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30 10:51:12

文档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5·德阳)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  )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2.(2025·德阳)公元前127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里讲述的是(  )
A.察举制 B.刺史制 C.推恩令 D.三司制
3.(2025·德阳)宋朝科举较唐、五代时期有较大改变,在考试内容上取消了单纯记诵类的内容,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时务对策分析的考查,强调的是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反映了宋朝(  )
A.休养生息政策的确立 B.削弱相权的治国策略
C.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 D.注重素养的人才观念
4.(2025·德阳)不同类型的史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载体,像商周的遗迹、秦汉的史书、唐宋的诗词、明清的档案等。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商周的遗迹 B.秦汉的史书 C.唐宋的诗词 D.明清的档案
5.(2025·德阳)根据图3中的信息判断,图中承载的史实发生在(  )
A.春秋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6.(2025·德阳)这场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2025·德阳)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8.(2025·德阳)1960年,“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几万人一下子集中到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开发大油田,吃穿住都成难题。北风“嗖嗖”,大雪飘飘,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冬天,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正廉洁的精神 B.艰苦创业的精神
C.严谨治学的精神 D.改革创新的精神
9.(2025·德阳)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执政官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官职对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是开放的,他们都可通过抽签法当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据此可知,当时雅典实行(  )
A.元首政治 B.权力制衡 C.等级选举 D.民主政治
10.(2025·德阳)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生活贫困。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  )
A.垄断组织的普遍建立 B.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D.政府治理效能的下降
11.(2025·德阳)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这些运河的开通(  )
A.形成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B.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12.(2025·德阳)1913年到1928年, 从俄国到苏联的国民收入仅增长19%。而从1928年到1940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斯大林模式 D.美苏关系缓和
13.(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
14.(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宣言”明确宣布“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具体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这样,联合国宪章已具雏型。1945年2月雅尔塔首脑会议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1945年4月——6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举行。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许平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修订版)》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创建过程所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联合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宗旨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
15.(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对《步辇图》进行解读。
(要求:角度明确,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符合题意;
A: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C:轻徭薄赋与郡县制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崇文抑武,与郡县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C项符合题意;
A: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司制是后世的行政制度,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中的三司是指度支、户部、盐铁,而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考试内容上取消了单纯记诵类的内容,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时务对策分析的考查,强调的是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查义理阐释、时务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反映宋朝注重素养的人才观念,D项符合题意;
A: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口锐减的景象,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削弱相权”涉及中央集权,与考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商周遗迹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社会直接留下的实物证据,能最直接、最真实反映商周时期的情况,史料价值最高,A项符合题意;
B:秦汉的史书是后人对历史的记载、编撰,属于第二手史料,会受到作者主观因素、时代局限等影响,史料价值低于第一手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宋的诗词是文学创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但有艺术加工成分,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的档案虽为第一手,但不如当时社会直接留下的实物证据——商周遗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价值,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图片“京师(北京)”“女真”“瓦剌”可知,明朝时,北京是都城,且瓦剌、女真等是明朝时期北方重要势力,D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当时主要国家有齐、晋、楚等国,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的都城是咸阳,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的都城是长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疆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场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组建北洋水师等新式军队,并设立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侧重政治制度变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项不符合题意;
C: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共和,批判封建道德礼教,C项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A项符合题意;
B: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B项不符合题意;
C: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
D: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60年”“开发大油田”“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可知,1960年大庆油田工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发油田的场景,反映出当时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B项符合题意;
A:清正廉洁强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A项不符合题意;
C:严谨治学与学术研究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改革创新侧重技术或制度变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建设主义建设时期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执政官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官职对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是开放的,他们都可通过抽签法当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当政期间,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全体成年男性可以参与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题干中公民广泛参与官职竞选、公民大会说明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项符合题意;
A:元首政治是古罗马的政治形式,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权力制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等级选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生活贫困”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基础设施滞后,引发居住、环境、治安等问题,C项符合题意;
A: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19世纪英国主要是轻工业(如纺织业)先发展,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后来的情况,B项不符合题意;
D:政府治理效能的下降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这些现象带来的问题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政府提高治理能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而苏伊士运河缩短了欧洲至亚洲的航程,基尔运河便利了北欧与西欧的航运,巴拿马运河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显著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和时间,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繁荣,B项符合题意;
A:1914年属于一战期间,国际环境并不和平,A项不符合题意;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运河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与运河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贸易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而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和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化高速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题干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C项符合题意;
A: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主要恢复战后经济,允许部分资本主义,但1928年后被斯大林模式取代,A项不符合题意;
B: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B项不符合题意;
