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星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15: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浙江省北斗星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段义孚在《逃避主义》中提出了“中间景观”概念,用以描述介于人造大都市与大自然两端间的人类栖息地。依我之见,所谓“中间景观”,亦可理解为悬浮于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间的中介化所在,是一种新的城乡交流之所。中间景观展现的是传播作为一种中介过程,可起到连接城乡、重新界定城乡关系与连接方式的作用。作为新的传播方式,短视频为“中间景观”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短视频中,经过媒介技术加工后的乡村田园,是一处寄寓都市田园梦的“中间景观”,或者说“中介化景观”。
模仿和想象构成了短视频中间景观的创意基础,它们使真实的乡村与展演的乡村实现一种文化接合。模仿和想象的前提仍是在地域化和个性化。不同于早期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新一批返乡创作者更注重展现“比较真实的自己”和“比较真实的农村状态”。换言之,原生态的乡村展演以寻找文化的“原真性”为宗旨,但由于现代社会的“仿真”早已取代了原真性,致使美学意义上的原真性只能存在于乌托邦中。媒介技术以“仿真”的方式制造着“原真性”的视听体验:在短视频中,“山竹师兄”还原了大山里天然食材被撕咬和咀嚼时的清脆声响;“小江农社”复现了农家自养的家禽家畜、自建的土坯房和牛棚;“农村利儿”展演了黑黢黢的乡下厨房、手工制作的烟熏肉和腊肠。媒介化的乡村乌托邦之所以充满魅力,源于一种空间上的杂糅,即离城返乡的具身实践空间、短视频的视觉展演空间以及基于短视频的城乡互动空间之间的融合。短视频中的乡村生活世界不仅满足了都市群体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想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乡下老家的怀旧与乡愁情绪,城乡之间由此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连接。
(摘编自张杰《上载乡村生活:作为中间景观的短视频实践》)
材料二:
如果说媒体怀旧是通过“中介化过去”来修复社会记忆,那么短视频乡愁表达则通过“中介化当下”来完成“乡”的意义展演。与传统乡愁影视极力打造的美好旧时光不同,短视频所构建的是一种向往的乌托邦。短视频以数字化手段,在沿用与缅怀旧媒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与效仿的方式来复刻经典的事物或难以忘怀的瞬间,制造出人工化、标准化、理想化的怀旧体验,这可被称为“拟态型乡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使抽象的情感表达在技术中介下最大限度地具象化。以短视频为例,乡愁之所以可见,主要得益于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中两种呈现形式的叠加。
段义孚说:“恋地情结是一种关联着特定地方的情感。”这意味着人们只有将个人和文化意义赋予固定的物质场所,才能构建出特定的叙事认同。21世纪以来,随着乡村开始作为一种逃避城市的审美化形象出现,建构某种符号化的景观就成了乡土叙事中定位地方的潜在常识。在短视频中,返乡者通常将拍摄点位选在远离都市的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农村,通过对农田与犁耙、老屋与炊烟、园地与作物等具有前现代气息的符号进行选择和浓缩,构建出“乡”的象征性物质场所。无论是“红姐”等拍摄的烟火气满满的乡村美食实录,还是“小杰”等编造的独具匠心的乡土生活故事,以农村为背景的自然作物、建筑风格、劳作场景、人情往来均被打上了乡土的烙印。与传统怀旧影视中的乡土风情不同,返乡UP主们致力于以现代生活理念来改造和包装农村生活。他们将花园设计、手工创作、家居装饰等个性元素融入旧屋改造中,使野外写生、手磨咖啡、露天烧烤等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乡居日常的一部分,用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健康低脂等都市标签来装点乡土作物与乡间美食。“故乡”不再等同于物质或文化上的“怀旧”和“过去”,而是某种具有情绪补偿价值的“当下”。这种个性化的乡土景观构建,在保留并重塑乡土气息的同时,既迎合现代都市对乡村的审美想象,又契合当下人们对于高品质乡村慢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乡愁文学强调“意象”的构建,以符号化的物和人来表情达意,短视频的乡愁语法亦遵循这一情感结构,除了乡土景观的个性化呈现,更为核心的元素便是乡土人物。从早期的李子柒、滇西小哥,到后续的许多乡村博主,以富有代表性的乡土人物来唤起都市观看者的过往生命记忆,一直是乡村短视频创作的要义。比如“红姐”视频中听力衰退的“奶奶”,“小杰”视频中古灵精怪的“表妹”,还有“阿荣”等UP主视频里活泼可爱的乡里娃,这些淳朴鲜活的视觉形象构成了返乡叙事中典型的地方“人景”。他们大都穿着朴素,方言出镜,面对镜头说话时有着微微的不自然。在UP主“大神小安”的创作中,他“从不加美颜、滤镜,声音大部分是原声”。虽然许多乡村UP主强调自己的创作过程“没有剧本”,但镜头记录本身就已进入既定的摄制流程,而技术语言往往遵循现代文化工业的底层生产逻辑,因而这些看似随意表现的“乡土人物”实则在出场时间、空间和状态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调试。一些视频为追求故事性和戏剧性,甚至台词与动作都需事先商议,就是为了使人物更贴近现代审美认知的“乡土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以满足人们对于乡土记忆的回味与故事化消费的需要。这样一来,乡土人物的出场便成为满足镜头语言需要的一种特定符号化叙事。
(摘编自罗敏《短视频实践中“乡”的意义展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短视频实践中,地域化和个性化是模仿和想象的前提,真实的乡村和展演的乡村实现一种文化接合则是模仿和想象的结果。
