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无答案)+课件(共24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无答案)+课件(共24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1:21:06

文档简介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准备
1、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节课知识,梳理出苏联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
2、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总结;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由视频《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引导学生感悟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失败原因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及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学生继续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中国改革与苏联“三夫”改革的异同,继续掌握比较法。
(2)通过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史料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继续掌握历史史料分析法,能对史料进行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
教师总结: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过快,轻工业、特别是农业无从发展;农业全盘集体化;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特别是二战后,弊端日益暴露。
教师引导:通过回顾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教材讲解?
(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一:赫鲁晓夫为什么进行改革?(让学生回答)?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参考答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矛盾突出。?
问题二:赫鲁晓夫怎样进行改革?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出,力求简洁)?参考答案:农业方面,
问题三: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重点在农业、小修小补)
【课堂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经济出现混乱,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台改革。
问题一:结合内容分析是如何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改的?(学生回答,教师修改补充)
问题二:结合材料说一说,勃列日涅夫改革扭转了赫鲁晓夫改革留下的混乱局面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积极:进一步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体制修补;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保守、改革停止。至80年代,经济全面衰退。
(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问题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怎样进行根本性突破的?
问题二: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失败?
(1) “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各抒己见】苏联解体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课堂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然后同组同学讨论完善,形成本组最佳答案。学生完成后找一个小组展示,教师点评总结。
【总结提升】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小结】展示本课知识体系,从整体把握本课,同时指出重点问题。
【巩固练习】目标及要求(5分钟):认真审题,安静作答,力争全对!
【课堂升华】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庞大的苏联,69年后走向坟墓,令人扼腕痛惜。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如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或许……历史没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对正在致力于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这就是下一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评测练习
1.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竞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
4.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5.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6.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7.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探 究 案
材料一 苏联著名的作家肖洛霍夫看到了一曲现象,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在暴力征粮。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第45号全宗
(1)材料一揭露了什么现象?为此,赫鲁晓夫对此做了哪些尝试? 效果如何?

材料二 有人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2)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材料四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4)材料四中党身上的“肿瘤”指什么?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挥向党的脖子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