D:1941年二战期间美苏成为盟友,关系缓和,但苏联经济增长主因是内部政策,而非外部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1)示例:
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分)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答2点)
示例:
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可知,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二“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列邦公认”可知,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故答案为:(1)【示例】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4.【答案】(1)特点:大国推动;多国参与;会议协商;历时较长;战争促进;目标明确;文件促进。(答3点)
积极作用: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答1点,意思相近即可)
(2)首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实现: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答2点)
(3)意义: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大国推动;根据材料“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多国参与;根据材料“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和“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等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会议协商;根据材料“1942年1月”和“1945年4月——6月”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历时较长;根据材料“打败共同的敌人”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战争促进;根据材料“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目标明确;根据材料“《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文件促进。根据材料“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根据材料“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
(2)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根据材料“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
(3)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大国推动;多国参与;会议协商;历时较长;战争促进;目标明确;文件促进。
积极作用: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
(2)首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现: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
(3)意义: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联合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5.【答案】示例1:
角度:历史价值。
解读:《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答2点)
示例2:
角度:艺术价值。
解读:《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答2点)
示例3:
角度:创作背景。
解读:《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答2点)
示例4:
角度:画面内容。
解读:《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答2点)
(提示:也可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和结合所学可知,【示例1】选择历史价值角度,解读从唐朝和吐蕃民族关系,分析其影响和对今天的借鉴即可,如:《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示例2】选择艺术价值角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和绘画角度分析,如:《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示例3】选择创作背景角度,解读从贞观之治和民族政策角度分析,如:《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示例4】选择画面内容角度,解读从唐太宗、使者形象以及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如:《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
注意史论结合,也可以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故答案为:
【示例1】角度:历史价值。解读:《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示例2】角度:艺术价值。解读:《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示例3】角度:创作背景。解读:《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示例4】角度:画面内容。解读:《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
(提示:也可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干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四川省德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5·德阳)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这一举措(  )
A.结束了战乱局面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轻徭薄赋 D.凸显了崇文抑武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秦始皇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设有郡、县、乡、里四级”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符合题意;
A: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C:轻徭薄赋与郡县制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崇文抑武,与郡县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德阳)公元前127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里讲述的是(  )
A.察举制 B.刺史制 C.推恩令 D.三司制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汉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C项符合题意;
A: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司制是后世的行政制度,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中的三司是指度支、户部、盐铁,而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德阳)宋朝科举较唐、五代时期有较大改变,在考试内容上取消了单纯记诵类的内容,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时务对策分析的考查,强调的是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反映了宋朝(  )
A.休养生息政策的确立 B.削弱相权的治国策略
C.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 D.注重素养的人才观念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考试内容上取消了单纯记诵类的内容,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时务对策分析的考查,强调的是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查义理阐释、时务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反映宋朝注重素养的人才观念,D项符合题意;
A: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口锐减的景象,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削弱相权”涉及中央集权,与考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德阳)不同类型的史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载体,像商周的遗迹、秦汉的史书、唐宋的诗词、明清的档案等。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商周的遗迹 B.秦汉的史书 C.唐宋的诗词 D.明清的档案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商周遗迹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社会直接留下的实物证据,能最直接、最真实反映商周时期的情况,史料价值最高,A项符合题意;
B:秦汉的史书是后人对历史的记载、编撰,属于第二手史料,会受到作者主观因素、时代局限等影响,史料价值低于第一手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宋的诗词是文学创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但有艺术加工成分,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的档案虽为第一手,但不如当时社会直接留下的实物证据——商周遗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价值,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德阳)根据图3中的信息判断,图中承载的史实发生在(  )
A.春秋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图片“京师(北京)”“女真”“瓦剌”可知,明朝时,北京是都城,且瓦剌、女真等是明朝时期北方重要势力,D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当时主要国家有齐、晋、楚等国,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的都城是咸阳,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的都城是长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疆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德阳)这场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这场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中国由此迈开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组建北洋水师等新式军队,并设立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侧重政治制度变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项不符合题意;
C: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共和,批判封建道德礼教,C项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德阳)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A项符合题意;
B: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B项不符合题意;
C: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
D: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德阳)1960年,“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几万人一下子集中到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开发大油田,吃穿住都成难题。北风“嗖嗖”,大雪飘飘,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冬天,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正廉洁的精神 B.艰苦创业的精神
C.严谨治学的精神 D.改革创新的精神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60年”“开发大油田”“没有房住就挤进地窝子,口粮严重不足就拣冻白菜和菜叶子充饥”可知,1960年大庆油田工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发油田的场景,反映出当时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B项符合题意;
A:清正廉洁强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A项不符合题意;
