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表1可推知,当时( )
表1商朝建立前商族历史的信息摘编
出处 记载
《周易·大壮》 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丧羊于易”
《管子·轻重甲》 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基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锤”
A.贸易推动了族际交往B·官府垄断商业经营C.内外服制度受到破坏D.商族农业生产落后
2.曹魏后期,统治者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一定量的土地,并“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上述举措( )
A.保障了均田制的实施
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改变了赋役征发标准
D.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3.唐政府规定:喜爱或擅长书法者“即入(弘文)馆内学书”,学成的善书者则分充各馆任抄经书手,他们没有官衔品第,相当于“胥吏”,所抄经书,多发各州道以供师法。唐政府的规定( )
A.拓展了科举取士的渠道B.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D.促进了印刷技术进步
4.据表2可知,孝宗定年号的做法(表2)
南宋孝宗的年号统计
年号 来源与富意
隆兴 太祖第一个年号“建隆”与高宗“绍兴”年号的拼合;富意“惟建隆创业之宏规,泊绍兴中天之圣烈”
乾道 太祖第二个年号“乾德”演变而来:富意“法皇祖纪元之义”“开创新局”
淳照 太宗“淳化”“雍熙”年号的拼合;富意“和乐升平”
A.凸显了偏安东南一隅的心理
B.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
C.固化了因循守旧的官僚政治
D.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力
5.乾隆时期,清朝‘借地养民”招内地汉民垦种西北番地,为处理番汉矛盾朝廷在番地设立“厅”级机构专门来管理汉人事务,处理番汉纠纷。后汉民日益增多,行的权力也随之扩大.最终使得少数民族贵族失去了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清政府的措施( )
A.意在转变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B.增强了西北地区的基层自治
C.拉开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D.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6.晚清的两江总督不仅兼辖数省军务、政务、盐务等要务,而且兼任办理洋务交涉的南洋通商大臣之职,被时人誉为“东南第一要缺”。然而这一“要缺”自同治朝开始就始终由湘人担任,形成了晚清“湘人江督格局”的现象。这表明晚清时期( )
A.洋务运动备受推崇B.满汉民族矛盾激化C.中央集权面临挑战B地方行政区划混乱
7.1916年2月,陈独秀撰文指出,希望从根本上消除贤人政治观念,使多数国民“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陈独秀意在( )
A.塑造民众的国民意识
B.批判德治观念
C.倡导建立民主共和制
D.改革选官制度
8.在中央苏区的小学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白军、国民党”的群像,如课文中描述到“资本家是吸血鬼.因为他自己不做工,专靠剥削工人的血汗来过活……农人被地主敲棕,所以没有钱用,没饭吃”。这体现出( )
A.教科书编写受到左倾错误影响B.中央苏区重视意识形态建设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势在必行D.工农联盟是土地革命的基础
9.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陕西省新建的400多个工业项目中,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有人称之为“羊拉屎”“瓜葛或”布局。材料描述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丛生
B.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致力于改变城乡二元体系D.工业布局服务于国家战略
10.赫梯帝国的法律规定,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杀害商人,都要处以比杀害自由《更高的赔偿金、如故意杀害商人的赔偿金是故意杀害普通自由人的近70倍之多。这体现出( )
A.商人的政洽地位尊票
B.四业法治文明源远流长
C.仇洽者重视商业活心
D.脉印帝国社会等级森严
11.14世妃后期、英国和瑞上兴起了步兵革命,少兵的战斗力迅速增强,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组成的兵逐渐取代贵族组成的重装骑兵成为欧洲各国军事变革的历史趋势。这一军事变革( )
A.加速了付建制度的衰落B.确立了英国的丽主地位C.莫定了地方割据的基刚D.激化了西欧的价级矛盾
12.天主教会认为,婚姻贝要经过神父主持下的宣誓仪式即为合法。路德派则认为婚姻是世俗事务,违背父母意愿的未成年人结婚是非法的,应该被禁止。二者论争的焦点在于( )
A.父母在家庭的地位B.世俗生活的主导权C.成文法的适用范田D.婚姻白由能否实现
13.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继位)统治时期、英国出现了反殖民思潮。这些反殖民者中既有学者也有当权的官员,他们甚至主张应该把殖民地当做多余的负担加以甩掉。英国反殖民思
潮兴起的根源是(A.发展模式的革新B.思想解放的推动C.亚非民众的反抗D.英国国力的衰败
14.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指出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性实验并不是在社会发展正常轨迹上的突破和跳跃,而是在一战十分困难的情况进行的,如果将这一特殊案例作为社会主义策略的模板在世界无产险级运动中无条件推广、那将无益于十月革命自身的伟大历史意义。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俄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普适性
B.十月革命的胜利违背了历史规律
C.社会主义革命应立足于国情
D.一战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衰亡
15.针对美国对于苏联“排犹主义”的宣传,1965年苏联在美国发行英文版《苏维埃生活》反复强调“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在封面上刊登了苏联犹太人家庭过宗教节日的照片。这表明当时( )
A.极端民族主义在全球依然盛行B.文化宣传成为冷战重要方式
C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政策D.苏联在两国竞争中处于守势
16.21世纪10年代,苹果公司以“美国研发一全球供应一中国组装一全球销售”为模式取得了成功。2021年,苹果公司在拜登政府“友岸外包”和“回岸制造”的战略下,承担着巨大的经济成本,不得不将供应链向印度等国转移以及向美国回流。这折射出(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速发展
B.美国外文重点转向南亚
C.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D.地缘政治驱动产业转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孝亲观念源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亲情、尊祖祭祖的情怀和氏族养老尊老的古老传统。包括子女要奉养父母,听从父母,不违背父母意愿的“生孝”和子女对父母、祖宗崇拜、敬仰的“死孝”。孔子指出“孝为仁之本”,《孝经》记载“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代统治者十分业视对孝道的推行_“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赡养父母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的和谐离不开亲情、爱心与孝顺。