B.离城返乡的具身实践空间、短视频的视觉展演空间和基于短视频的城乡互动空间的杂糅,使得媒介化的乡村乌托邦充满魅力。
C.“拟态型乡愁”最大特点是使抽象的情感表达在技术中介下最大限度地具象化,这与旧媒介所表达出来的抽象乡愁完全不同。
D.作为“中间景观”的短视频生产并非简单复现过去的乡村生活世界,而是将人们对乡村的回忆、想象、向往和展演熔于一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引的段义孚观点与作者的理解在指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的李子柒材料与作者要着重阐述的观点都是正向匹配的。
C.材料一以“中介化”为理论视角,考察了短视频中乡村生活世界的双重性。
D.材料二从短视频乡愁表达切入,重点分析了短视频实践中的两种呈现形式。
3.下列选项所举例子,可体现“拟态型乡愁”的一项是( )
A.四川某小镇的茶馆内,老人们用当地方言混合三线建设时期的东北话、文革标语词汇,即兴编创押韵的讽喻段子,内容随当日新闻变化,无固定文本。
B.浙江绍兴某家庭自腌的梅干菜,因每年日照时长、腌制手法甚至陶缸位置不同,味道无法复刻。女儿远嫁后,总觉得超市所售梅干菜“少了点什么”。
C.一位闽南老人用夹杂马来语词汇的漳州话,向孙辈讲述曾祖父下南洋时如何在橡胶园谋生、如何因日军入侵被迫返乡,记忆时断时续,偶尔有错误。
D.湖南某购物中心内搭建了一条“80年代长沙老街”,群众演员扮成卖冰棍老汉和修鞋匠,商铺统一使用粮票风格的菜单,所有菜品由中央厨房预制。
4.根据材料二,概括运用短视频呈现乡愁的形式。
5.有人说,短视频中的乡村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融合性的世界。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有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吃晚饭的时间到了。
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蛇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再没有什么动静。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就在天渐渐冷下来,蛇准备开始她漫长的冬眠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摆满了家具。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的时候。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呆着,人都走了。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只有咀嚼声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当声。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饭,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老人吓了一跳,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老猫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是三儿啊,好,都好。”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渐渐有了笑容。老人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
文本二:
白发的期盼(节选)
(出录音)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唯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老年人保持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两段呈现了一幅古旧、凝滞、少人气、死寂的老人起居图,这为蛇的出场营造了氛围,也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形象化了。
B.文本一中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屋子震得都在抖”,用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出老人那颗死寂的心所受到的情感震撼。
C.文本二中赵女士讲到的“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的老领导的生存境况绝非孤例,这说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D.文本二中陈先生提出的“精神赡养”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言的,这既是作为父辈的老年人的需求,也是作为子辈的年轻人的需求。
7.下列对文本中“老年人的孤独”问题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的老人和文本二中的老领导所处的孤独状况是相似的,都是孩子不在身边缺少与亲人的交流。
B.文本一中老人的孤独是以“不说”的形式表现的,文本二中众多老人的孤独是以“说”的形式呈现的。
C.文本一以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来表现老年人的孤独,文本二以纪实性的新闻访谈来呈现并分析老年人的孤独,各有千秋。
D.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以感性和理性的形式聚焦“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共同直接发出了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呼吁。
