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30 10:51:02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5·西塘模拟)新华社长沙2025年1月21日电,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人类社会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炎黄部落起源 D.思想文化繁荣
2.(2025·西塘模拟)2025年春节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哪吒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小说中,哪吒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里的“英明的君王”指的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3.(2025·西塘模拟)习近平主席在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春秋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C.“兼爱”“非攻” D.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4.(2025·西塘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引起了其住所、饮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经济中心南移 B.民族交融加强
C.统一国家建立 D.中外交往密切
5.(2025·西塘模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与该诗中的唐朝“国破”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6.(2025·西塘模拟)“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断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
A.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C.确立册封班禅和达赖制度 D.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7.(2025·西塘模拟)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在历史汇报课上展示了如下一组历史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专题为(  )
A.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 B.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
C.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8.(2025·西塘模拟)1860年10月,十二生肖铜像以及大量艺术精品、宫廷典藏被抢劫至海外,成为中国历史上文物大规模流失的开端。与这次“文物大规模流失”至海外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25·西塘模拟)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据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B.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C.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10.(2025·西塘模拟)《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记载: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西后,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广西各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主力军是学生 D.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11.(2025·西塘模拟)“雄鸡一唱东方白,万里山河换锦装。马列坚心谋幸福,人民作主感荣光。……从此乾坤时运转,天安门上国旗扬。”诗中的“雄鸡一唱东方白”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2.(2025·西塘模拟)下图为1953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柱状图。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赎买政策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合作化的掀起 D.改革开放的推动
13.(2025·西塘模拟)2024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超高的机动性和隐身性能的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2025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4B型护卫舰首舰漂河舰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等。这些说明了我国(  )
A.外交事业成就显著 B.交通建设步伐加快
C.国防建设成就巨大 D.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4.(2025·西塘模拟)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源地。下列文明成就中属于亚洲的是(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荷马史诗》 D.儒略历
15.(2025·西塘模拟)在14世纪的西欧,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到商人所办的手工工场里做工,他们领取工资,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西欧(  )
A.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B.市民阶层逐渐衰落
C.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D.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16.(2025·西塘模拟)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以下表格中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逐渐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
B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
C 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宣告法兰西帝国成立
D 1804年立法院通过《拿破仑法典》 确立法国三权分立联邦制
A.A B.B C.C D.D
17.(2025·西塘模拟)美国内战后,北方的资本、技术与理念开始大规模涌入南方,南方大面积的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开始为北方工业提供原材料,北方的产品也大量销往南方。据此可知,美国内战(  )
A.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8.(2025·西塘模拟)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首先,对来自贸易伙伴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此外,对57个主要贸易伙伴规定了特定的“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对等关税”为34%。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遇阻 B.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人口与环境问题加重 D.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2025·西塘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决策精准】
材料一 秋收起义受挫时,毛泽东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原定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方针。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终于获得成功。
——刘学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秋收起义受挫时革命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最终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抗日救亡图文史料
图一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战斗 图二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袭日军交通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简史》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要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建设政策正确】
材料四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五 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由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至2023年的3795亿澳门元,增长超7倍。
——202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材料六 预计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4)根据材料四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意义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分析,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的哪一政策推动?30多年来,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均连续居全国首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史启迪未来】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20.(2025·西塘模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样,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二 纪念某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图片展
图一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 图二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图三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2)材料二这组历史图片与哪一次战争有关?图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国际政治理念在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集团政治,缓冲了两极对抗,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壮大与两个阵营的分化作为同一个历史过程一起改变了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格局。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材料三中的“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三,归纳“不结盟运动”成立的重要影响。
材料四 国际新闻
2025年3月7日,特朗普政府宣称将对加拿大木材和乳制品征收新关税,其中计划对乳制品征收高达250%的关税。美国这种以关税为手段,肆意干涉双边正常经贸关系,强迫他国在贸易领域让步的行径,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表现,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
——央视新闻网
2025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扬言要“收购”格陵兰岛,甚至表示“不排除使用武力”。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丹麦政府和格陵兰岛自治政府都明确表示反对,岛上大部分民众也反对并入美国。然而,特朗普的言行严重无视丹麦和格陵兰岛的主权,试图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来实现其扩张意图,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表现,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破坏了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5年3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据《以色列时报》当地时间18日报道,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后,以色列防长卡茨发表声明称,如果哈马斯不释放剩余的被扣押人员,加沙地带的“地狱之门”将打开,加沙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2025年3月18日中国新闻网
