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三阶段自测试题(A)
历 史 2025.5
(自测范围:1 — 101页 满分:50分 自测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把答案直接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 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本人姓名、考场、考号等信息填写完整或把条形码粘贴在指 定位置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 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 炫耀王朝国力 B. 推动交通发展 C. 巩固政治统治 D. 减轻民众负担
2.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 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干字文》及创作的
(
王
十
三主十与无t更吨地
1 甲
)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局部译文: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
(
!
t
)池 ( 迟 ) , 明 朝 是 贾 ( 假 ) 旦
早 放 学 生 归 。
A. 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 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 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3.隋唐时期在天文学领域取得很多辉煌成就,最突出的人物是僧一行。僧一行在唐玄宗时 被征召人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
A.《大明历》 B.《大衍历》 C.《授时历) D.《太初历》
4.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 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丰富市民生活 D. 发展海外贸易
5. “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 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宋夏达成和议 B. 开通了大运河
C. 订立澶渊之盟 D. 宋金达成和议
6.史书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发生在
A.南北朝时期 B. 唐朝时期 C. 南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7.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 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 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 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七 年 级 历 史 第 1 页 (共4页)
8.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 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A. 变法成效显著 B. 人力严重不足
C. 农业技术先进 D. 耕地面积扩大
9.宋朝时期,江南普遍种植双季稻或采用冬麦、晚稻轮作两熟制。这有利于
A. 耕地面积扩大 B. 生产工具改进
C. 粮食产量增加 D. 水利设施完善
10.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A. 市 舶 司 B. 澎湖巡检司 C. 宣 政 院 D. 广 州 十 三 行
11.宋朝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 区都对宋钱趋之若鹜,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说明宋朝
A. 对外贸易繁荣 B. 钱币制作精美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 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技术成就为
A. 改进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转轮排字法
13.有一本史书,历时19年编撰,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 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后汉书》
14.据史料记载,洪武(明太祖年号)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十一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 件,涉及3391件事项,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00多件事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明太祖
A. 改革行省制度 B. 创设三省六部制
C.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D. 设置锦衣卫
15.《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明)时京官每旦人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 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 B. 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 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16.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 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A. 乌里雅苏台 B. 乌思藏都司 C. 奴儿干都司 D. 澎湖巡检司
17.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指日本)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
A. 北方遭到匈奴侵扰 B. 藩镇割据威胁统一
C.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 D.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8.从16世纪开始, 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6世纪中期, 在我国澳门攫取租住权的殖民者是
A. 葡萄牙 B. 西 班 牙 C. 英 国 D. 荷 兰
19.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排除异己,独揽大权, 一些地方官员不惜盘剥民众和动用官府钱 财,为他修建“生祠”。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熹宗不问政事 B. 明朝实行特务统治
C. 魏忠贤独揽朝政大权 D.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20.明朝末年流行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当时广大 民众欢迎和拥护“闯王”的主要原因是他
A. 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B. 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
C. 经常向贫苦农民发放钱粮 D. 领导起义军攻占北京城
二、非选择题题(共5小题,30分)
21 .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 第2页 (共4页)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 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 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 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 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 得以民田为牧地”。
(1)材料一中的农具是什么 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 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分)
22. (6分)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的四川成都,绝非偶然。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居于 世界最先进地位。四川成都又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 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为用相同的纸张印造图案精英、复杂、别人难于仿造的纸币提供了技术条 件。 一摘编自黄育玲《纸币的产生与印刷术》
材料二 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在西夏陵墓、遗址、城址考古中,所有的铜钱客藏,都 以北宋钱为主,占80%——90%,西夏钱没有超过2%……西夏虽然铸造钱币,但西夏社会流通 的主要币种不是西夏钱,而是北宋钱。 ——摘编自牛达生《西夏钱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上最早纸币的名称,归纳四川成都产生纸币的 有利条件。并指出纸币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夏社会流通的是北宋钱”的原因。(2分)
23. (7分)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友好,也经受了挑战。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 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 ……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
(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 (
方
3
骨想电
性
八
身流
即
度
里/
网
虫
·
明
满罗
她
a
如家通
企
鹄
街
)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材料二:如右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 举“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 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2分)
(
边
武
)(2)材料二是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下 西洋路线图。请结合此图及所学知识 概括此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4分)
(
2nara
)(3)以史为鉴,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 知识,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国家发 展的启示。(1分)
七 年 级 历 史 第 3 页 ( 共 4 页 )
24. (6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 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 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
材料二 唐诗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 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第
11
事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 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 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 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1分)
(3)材料三,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2分)
(4)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赵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 (1分)
25. (5分)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不但推动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 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
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 文化突飞猛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 界上的领先地位。 —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阅读以上材料,请你从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及其影响展开论述,写 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写出两个科技发明及其影响,史实正确; 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七 年 级 历 史 第 4 页 ( 共 4 页 )
七年级下学期第三阶段自测试题(A)
历史参考答案 2025.5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
6-10
16-20
) (
1-5
11—15
) (
CBBAC
ACBCC
)CACCA
CDADA
二、非选择题(共5题,30分)
21. (6分)
(1)农具:秧马(1分)
用途:秧马是一种插秧技秧工具,扳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 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1分)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1分)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 力;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2分)
(3)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元朝的统治。(1分)
22. (6分)
(1)名称:交子(1分)
条件:四川成都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 先进的雕刻印刷技术;(2分)
影响: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1分)
(2)西夏钱币之多深受北宋影响:宋夏和议;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北宋商 业发达。(2分)
23. (7分)
(1)事例:分别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分)
(2)特点:时间长;规模达;次数多;范围广;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友好交往;公平
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 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 伟大贡献。(2分)
(3)启示: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要坚持对外 开放。(1分)
24. (6分)
(1)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民众文化素养,扩大管理阶级的范围, 给下层人民管理机会;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 分)
(2)原因: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1分)
(3)特点:八股取士。(1分)
影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利于 社会进步;强化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权(1分)。
(4)一手史料(1分)
25. (5分)
示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别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木和东南业及欧洲,对人类文明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国时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制成罗盘,北宋末 年在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 术的发展。综上所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 的进步影响深远。
交易。(2分)
七年级历史 答案1 ( 共 2 页 ) 七年级历史 答案2 (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