——摘编自乔晓妍《中西方家庭稳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已婚子女一般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欧洲孝文化的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并没有对父母的服从,强调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独立与平等。中古欧洲有三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组成:自治城市社会、基督教社会和蛮族社会。在自治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被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在基督教社会,人们信仰上帝和追求来世,放弃世俗生活,教会教导人们“忘掉父母,你自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在蛮族社会中,人们热爱独立和自由,崇尚冒险事业和以武力征服其他民族,作为武士的年轻人常常是家庭的中心,妇女和老人都要为武士服务,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难以得到尊重和赡养。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的主要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形成的背景。(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家庭孝文化给我们的启示。(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先后创办通久源轧花厂、通久源纱厂的著名实业家严信厚,原本从事钱庄业,开设有“源丰润”票号:叶澄衷在宁波等地开设钱庄的同时,又经营商业、地产和工业企业。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宁波等地的部分钱庄率先采用“过帐”制度,即在日常商业交易活动中的款项支付,不用现钱或票据进行结算,而是凭薄折划转。这已具有近代金融业票据交换制度的特点。
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浙江各界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要求收回沪杭甬铁路的筑路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经浙路公司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成立“浙江兴业银行”,分为1万股,其中公司承购3841股,其余股份面向社会招募。这是浙江第一家近代商业银行。除了上述浙江本地发起成立的银行外,一些省外银行也先后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寓居上海的浙籍绅商募集股银100万两,在杭州、嘉兴、湖州等地设立“华洋人寿保险公司”。经营人寿保险业务。此后衢州、台州等地也成立了“水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浙江城市金融业发展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晚清浙江城市金融业发展的因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1976年,《人民日报》有关明星的报道非常稀少,据统计只有60篇,且以国外明星为主。明星总体上处于被媒体警惕、讽刺、批判的负面报道中,如第一篇关于明星的负面报道将“明星”与“时装”“美容”等归类为“黄色新闻”和“没落的美国资本主义文化”,认为这些内容成为资产阶级报刊的“一支强烈的麻醉剂”。1979年,明星报道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其标志是以明星为标题的《明星赞》,提到“明星一词犯禁久矣,资产阶级可以有自己的明星无产阶级为何不可以也有自己的明星呢 ”在80年代,关于明星的报道明显增多,明星做为一慢新型社会的先锋力量开始被舆论接纳。90年代以后,明星报道一方面肯定其对市场经济的拉动,另方面则批判明星追逐经济利益等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开始褪去隐身形象,着手进行调控。
——摘编自景宜《〈人民日报》明星报道话语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B D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B A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25分)
(1)异:
与父母关系不同:前者要奉养、听从父母,后者尊敬父母,但不用服从;
赡养老人的态度不同:前者尊敬老人,重视奉养父母,后者老年人难以得到尊重和赡养;
家庭形态不同:前者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后者已婚子女一般独立居住。(1点4分,2点8分,任答2点即可,共8分)
(2)背景:
古代中国:血缘关系下产生的古老传统;统治者的倡导;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中世纪欧洲: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组织形态;日耳曼蛮族的影响;基督教会的影响;自治城市的发展和个体的自主意识。(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东西方孝亲文化都立足于各自的社会发展;二者各有利弊,应相互借鉴学习;应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重视老年人的赡养,注重家庭的和谐,以发挥家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等。
(1点2分,2点3分,3点5分,共5分)18.(15分)
(1)表现:钱庄业发展,金融经营者渗透其他行业;出现新的支付方式;银行、保险等新式金融机构出现;采用西方的股份制经营方式等。(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因紧: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近代西方经济侵略,股份制等西方商业经营方式的传入等。(1点3分,3点9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19.(12分)参考示例
论题:明星形象变迁植根于时代。(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媒体上的明星形象多以负面出现。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和娱乐生活的追求也有所增多,媒体上明星的形象也改变了过去的负面形象,并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代表之一,被舆论和社会所接纳。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娱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创作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明星在价值引导等层面出现了与社会主流相悖的问题,政府对此也加以治理,力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媒体中的明星形象变迁植根于时代,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可见,明星形象的变迁折射了新中国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10分)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阐释合理亦可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