(4)根据材料四的三则新闻,归纳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应该怎么做。
21.(2025·西塘模拟)生产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围绕“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的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时空观念——了解工具创新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变革的时间轴
(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所示,分别填写A、B处的生产工具名称。
任务二【释读史料一探究两国制度创新的作用】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三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调动人们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30多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李楠《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材料三中中国的“这一体制”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和“这一体制”的共同作用。
任务三【史料证实——阐述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材料四 三次科技革命简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核心发明 改良蒸汽机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材料五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科技的创造力向社会的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5年3月16日央广网
(3)根据任务三的内容和材料四、材料五,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四中相关的两个史实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和结合所学可知,彭头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次在李家岗遗址发现的古稻田遗迹,说明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古稻田遗迹中的田块、沟渠等结构,显示出先民稻作生产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这为研究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有助于了解原始农耕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所以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符合题意;
A:人类社会起源主要研究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过程等,与古稻田遗迹关系不大,A项不符合题意;
C:炎黄部落起源主要涉及炎黄部落的形成、活动区域等内容,与题干考古发现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该考古发现主要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方面,未直接涉及思想文化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哪吒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等贤臣武将的辅佐下,率领诸侯联军通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朝暴君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哪吒是周武王伐纣的重要功臣之一,他奉师命下山伐纣灭商,在战争中屡立奇功。所以“英明的君王”指周武王,C项符合题意;
A: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A项不符合题意;
B: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B项不符合题意;
D:周厉王是西周后期的君主,是周武王的后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和结合所学可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突出民众重要性,与“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民本理念契合,D项符合题意;
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强调政府不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未突出以民为本、关注人民幸福,A项不符合题意;
B:“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是法家思想,重点在法治和中央集权,并非围绕让人民幸福,B项不符合题意;
C:“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倡导无差别爱和反对战争,未直接体现把人民幸福放头等大事,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引起了其住所、饮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汉族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强,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民族交融加强,未涉及经济中心南移,A项不符合题意;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立,与统一国家建立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民族交融加强,与中外联系密切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出自杜甫的《春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杜甫目睹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写下此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导致国家残破、城池荒芜的惨状,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巨大破坏,B项符合题意;
A:大泽乡起义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唐朝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875—884年),时间晚于杜甫生活的时代,且主要影响范围在中原及南方,与诗句中长安沦陷的背景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184年)的农民起义,与唐朝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符合题意;
A:唐朝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A项不符合题意;
C: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C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反映的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古人的信息记录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反映的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云冈石窟第20窟造像反映的是它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艺术文化的瑰宝;《本草纲目》书影反映的是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医学智慧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在医学领域的杰出代表。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C项符合题意;
A: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通常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商业贸易、手工业规模等方面。题干几幅图片均未突出封建王朝经济发展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涉及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军事防御、民族政策等。而题干中的四张图片,分别关于文字、造纸术、宗教艺术、医药学,都未体现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B项不符合题意;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演变,如中央官制调整、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等。但这四张图片未涉及政治制度中皇权强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造纸术、云冈石窟、《本草纲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860年,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和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B项符合题意;
A:英国于1840年—1842年对华发动鸦片战争,未打入北京,A项不符合题意;
C:日本于1894年—1895年对华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未打入北京,C项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1901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符合题意;
A: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西后,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广西各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可知,五四运动在广西各地引发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这表明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B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结合,并非直接宣传三民主义,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A项不符合题意;
C:“主力军是学生”是五四运动初期特征,题干强调的是群众参与,而非主力身份,C项不符合题意;
D: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雄鸡一唱东方白”“天安门上国旗扬”和结合所学可知,“雄鸡一唱东方白”寓意着黑暗过去,光明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历史,迎来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新时代,如同黑暗后的黎明。“天安门上国旗扬”也对应着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A项符合题意;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战争。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政权,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翻身得解放。它主要是在经济层面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53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柱状图”可知,1953—1957年我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倍增,相比之下,粮食产量增长较慢,这是由于在此期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商业,B项符合题意;
