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用,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木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
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这种榫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按照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是如此。南北方的建筑屋角起翘幅度不同。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相对比较平缓,外观庄重,如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东烟台市蓬莱阁等。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陡,外观活泼,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建筑的“组群布局”指的是由一个个建筑的单体组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形式多样,但是各地建筑的组群布局有一些共同之处。像住宅、宫殿等组群建筑一般是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一切组织都按照中线来发展,整个布局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布置井然有序,统一了建筑群的艺术面貌,体现出庄重的氛围,如汉代陵墓、故宫、天坛等。另外,庭园建筑在组群布局上则与上述内容不同,一般不采用对称布局,而是选择比较随意的自由变化的布局,如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等就是自由布置的,没有中轴线。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装修和装饰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古代建筑的装修具有很多功能,可以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古代建筑的装饰是传统美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建筑匠师们非常有创造力,他们创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建筑装饰艺术形象,其中使用色彩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古建筑的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有红墙碧瓦,也有颜色各异的琉璃瓦。民间的建筑的颜色就相对比较朴素淡雅,对比和谐,如江南住宅的白色粉墙,青灰瓦顶,色调素雅,具有秀丽灵动的特点。
(摘编自唐剑、周凤《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
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较容易。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
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如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古代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
(摘编自贾西沙《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将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与黄河中游一带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相关。
B.抬梁式木构架因用料大、室内空间大,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结构方式,北方及庙宇、宫殿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此方式。
C.大部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屋檐、檐口呈现曲线美,唐宋时屋角起翘已成定规,且南北方建筑屋角起翘特征不同。
D.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形式多样,住宅、宫殿等多采用均衡对称布局,而庭园建筑多采用无中轴线的自由变化布局。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结构虽具备取材、加工便利等优势,但存在易朽易燃的缺陷,古代人民因缺乏系统维修技术,导致建筑毁坏后难以恢复。
B.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多以“院落”组群形式布局,主次分明,既减少因单体建筑庞大带来的技术复杂性,又满足多功能需求。
C.大屋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区分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建筑的标志,屋顶越高大代表建筑等级越高。
D.中国古代建筑文物的研究价值主要源于科学家在结构设计上的开创性贡献,其次源于劳动人民在材料加工与施工中的实践。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模式,以举例论证为主,从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体系。
B.材料一通过对唐宋与明清时期斗拱的作用、排列、用料等方面的对比,突出了斗拱功能的变化过程。
C.材料二引用了《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句,旨在强调欧洲直线形屋顶造型缺乏灵动之美。
D.两则材料的语言均展现专业性与文学性,既运用建筑专业术语,又以引用等方式增强了语言形象性。
4.根据材料一内容,概括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两则材料对中国古代建筑特点论述内容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火车记(节选)
[美国]海明威
爸爸把我轻轻一推,我醒了过来。乌黑之中,只见他在床铺跟前站着。我感觉到他的手还按在我身上,那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清醒,眼睛看得见,感觉也清楚,可是身子的其余部分却都还在熟睡之中。
“吉米,”他说,“你醒了吗?”
“醒了。”
“那就快把衣服穿好。”
“是了。”我嘴上应着,人却还躺着不动。后来睡意消散了,我才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才是好孩子,”爸爸说。我踩在地毯上,手探到床后头去找衣服。
“衣服在椅子上,”爸爸说,“把鞋子袜子也一起穿上啊。”说完便走了出去。天气冷了,穿衣服成了件麻烦事;我一夏天没穿鞋袜了,如今穿上去觉得真不自在。爸爸随即又回到了屋里,在床铺上一坐。
“鞋穿着疼吗?”
“紧得很。”
“鞋紧也得穿啊。”
“我这不是在穿了嘛?”
“改天给你换一双吧,”他说,“刚才这话算不上是什么至理名言,吉米,不过是有这么句老话罢了。”
“我明白。”
“就好比‘两打一,没出息’,也是一句老话。”“我倒觉得这句老话比‘鞋紧’那一句有些意思。”我说。
“这几句却不一定有道理,”他说,“所以你才听得入耳。听得入耳的老话就不一定有道理。”
天很冷,我系好了第二只鞋的带子,就穿戴齐全了。
“知道我们这是去哪儿吗?”
“要出远门。”
“去哪儿呢?”