C:严谨治学与学术研究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改革创新侧重技术或制度变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建设主义建设时期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德阳)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执政官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官职对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是开放的,他们都可通过抽签法当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据此可知,当时雅典实行(  )
A.元首政治 B.权力制衡 C.等级选举 D.民主政治
【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执政官以及其他几乎所有官职对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是开放的,他们都可通过抽签法当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当政期间,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全体成年男性可以参与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题干中公民广泛参与官职竞选、公民大会说明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项符合题意;
A:元首政治是古罗马的政治形式,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权力制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等级选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德阳)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生活贫困。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  )
A.垄断组织的普遍建立 B.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D.政府治理效能的下降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环境恶劣,犯罪增多,疾病流行,生活贫困”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基础设施滞后,引发居住、环境、治安等问题,C项符合题意;
A: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19世纪英国主要是轻工业(如纺织业)先发展,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后来的情况,B项不符合题意;
D:政府治理效能的下降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这些现象带来的问题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政府提高治理能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德阳)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这些运河的开通(  )
A.形成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B.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而苏伊士运河缩短了欧洲至亚洲的航程,基尔运河便利了北欧与西欧的航运,巴拿马运河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显著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和时间,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繁荣,B项符合题意;
A:1914年属于一战期间,国际环境并不和平,A项不符合题意;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运河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与运河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贸易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德阳)1913年到1928年, 从俄国到苏联的国民收入仅增长19%。而从1928年到1940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斯大林模式 D.美苏关系缓和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而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和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化高速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题干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C项符合题意;
A: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主要恢复战后经济,允许部分资本主义,但1928年后被斯大林模式取代,A项不符合题意;
B: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B项不符合题意;
D:1941年二战期间美苏成为盟友,关系缓和,但苏联经济增长主因是内部政策,而非外部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
【答案】(1)示例:
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分)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答2点)
示例:
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可知,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二“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列邦公认”可知,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故答案为:(1)【示例】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4.(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宣言”明确宣布“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具体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这样,联合国宪章已具雏型。1945年2月雅尔塔首脑会议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1945年4月——6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举行。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许平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修订版)》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创建过程所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联合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宗旨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大国推动;多国参与;会议协商;历时较长;战争促进;目标明确;文件促进。(答3点)
积极作用: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答1点,意思相近即可)
(2)首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实现: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答2点)
(3)意义: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大国推动;根据材料“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多国参与;根据材料“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和“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等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会议协商;根据材料“1942年1月”和“1945年4月——6月”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历时较长;根据材料“打败共同的敌人”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战争促进;根据材料“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目标明确;根据材料“《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可知,联合国创建的特点是文件促进。根据材料“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根据材料“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
(2)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根据材料“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
(3)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大国推动;多国参与;会议协商;历时较长;战争促进;目标明确;文件促进。
积极作用:肯定了战后和平的理念;积极支持联合国章程的制定。
(2)首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现: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
(3)意义: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联合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5.(2025·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对《步辇图》进行解读。
(要求:角度明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角度:历史价值。
解读:《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答2点)
示例2:
角度:艺术价值。
解读:《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答2点)
示例3:
角度:创作背景。
解读:《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答2点)
示例4:
角度:画面内容。
解读:《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答2点)
(提示:也可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和结合所学可知,【示例1】选择历史价值角度,解读从唐朝和吐蕃民族关系,分析其影响和对今天的借鉴即可,如:《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示例2】选择艺术价值角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和绘画角度分析,如:《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示例3】选择创作背景角度,解读从贞观之治和民族政策角度分析,如:《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示例4】选择画面内容角度,解读从唐太宗、使者形象以及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如:《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
注意史论结合,也可以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故答案为:
【示例1】角度:历史价值。解读:《步辇图》生动地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该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今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示例2】角度:艺术价值。解读:《步辇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画画面张弛有度,典雅和谐;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圆劲;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示例3】角度:创作背景。解读:《步辇图》创作于唐代,当时已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派使者到唐朝求婚;该画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示例4】角度:画面内容。解读:《步辇图》整个画面以唐太宗为中心,左为求婚使者等三人,右为宫女簇拥唐太宗。该画画面人物的排列布局合理,通过人物的大小、位置和动作的安排,突出了唐太宗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求婚使者拱手而立,神情谦恭,形象刻画出对唐太宗的敬重;周围的侍从们姿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反映出唐朝宫廷的庄重与威严;整个画面以视觉语言传递了盛唐气象与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
(提示:也可从民族交往与交融、服饰文化、构图布局、唐太宗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解读。)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干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