A:赎买政策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与工业品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合作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海军054B型护卫舰首舰漂河舰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和结合所学可知,战斗机和军舰都是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且中国的国防技术不断提高,国防建设成就巨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外交事业成就显著,A项不符合题意;
B:战斗机和海军护卫舰不属于交通成就,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文化事业繁荣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制度,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位于亚洲,种姓制度属于亚洲文明成就,B项符合题意;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而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属于非洲文明成就,不属于亚洲,A项不符合题意;
C:《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位于欧洲,《荷马史诗》属于欧洲文明成就,C项不符合题意;
D:儒略历是古罗马统治者尤利乌斯·凯撒推行的历法,起源于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位于欧洲,儒略历属于欧洲文明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文明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形成雇佣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领取工资,并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如手工工场)归商人所有,而劳动力(农民)则成为商品,被商人雇佣进行生产,C项符合题意;
A:封建等级制度是基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结构,与题干描述的雇佣关系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市民阶层通常指的是城市中的居民,他们往往从事商业、手工业等活动,题干描述的是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并未提及市民阶层的衰落,B项不符合题意;
D: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通常指的是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与题干描述的雇佣关系无直接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它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项符合题意;
B: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它主要是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是美国诞生的标志,并没有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通过1862年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B项不符合题意;
C:《人权宣言》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议会颁布的,且《人权宣言》主要是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思想,而宣告法兰西帝国成立的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一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
D:1804年法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等,但确立法国三权分立原则的并不是这部法典,法国三权分立原则主要体现在其政治体制构建等方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权利法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美国内战后,北方的资本、技术与理念开始大规模涌入南方,南方大面积的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开始为北方工业提供原材料,北方的产品也大量销往南方”和结合所学可知,内战后北方资本、技术等涌入南方,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向北方工业提供原料,北方产品销往南方,这一系列表现说明美国内战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项符合题意;
A:美国独立是独立战争的成果,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南北经济交流与经济形态的转变,并没有着重体现废除黑人奴隶制这一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重点围绕经济层面,展现内战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而非强调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政治成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强调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通过贸易、投资等实现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美国征收“对等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这种做法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流动,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对经济全球化的顺利推进形成阻碍,表明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主要讲述美国对众多贸易伙伴包括中国征收“对等关税”,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遇阻,A项不符合题意;
B:多极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政治力量中心崛起并相互制衡,如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力增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围绕美国贸易政策展开,未涉及人口与环境问题加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1) 转变: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 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3) 地政策:耕者有其田。
作用: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 政策:一国两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6) 认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原定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方针。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队伍在进攻长沙时遭遇了重大挫折。面对这一现实,毛泽东果断地改变了原定方针,决定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材料一“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终于获得成功”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进入农村后,开始探索和实践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为“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创造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台儿庄展开战斗”“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袭日军交通线”和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完整体系,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之一,为保卫祖国领土、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变了农村原有的阶级结构,削弱了封建势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和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对解放战争的支持更加积极。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壮大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他们还努力生产,缴纳公粮,运送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作战,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推动力量。
(4)根据材料四“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和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根据材料五“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保障下,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使得澳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六“30多年来,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均连续居全国首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汕头),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广东提供了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6)根据材料五“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保障下,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使得澳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澳门经济的腾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故答案为:
(1)转变: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3)地政策:耕者有其田。作用: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政策:一国两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6)认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点评】本题以六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井冈山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三大改造、一国两制,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答案】(1) 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时间:1961年。
影响: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因素:贸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
