态等
器官水平 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群体水平 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 也存在稳态
分裂和分化
结构和功能
√
√
[情境推理]
1. (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改编)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无机盐,其原因是
。
提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无机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 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 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
2. 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品质低劣的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出现的原因 是 。
提示:低劣奶粉蛋白质含量低,婴儿血浆中蛋白质合成少,更多水分进入组织液,引 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3. (选择性必修1 P10“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 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从细胞代谢角度分析“直接热损伤”的原因。 。
提示: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B. 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 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 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C
A. 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
B. 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
C. 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
D. 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
解析:ATP完全水解时,可产生三个磷酸分子,A错误;脑脊液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 物质交换的媒介,属于组织液,其与血浆中无机磷酸盐浓度差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有助于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不是稳态失调,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 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无机磷酸盐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参与酸碱平衡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D。
解题方法
内环境渗透压的影响因素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D
解析:比赛中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 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错误;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 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 乱,B错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 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不
会
错误 第七单元 稳态与调节
第32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复习目标 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建立思维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4.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关注人类健康。
@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
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1)内环境: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提醒 (1)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
(2)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归纳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绝大多数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一般是 淋巴液
提醒 (1)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细胞外液(内环境)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②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 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低
联系 ①三者成分相似,实质是一种盐溶液;②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笔记:原因主要在于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数值 (人体内) 维持稳定因素 备注
渗透压 37 ℃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Cl-)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简单地说,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
酸碱度 血浆内pH为7.35~7.45 主要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 缓冲物质能减缓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使pH保持相对稳定,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会引起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
温度 37 ℃左右 产热和散热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在37 ℃左右,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酶的活性;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各个系统 的参与。
6.内环境存在的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
类别 物质举例
存在的 气体 O2、CO2等
营养物质类 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代谢废物类 CO2、尿素、尿酸等
调节物质 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血浆蛋白类 纤维蛋白原、抗体(免疫球蛋白)等
类别 物质举例
不存 在的 细胞内的特有物质 血红蛋白、呼吸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糖原、DNA、RNA等
细胞膜上的 载体、受体等
与外界环境相通的 ①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尿道、膀胱、生殖道及子宫等)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等);②直接分泌到外界环境中的液体(如汗液、泪液)
人体不能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淀粉等
7.内环境中发生的与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类别 过程举例
发生的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等
不发 生的 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等
8.组织水肿
概念 组织水肿是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原因 严重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肾小球肾炎
过敏反应 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淋巴循环受阻
局部组织细胞代谢过度旺盛 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3·浙江1月选考改编)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 √ )
2.(2022·海南卷)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 )
3.(2021·重庆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 )
4.(2024·黑吉辽卷)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 )
5.(2024·黑吉辽卷)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 )
6.(2024·河北卷)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
7.(2023·湖北卷)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 )
8.(2021·河北卷)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 )
9.(2023·河北卷)细胞外液中的缓冲对HC/H2CO3可用于维持内环境酸碱平衡。( √ )
10.(2023·河北卷)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 )
[情境推理]
1.(选择性必修1 P5“图1-2”拓展)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蛋白质含量7%~9%,无机盐含量约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 。
提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其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少于Na+和Cl-
2.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是 。
提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3.(选择性必修1 P58“旁栏思考”)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
提示:婴幼儿哭闹时,新陈代谢增强,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会偏高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2025·湖北随州统考)如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当④的过程受阻时,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解析:甲为血浆,其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A错误;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因此若乙组织液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丙为淋巴液,淋巴细胞可生活在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B错误;当④的过程受阻时,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
解题方法
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提醒 细胞内液也存在和血浆、淋巴液双向交换的情况。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2.(2022·重庆卷)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酸痛是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解析:肌肉酸痛是机体产生的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若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则可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脑脊液。脑脊液中绝大部分是水,Na+浓度较高(约为神经细胞的10倍),蛋白质含量很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脑脊液是一种体液,和组织液同属于内环境
B.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
C.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渗透压低于脑脊液
D.与脑脊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
解析: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与血浆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水可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且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B正确;神经细胞的渗透压与脑脊液中渗透压基本相等,否则神经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状态,C错误;脑脊液是一种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D正确。故选C。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内环境稳态
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实质 内环境的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处于动态平衡
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遭破坏 原因 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以人体内环境pH稳态的维持为例)
(1)内环境pH相对稳定的原因
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H2CO3,其次还有HP/H2P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2)维持机制
注: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3.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 缓冲对 (如HP/ H2P )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 缓冲液 。
(2)实验材料:肝匀浆、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NaOH、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HCl等。
笔记:HCl和NaOH均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们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
①自来水中加入HCl或NaOH,随滴数增加,pH 下降或上升 。
②肝匀浆或者缓冲液中分别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随滴数增加,pH 变化不明显 。
(5)实验结论: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 肝匀浆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生物体内环境对酸、碱的 缓冲作用 是维持pH稳定的机制。
4.稳态概念的发展
分子水平 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细胞水平 细胞的 分裂和分化 的稳态等
器官水平 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群体水平 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也存在稳态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湖北卷)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 )
2.(2024·黑吉辽卷)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 )
[情境推理]
1.(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改编)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无机盐,其原因是
。
提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无机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
2.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品质低劣的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出现的原因是 。
提示:低劣奶粉蛋白质含量低,婴儿血浆中蛋白质合成少,更多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3.(选择性必修1 P10“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从细胞代谢角度分析“直接热损伤”的原因。 。
提示: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2024·湖北卷)磷酸盐体系(HP/H2P)和碳酸盐体系(HC/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解析: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再由H2CO3形成H+和HC,A正确;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如在细胞呼吸中Pi与ADP结合生成ATP,B正确;缓冲体系的成分如HC、HP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2.(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人体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为0.8~1.5 mmol/L,而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0.35~0.5 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
B.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
C.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
D.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解析:ATP完全水解时,可产生三个磷酸分子,A错误;脑脊液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属于组织液,其与血浆中无机磷酸盐浓度差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不是稳态失调,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无机磷酸盐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参与酸碱平衡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D。
解题方法
内环境渗透压的影响因素
(1)血浆渗造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I,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1。而组成细胞内液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K和HPOHPO等。
3.(2023·湖北卷)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 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解析:比赛中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错误;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事例支撑 找答案: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生的CO2会随呼吸运动排出, 不会 (会,不会)持续积累在血浆中,由以上可以推断A 错误 。
提醒 完成限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