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21: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土地,是人类情感的炽爱。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中包含两个事物, 一个是“我”,一个是“土地”,这两个事物以爱为纽带联系在一起,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就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 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摧毁,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此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方法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读,师点评。
4.全班齐读,体会作者情感。
五、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理解象征和意象。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 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明确:诗中出现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象征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心中郁结的悲愤;“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诗的第一节以鸟儿对土地歌唱的形式,表现了国土的沧桑、人民的悲愤,抒发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爱。
六、合作探究
1.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2.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 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 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3.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课堂小结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而心力交瘁的情状。
拓展学习
请将下面的这首诗与本课比较一下,从背景、写法、主题及意象等方面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明确:
①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来抒发感情,《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 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 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 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布置作业
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请仿照例子,续写几句话。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在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 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