(5) 做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可知,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各大国纷纷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根据材料二“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和结合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是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引发了美国对日宣战,使得原本未全面卷入战争的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签订《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一事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不结盟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于1961年。当时,为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维护自身独立和发展,广大亚非拉国家发起并成立了不结盟运动。根据材料三“它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集团政治,缓冲了两极对抗”可知,不结盟运动通过不与美苏等大国集团结盟的方式,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可知,不结盟运动倡导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让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机会,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根据材料三“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可知,不结盟运动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个团结合作的平台,使它们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根据材料四“美国这种以关税为手段,肆意干涉双边正常经贸关系,强迫他国在贸易领域让步的行径,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表现,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可知,新闻聚焦于美国对加拿大征收高额关税,强调其以关税为手段干涉经贸关系,属于贸易领域的霸权行径。根据材料四“特朗普的言行严重无视丹麦和格陵兰岛的主权,试图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来实现其扩张意图,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表现”可知,美国总统特朗普妄图“收购”格陵兰岛,凸显美国无视他国主权、推行强权政治的行为。根据材料四“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可知,新闻涉及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发出威胁性言论,反映的是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问题。
(5)根据材料四“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故答案为:
(1)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时间:1961年。影响: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因素:贸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
(5)做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不结盟运动”、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1.【答案】(1) 打制石器。曲辕犁。
(2) 措施: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作用:激活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制度创新、改善民生福祉。
(3) 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盛唐经济的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时间轴“旧石器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是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根据时间轴“唐朝”和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耕犁将直辕改曲辕、增设犁评等部件,操作灵活、可调节耕深,提高了江南水田耕作效率,是中国农具史上的里程碑。所以,A是打制石器,B是曲辕犁。
(2)根据材料二“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可知,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二“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材料三“是调动人们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和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缓解战时经济危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企业创新和个体劳动积极性,释放经济潜力;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中国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中国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两者均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束缚
(前者打破“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刻板认知,后者突破“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误区),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两者都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收入增长,提升社会整体生活水平。
(3)根据材料,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则史事,两次工业革命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自拟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故答案为:
(1)A:打制石器。B:曲辕犁。
(2)措施: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作用:激活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制度创新、改善民生福祉。
(3)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点评】本题以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5·西塘模拟)新华社长沙2025年1月21日电,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人类社会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炎黄部落起源 D.思想文化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和结合所学可知,彭头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次在李家岗遗址发现的古稻田遗迹,说明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古稻田遗迹中的田块、沟渠等结构,显示出先民稻作生产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这为研究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有助于了解原始农耕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所以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符合题意;
A:人类社会起源主要研究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过程等,与古稻田遗迹关系不大,A项不符合题意;
C:炎黄部落起源主要涉及炎黄部落的形成、活动区域等内容,与题干考古发现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该考古发现主要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方面,未直接涉及思想文化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西塘模拟)2025年春节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哪吒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小说中,哪吒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里的“英明的君王”指的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哪吒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等贤臣武将的辅佐下,率领诸侯联军通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朝暴君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哪吒是周武王伐纣的重要功臣之一,他奉师命下山伐纣灭商,在战争中屡立奇功。所以“英明的君王”指周武王,C项符合题意;
A: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A项不符合题意;
B: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B项不符合题意;
D:周厉王是西周后期的君主,是周武王的后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西塘模拟)习近平主席在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春秋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C.“兼爱”“非攻” D.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和结合所学可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突出民众重要性,与“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民本理念契合,D项符合题意;
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强调政府不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未突出以民为本、关注人民幸福,A项不符合题意;
B:“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是法家思想,重点在法治和中央集权,并非围绕让人民幸福,B项不符合题意;
C:“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倡导无差别爱和反对战争,未直接体现把人民幸福放头等大事,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西塘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引起了其住所、饮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经济中心南移 B.民族交融加强
C.统一国家建立 D.中外交往密切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引起了其住所、饮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汉族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强,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民族交融加强,未涉及经济中心南移,A项不符合题意;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立,与统一国家建立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民族交融加强,与中外联系密切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西塘模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与该诗中的唐朝“国破”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出自杜甫的《春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杜甫目睹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写下此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导致国家残破、城池荒芜的惨状,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巨大破坏,B项符合题意;
A:大泽乡起义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唐朝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875—884年),时间晚于杜甫生活的时代,且主要影响范围在中原及南方,与诗句中长安沦陷的背景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184年)的农民起义,与唐朝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西塘模拟)“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断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
A.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C.确立册封班禅和达赖制度 D.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符合题意;
A:唐朝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A项不符合题意;