8.文本一采用素以冷酷著称的蛇的视角,来叙述老人的独居生活,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9.两个文本对“声音”的处理运用颇具匠心,请你从声音的发出主体和呈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 ,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苏洵《管仲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柯之会A桓公B欲背曹沫之C约D管仲E因而信之F诸侯G由是归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区,小,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义相同。
B.南,向南,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相同。
C.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的“相”意义不相同。
D.“举曹参以自代”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在齐国执政,凭借地理优势,积累财富,使得国家富强,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是管仲富比王室,奢侈僭越,而齐国百姓却不介意的原因。
B.齐桓公怨恨少姬改嫁而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声称楚国没有向齐国进贡包茅,桓公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
C.管仲死后齐国动乱,苏洵认为这是因为管仲临死的时候只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任用,却没有向齐桓公举荐能代替他的贤才。
D.《管子》一书中,记载管仲临终时,评论鲍叔牙、宾胥无二人的为人,并且还指出了他们各自的短处,认为鲍叔牙等都不足以托付国家重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14.司马迁与苏洵对管仲治国才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竹笋的异名。②木笔: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湖山”落笔,从大处勾勒,又从“槐柳”“径斜”等细处写出居处清幽。
B.颔联视听结合,湖边白鹭缓缓飞翔,草丛中蛙声处处,意在表现初夏热闹喧腾的场景。
C.颈联通过“箨龙”“木笔”等物象,唤起人们对自然万物生长变化中的动态之美的想象。
D.本诗前六句写景围绕诗题中“幽”字展开,承转开阖,井然有序,章法严谨又富于变化。
16.有人评论此诗“情感复杂,幽情中有暗恨”,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2)古人通过“啸”来化解胸中块垒、安抚情志,归有光在项脊轩“ ”,尽享精神的自由;陶渊明归隐后“ ”,寄托重返自然的欢愉。
(3)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古诗词中有不少含节气名称的诗句,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玛河,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颗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凭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宛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当然,( 甲 ),其中仍夹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红了枝条,而高大的青杨则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如果你坐在书房前观赏,那就是另一番情境了。①通常情况下,②河水看上去只是浅浅细细的一条亮线,③而且到了涨水的季节,④而月亮又格外的圆润皎洁的话,⑤河流就被映照得焕发出勃勃金光,⑥明亮得就像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道闪电。
如果把老天比喻为一个画师的话,那么它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涂抹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了巨变,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让人想起凡高的画。( 乙 ),随着冷空气频频地入侵,落叶飘零,山色骤然变得黯淡陈旧了。但这种黯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峦迎来了另一次的灿烂,它披上一件银白的棉袍,于苍茫中呈现着端庄、宁静的圣洁之美。
18.下列四个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那些青杨就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
A.君当作磐石。
B.昆山玉碎凤凰叫。
C.终岁不闻丝竹声。
D.(荷花下)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矮株柳树的枝条变红了,而高大青杨的身躯则变绿了”,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日是为明日准备的,冬天是为春天准备的,童年是为成年准备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一阶段就是为下一阶段而准备的。那么,这一阶段应不应是为下一阶段而准备的呢?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
①乡土景观的个性化呈现。
②乡土人物的符号化建构。 5.
①真实性与展演性融合。短视频以“仿真”的方式制造“原真性”的视听体验,将真实的乡土景观和人物处理成符合观众消费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
②乡土化与都市化融合。短视频在保留并重塑乡土生活气息的同时,也用都市生活的理念改造并包装了乡村生活,使之符合都市对乡村的审美想象。
③过去时与现在时融合。短视频选用或模拟的是具有前现代气息的乡土符号,构建一种当下人们所向往的高品质乡村慢生活。
6.D 7.D 8.
