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说出双龙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知道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运用学到的方法把重点介绍的景物写清楚。 重难点: 1. 知道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2. 运用学到的方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隙图片、关键词句PPT)。 预学单、助学单、续学单、评价标准表。 背景音乐(用于情境朗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从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孔隙,瞧,这就是孔隙。”出示孔隙图片,引入新课。 学习孔隙部分 任务一:研读重点语段,感知景物特点。 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注意边读边用“ ” 画出关键句,“ ” 画出关键词,并完成学习单任务一 ,开始吧。 (生自学) 活动二: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同桌交流,边交流边根据评价标准互评。 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全班分享(预设:窄小、压抑) 任务二:研读重点语段,领悟写景方法。 活动一: 师:不错,孔隙最大的特点是狭小,那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呢?请大家聚焦学习任务二。根据预学,利用费曼学习法,分组分配学习活动: 第一大组的同学找出乘船工具和姿势描写的关键词句;(如“小船”“仰卧”)。 第二大组找出行船方式的关键词句;(如“拉”“另一头拉”) 第三、四大组找出“我”亲身感受的词句。(如“山石挤压”“不敢抬头”)。 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先自学。开始吧。(生自学) 活动二: 师:现在小组合作,边讨论交流边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组内互评,4分钟时间。开始吧。 组内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全班分享 预设(1):我关注到了这两句——“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了,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发现句式:这是一个设问句。作者自问自答,起强调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发现船小:连续有五个“小”字,这种反复的说法加深语气,说明小船的窄小程度。而他之所以这样反复强调,正是为了用小船的窄小,来突出孔隙的“窄小”。 ③朗读传神:让我们小组读出小船的窄小,读出孔隙的“窄小”来吧。 预设(2):我关注到了小船的进出方式。 小船又是怎样进出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这样小的船进出,都没法靠划船拨水,只能靠工人在两头拉绳子,更说明了孔隙的窄小。同样,让我们小组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窄与小吧。 预设(3):我关注到了作者坐船时的感受。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①比较用词:这里有个有趣的词“贴着”。它和“挨着、靠着”意思相近,叶圣陶爷爷也用“贴着”这个动作写出了人与船之间的“零距离”,“贴着”船底越紧,越加让人感觉到孔隙的“窄小”,穿越孔隙的惊险。而且不是一处贴,而是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预设(4):当船经过孔隙时,作者又有了新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在这里我关注到了“挤压”这个词,因为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移动,而人的姿势又是仰卧在小船里,再加上光线昏暗,就产生了山石挤压过来的错觉。 让我们小组通过朗读,读出作者的紧张与担忧,读出孔隙的窄、小与险来吧! 活动四: 情境体验: 师: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会读书,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现在邀请大家一起亲身体验。有请我们今天的朗读小明星。(学生背靠椅子模拟仰卧过孔隙的姿势,闭眼听朗读(配乐),感受作者的紧张。) 师小结:看来山石挤压而来,我连头都不敢抬一下,我那个文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进一步写清楚了孔隙的狭小。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读读第五自然段,读中再次深入体会。 研读6-7自然段,了解内洞特点。 任务三:小试牛刀—自学 活动一: 师: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到达内洞又有何奇景呢?请同学们默读6—7自然段,借助学习单任务三支架,自学、归纳出内洞的特点。开始吧。(生自学) 活动二: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同桌交流,边交流边根据评价标准互评。 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全班分享(预设:黑、大、奇) 四、写作关联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本文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哪个景物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呢?为什么? (生答:孔隙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因为印象最深) 师小结:为了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清楚,叶圣陶爷爷加上亲身体验,让这处景物的特点格外鲜明了。 (出示单元导语与交流平台) 通过第五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写游记的时候如果我们也想把自己游览的地方写下来,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是明顺序。 二是写特点; 三是突重点; 四是加感受。 五、写法迁移 活动一: 支架引导,口头分享 步骤一:自由表达 - 提问:“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用支架中的句子说一说。” 活动二: 出示第二幅图,生利用支架练写。 活动三:全班分享。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学会抓住体验和感受来将重点内容写得更清楚、更吸引人了。课后请同学们仿写一段游记,用上“体验+感受”的方法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狭小 内洞:黑、大、奇 明顺序 写特点 突重点 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