C: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C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西塘模拟)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在历史汇报课上展示了如下一组历史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专题为(  )
A.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 B.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
C.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反映的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古人的信息记录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反映的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云冈石窟第20窟造像反映的是它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艺术文化的瑰宝;《本草纲目》书影反映的是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医学智慧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在医学领域的杰出代表。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C项符合题意;
A: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通常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商业贸易、手工业规模等方面。题干几幅图片均未突出封建王朝经济发展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涉及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军事防御、民族政策等。而题干中的四张图片,分别关于文字、造纸术、宗教艺术、医药学,都未体现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B项不符合题意;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演变,如中央官制调整、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等。但这四张图片未涉及政治制度中皇权强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造纸术、云冈石窟、《本草纲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西塘模拟)1860年10月,十二生肖铜像以及大量艺术精品、宫廷典藏被抢劫至海外,成为中国历史上文物大规模流失的开端。与这次“文物大规模流失”至海外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860年,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和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B项符合题意;
A:英国于1840年—1842年对华发动鸦片战争,未打入北京,A项不符合题意;
C:日本于1894年—1895年对华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未打入北京,C项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1901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西塘模拟)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据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B.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C.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符合题意;
A: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西塘模拟)《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记载: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西后,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广西各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主力军是学生 D.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西后,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广西各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可知,五四运动在广西各地引发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这表明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B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结合,并非直接宣传三民主义,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A项不符合题意;
C:“主力军是学生”是五四运动初期特征,题干强调的是群众参与,而非主力身份,C项不符合题意;
D: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西塘模拟)“雄鸡一唱东方白,万里山河换锦装。马列坚心谋幸福,人民作主感荣光。……从此乾坤时运转,天安门上国旗扬。”诗中的“雄鸡一唱东方白”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A
【知识点】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雄鸡一唱东方白”“天安门上国旗扬”和结合所学可知,“雄鸡一唱东方白”寓意着黑暗过去,光明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历史,迎来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新时代,如同黑暗后的黎明。“天安门上国旗扬”也对应着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A项符合题意;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战争。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政权,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翻身得解放。它主要是在经济层面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西塘模拟)下图为1953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柱状图。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赎买政策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合作化的掀起 D.改革开放的推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53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柱状图”可知,1953—1957年我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倍增,相比之下,粮食产量增长较慢,这是由于在此期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商业,B项符合题意;
A:赎买政策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与工业品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合作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西塘模拟)2024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超高的机动性和隐身性能的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2025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4B型护卫舰首舰漂河舰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等。这些说明了我国(  )
A.外交事业成就显著 B.交通建设步伐加快
C.国防建设成就巨大 D.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海军054B型护卫舰首舰漂河舰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和结合所学可知,战斗机和军舰都是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且中国的国防技术不断提高,国防建设成就巨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外交事业成就显著,A项不符合题意;
B:战斗机和海军护卫舰不属于交通成就,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文化事业繁荣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西塘模拟)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源地。下列文明成就中属于亚洲的是(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荷马史诗》 D.儒略历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制度,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位于亚洲,种姓制度属于亚洲文明成就,B项符合题意;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而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属于非洲文明成就,不属于亚洲,A项不符合题意;
C:《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位于欧洲,《荷马史诗》属于欧洲文明成就,C项不符合题意;
D:儒略历是古罗马统治者尤利乌斯·凯撒推行的历法,起源于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位于欧洲,儒略历属于欧洲文明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文明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西塘模拟)在14世纪的西欧,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到商人所办的手工工场里做工,他们领取工资,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西欧(  )
A.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B.市民阶层逐渐衰落
C.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D.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形成雇佣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领取工资,并与商人形成雇佣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如手工工场)归商人所有,而劳动力(农民)则成为商品,被商人雇佣进行生产,C项符合题意;
A:封建等级制度是基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结构,与题干描述的雇佣关系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市民阶层通常指的是城市中的居民,他们往往从事商业、手工业等活动,题干描述的是农民到手工工场做工,并未提及市民阶层的衰落,B项不符合题意;
D: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通常指的是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与题干描述的雇佣关系无直接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西塘模拟)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以下表格中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逐渐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
B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
C 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宣告法兰西帝国成立
D 1804年立法院通过《拿破仑法典》 确立法国三权分立联邦制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它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项符合题意;