①通过蛇这一异于常人的视角,更客观更真实地呈现老人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
②冷酷的蛇也为老人的生活状态感到心酸和伤感,更突显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从而深化小说主题。
③用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强化了小说非常规的艺术效果,使读者阅读产生一种新颖感和陌生感。 9.
①声音发出主体:文本一的声音来自老保姆、院门、吃饭和电话等,主人公老人的声音基本上是缺位的;文本二的声音来自被采访者、记者和学者等,在多种声音中突出了作为主人公的老年群体的声音。
②声音呈现形式:文本一的声音是从蛇的视角来呈现的,文本二的声音则是让各类人物自己发声来呈现的。
③效果:文本一的声音处理方式表现了老人孤独寂寞、无人交流的生活状态,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文本二的声音处理方式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受到社会关注,更具有社会性。
10.ADF 11.A 12.B 13.(1)五个公子争夺君位,这个祸端一直蔓延不绝,直到一百多年后齐简公时,齐国没有安宁的年份。(2)他们固然是给齐国制造动乱的奸人,不过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14.相同:均认可管仲以改革推动齐国强盛,称霸诸侯。
异:①司马迁认为管仲能转祸为福,因势利导,顺应时势;②苏洵认为管仲没有推荐贤臣,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和本分。
15.B 16.①借写“幽居初夏”之景,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
②表达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遗憾;
③感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的寂寞惆怅。
17.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偃仰啸歌 登东皋以舒啸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18.A 19.颗—棵 凭—平 宛—蜿 20.甲:这绿也不是纯粹的绿 乙:但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 21.②处,修改为“河水看上去只是一条浅浅细细的亮线”。
③处,修改为“但是到了涨水的季节”。 22.①原句将“红”“绿”这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呈现了一种动态画面美感,而改句只是静态陈述季节变化;
②原句表达“柳树让枝条红了”“青杨让身躯绿了”,赋予柳树、青杨主动性,展示春天的生命。
23.例文:
今日之舟,明日之岸
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位舵手,驾驶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舟,向着未知的明日之岸航行。今日之舟,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而明日之岸,则是我们心中的憧憬与向往。那么,今日之舟是否应为明日之岸而准备呢?
有人认为,今日之舟就是为了明日之岸而存在的。正如一颗种子,在泥土中默默耕耘,只为有朝一日能够破土而出,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我们的今日之努力,也是为了明日的成功与辉煌。没有今日的积累与沉淀,何来明日的飞跃与突破?正如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日之舟的每一步,都是通往明日之岸的必经之路。
司马迁忍辱负重,今日不畏艰难险阻之笔墨耕耘,只为明日之《史记》能够流传千古。他的生命之舟,在今日的波涛中坚定前行,最终抵达了明日之岸的辉煌。居里夫人孜孜不倦,今日之从不言弃的实验探索,只为明日之科学发现能够照亮人类的前行之路。她的生命之舟,在今日的风雨中勇往直前,最终驶向明日之岸的荣耀。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生命之舟的航行,不仅仅是为了抵达明日之岸,更是为了享受沿途的风景。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童年时的纯真无邪,青年时的激情四溢,老年时的从容淡定……这些都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明日之岸,而忽视了今日之舟上的风景,那么生命之舟的航行将变得毫无意义。
其实,今日之舟与明日之岸,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今日之舟的航行,既是为了抵达明日之岸,也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既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明日的成功而努力拼搏;也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享受生命的过程和美好。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今日之舟的航行,既是我们追求明日之岸的过程,也是我们欣赏沿途风景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持与勇气,也学会了感恩与珍惜。
因此,让我们驾驶着今日之舟,向着明日之岸勇敢航行吧!在航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对明日之岸的憧憬与向往,也要珍惜当下每一刻的风景与美好。如此,当我们的生命之舟最终抵达明日之岸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一路的航行是如此值得与难忘。
今日之舟,明日之岸,生命旅程的航行与抵达。让我们在今日之舟上挥洒汗水与智慧,为明日之岸的成功与辉煌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让我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道风景。如此,我们的生命之舟才能驶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