B: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它主要是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是美国诞生的标志,并没有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通过1862年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B项不符合题意;
C:《人权宣言》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议会颁布的,且《人权宣言》主要是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思想,而宣告法兰西帝国成立的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一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
D:1804年法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等,但确立法国三权分立原则的并不是这部法典,法国三权分立原则主要体现在其政治体制构建等方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权利法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西塘模拟)美国内战后,北方的资本、技术与理念开始大规模涌入南方,南方大面积的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开始为北方工业提供原材料,北方的产品也大量销往南方。据此可知,美国内战(  )
A.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美国内战后,北方的资本、技术与理念开始大规模涌入南方,南方大面积的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开始为北方工业提供原材料,北方的产品也大量销往南方”和结合所学可知,内战后北方资本、技术等涌入南方,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向北方工业提供原料,北方产品销往南方,这一系列表现说明美国内战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项符合题意;
A:美国独立是独立战争的成果,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南北经济交流与经济形态的转变,并没有着重体现废除黑人奴隶制这一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重点围绕经济层面,展现内战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而非强调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政治成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5·西塘模拟)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首先,对来自贸易伙伴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此外,对57个主要贸易伙伴规定了特定的“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对等关税”为34%。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遇阻 B.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人口与环境问题加重 D.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强调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通过贸易、投资等实现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美国征收“对等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这种做法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流动,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对经济全球化的顺利推进形成阻碍,表明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主要讲述美国对众多贸易伙伴包括中国征收“对等关税”,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遇阻,A项不符合题意;
B:多极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政治力量中心崛起并相互制衡,如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力增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围绕美国贸易政策展开,未涉及人口与环境问题加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2025·西塘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决策精准】
材料一 秋收起义受挫时,毛泽东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原定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方针。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终于获得成功。
——刘学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秋收起义受挫时革命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最终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抗日救亡图文史料
图一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战斗 图二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袭日军交通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简史》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要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建设政策正确】
材料四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五 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由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至2023年的3795亿澳门元,增长超7倍。
——202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材料六 预计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4)根据材料四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意义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分析,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的哪一政策推动?30多年来,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均连续居全国首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史启迪未来】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答案】(1) 转变: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 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3) 地政策:耕者有其田。
作用: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 政策:一国两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6) 认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依据实际情况,改变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原定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方针。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队伍在进攻长沙时遭遇了重大挫折。面对这一现实,毛泽东果断地改变了原定方针,决定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材料一“他率领起义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终于获得成功”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进入农村后,开始探索和实践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为“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创造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台儿庄展开战斗”“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袭日军交通线”和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完整体系,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之一,为保卫祖国领土、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变了农村原有的阶级结构,削弱了封建势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和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对解放战争的支持更加积极。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壮大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他们还努力生产,缴纳公粮,运送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作战,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推动力量。
(4)根据材料四“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和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根据材料五“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保障下,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使得澳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六“30多年来,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均连续居全国首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汕头),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广东提供了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6)根据材料五“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时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保障下,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同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使得澳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澳门经济的腾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故答案为:
(1)转变: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3)地政策:耕者有其田。作用: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政策:一国两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6)认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点评】本题以六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井冈山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三大改造、一国两制,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2025·西塘模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样,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二 纪念某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图片展
图一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 图二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图三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2)材料二这组历史图片与哪一次战争有关?图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国际政治理念在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集团政治,缓冲了两极对抗,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壮大与两个阵营的分化作为同一个历史过程一起改变了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格局。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材料三中的“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三,归纳“不结盟运动”成立的重要影响。
材料四 国际新闻
2025年3月7日,特朗普政府宣称将对加拿大木材和乳制品征收新关税,其中计划对乳制品征收高达250%的关税。美国这种以关税为手段,肆意干涉双边正常经贸关系,强迫他国在贸易领域让步的行径,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表现,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
——央视新闻网
2025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扬言要“收购”格陵兰岛,甚至表示“不排除使用武力”。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丹麦政府和格陵兰岛自治政府都明确表示反对,岛上大部分民众也反对并入美国。然而,特朗普的言行严重无视丹麦和格陵兰岛的主权,试图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来实现其扩张意图,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表现,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破坏了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5年3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据《以色列时报》当地时间18日报道,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后,以色列防长卡茨发表声明称,如果哈马斯不释放剩余的被扣押人员,加沙地带的“地狱之门”将打开,加沙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2025年3月18日中国新闻网
(4)根据材料四的三则新闻,归纳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应该怎么做。
【答案】(1) 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时间:1961年。
影响: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因素:贸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
(5) 做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可知,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各大国纷纷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根据材料二“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和结合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是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引发了美国对日宣战,使得原本未全面卷入战争的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签订《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一事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不结盟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于1961年。当时,为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维护自身独立和发展,广大亚非拉国家发起并成立了不结盟运动。根据材料三“它的存在和发展抑制了集团政治,缓冲了两极对抗”可知,不结盟运动通过不与美苏等大国集团结盟的方式,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可知,不结盟运动倡导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让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机会,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根据材料三“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可知,不结盟运动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个团结合作的平台,使它们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根据材料四“美国这种以关税为手段,肆意干涉双边正常经贸关系,强迫他国在贸易领域让步的行径,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表现,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可知,新闻聚焦于美国对加拿大征收高额关税,强调其以关税为手段干涉经贸关系,属于贸易领域的霸权行径。根据材料四“特朗普的言行严重无视丹麦和格陵兰岛的主权,试图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来实现其扩张意图,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表现”可知,美国总统特朗普妄图“收购”格陵兰岛,凸显美国无视他国主权、推行强权政治的行为。根据材料四“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可知,新闻涉及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发出威胁性言论,反映的是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问题。
(5)根据材料四“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故答案为:
(1)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3)时间:1961年。影响:打破了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削弱了集团政治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局势,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国际政治决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因素:贸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与暴力威胁。
(5)做法: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霸权扩张或强权压迫。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不结盟运动”、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1.(2025·西塘模拟)生产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围绕“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的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时空观念——了解工具创新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变革的时间轴
(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所示,分别填写A、B处的生产工具名称。
任务二【释读史料一探究两国制度创新的作用】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三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调动人们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30多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李楠《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材料三中中国的“这一体制”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和“这一体制”的共同作用。
任务三【史料证实——阐述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材料四 三次科技革命简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核心发明 改良蒸汽机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材料五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科技的创造力向社会的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5年3月16日央广网
(3)根据任务三的内容和材料四、材料五,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四中相关的两个史实对这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 打制石器。曲辕犁。
(2) 措施: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作用:激活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制度创新、改善民生福祉。
(3) 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盛唐经济的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时间轴“旧石器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是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根据时间轴“唐朝”和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耕犁将直辕改曲辕、增设犁评等部件,操作灵活、可调节耕深,提高了江南水田耕作效率,是中国农具史上的里程碑。所以,A是打制石器,B是曲辕犁。
(2)根据材料二“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可知,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二“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材料三“是调动人们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和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缓解战时经济危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企业创新和个体劳动积极性,释放经济潜力;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中国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中国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两者均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束缚
(前者打破“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刻板认知,后者突破“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误区),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两者都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收入增长,提升社会整体生活水平。
(3)根据材料,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则史事,两次工业革命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自拟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故答案为:
(1)A:打制石器。B:曲辕犁。
(2)措施:实施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和贸易。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作用:激活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制度创新、改善民生福祉。
(3)观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电力广泛应用,催生新兴工业,改变生产生活,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点评】本题以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