“加拿大。”
“加拿大倒也是要去的。”他说。我们走到了厨房里。厨房里窗都上了窗板,桌子上点着一盏灯。地当中是一只手提箱、一只行李袋和两只帆布背包。“来吃早饭吧,”爸爸说着,从炉子上端来了长柄平底锅和咖啡壶,到我的旁边坐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吃火腿蛋,喝加了炼乳的咖啡。
“尽量放开肚子吃。”
“我吃饱了。”
“还有一个蛋也吃了吧。”平底锅里还剩下一个蛋,他拿翻饼夹子夹起来放在我的盘子里。这蛋叫肉油煎得都起了脆皮了。我一边吃,一边四下打量。我这一去要是不再回来的话,对这厨房还真该多看几眼,道别一番呢。角落里的炉子是生了锈的,热水槽上的盖子已经掉了半个。炉子顶上的屋面下,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那是一天傍晚爸爸看到有只蝙蝠,扔过去正好卡住在那儿的。他始终没有去取下来,先是想以此提醒自己刷子该更新了,后来大概又觉得见了这把刷子倒可以想起那蝙蝠。那蝙蝠是让我用袋网给逮住的,逮住后先关在个笼子里,蒙上了布幔。这小东西小眼睛、小牙齿,在笼子里拢起了翅膀缩成一团。待到天黑,我们就把它带到湖边去放了。只见它一出笼子就飞到湖上,拍拍翅膀,显得轻盈极了。先飞下来紧贴着水面掠过,随即又冲天而起,打了个回旋,越过我们的头顶,飞回那茫茫夜色中的树丛里去了。厨房里共有两张桌子:一张是吃饭的,一张是洗碗的,两张桌子上都铺着破布。一只白铁桶是提湖水用的,那水槽里贮的就是湖水;还有一只仿花岗石纹理的搪瓷桶,里面盛的是井水。食品柜门上有一条擦手毛巾套在滚筒上,炉子上方的毛巾架上挂的是擦碗毛巾。扫帚靠在壁角里。柴箱内还有半箱木柴,锅子一律靠墙挂起。
我把厨房上下左右都打量到了,好记住在心里。我是非常喜欢这厨房的。
“怎么,”爸爸说,“你将来真不会忘记?”“我想该不会忘记。”“不忘记些什么呢?”“我们都有过些什么样的乐儿。”
“不光是搬柴提水的苦差?”
“那些也不好算什么苦差。”
“对,”他说,“是不能算苦差。你要走了,心里不难过吗?”
“要是去加拿大,就没有什么可难过的。”
“我们又不是搬到加拿大去住。”
“也不在那儿待一阵?”
“不会待很久的。”
“那我们上哪儿去呢?”
“到时候看吧。”“对我来说去哪儿都好。”我说。
“好,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他说,“那你就先到外边,爬梯子上去把烟囱口拿桶给堵住,我来锁门。”
我就走了出去。天色还黑,不过沿着山峦的轮廓线已透出了一点微光。梯子已经靠在屋顶边上了,我在柴棚旁边找到了采浆果用的那只老提桶,便提着上了梯子。平底鞋踩在梯子的横档上觉得滑溜溜的,有点悬乎。我把桶在烟囱管顶上扣好,这样一可以挡住雨水,二可以不让松鼠和金花鼠钻进去。站在屋顶上居高下望,过了树丛就是湖。回头再看另一边,见到下面是柴棚顶,栅栏,再往外就是山峦了。此刻的天色已经比刚登上梯子时亮了些,拂晓时分,寒飕飕的。我又看看树丛,看看湖,好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我把四外的景物都一一看到了:背后一带的山峦,屋后远处的树林子,眼光收回来,又落到了下面的柴棚顶上,这些都是我挺喜爱的,柴棚、栅栏、山峦、树林,我哪一样不爱啊,我真巴不得这一回不是远走他乡,而只是出门去钓一次鱼。我听见门关上了,爸爸已经把箱包行李都搬出来放在地上了。他随即锁上了门。我扶着梯子准备下来。
“吉米!”爸爸唤了。
“嗳。”
“在屋顶上觉得怎么样啊?”
“我这就下来。”
“不忙下。我也上来待会儿。”说着他就爬上来了,一副慢吞吞挺小心的样子。跟我一样,他也把四面八方都看到了。
“我也真不想走啊。”他说。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得走呢?”
“我也说不清楚,”他说,“反正我们就是非走不可。”
我们下了梯子,爸爸就把梯子收起来放进柴棚里。我们把行李一直搬到码头上。汽艇就系在码头边。其布罩上是一层露水,引擎、座椅也都被露水沾湿了。我揭去了罩布,拿一团废纱头擦干了座椅。爸爸把行李从码头上一一搬到汽艇里,放在船艄。我这就解开了船头船尾的缆绳,又重新回到汽艇里,手却还攀住了码头。
“开船吧,吉米。”爸爸一声吩咐,我放开了缆绳,于是我们就离开码头出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夏天没穿鞋袜,如今穿上去觉得真不自在”“紧得很”,以穿鞋袜时的紧绷束缚感隐喻可能变化的生活状态。
B.爸爸说“两打一,没出息”这类老话“不一定有道理”,意在教导“我”不要相信传统观念,反映出他的反叛精神。
C.“我”留意到角落里生了锈的炉子、掉了半个盖子的热水槽,对厨房的仔细打量旨在折射出“我们”生活十分窘迫。
D.爸爸让“我”扣好烟囱口,这一行为既体现他对房屋的爱惜,也暗示着“我们”未来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无奈和伤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那就快把衣服穿好”这一急促指令,通过未交代缘由的起床场景设置叙事悬念,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好奇。
B.飞回丛林的蝙蝠和“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形成对比,前者以动态象征自由,后者以静止象征生活的羁绊。
C.结尾“开船吧,吉米”的对话与“放开缆绳”的动作形成张力,将离别时的复杂情绪潜藏于冷静的叙述中,耐人寻味。
D.作者多处采用“电报式”对话,如“‘我们为什么还是得走呢?’‘我也说不清楚’”,以简笔藏深意,涌情感暗流。
8.本文采用儿童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犹见燕晋之枣栗,岷蜀之蹲鸱①,而欲以废五谷,岂不难哉?
臣窃计陛下欲考其实,必然问人,人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谓此法有利无害。以臣愚见,恐未可凭。何以明之?臣在陕西,见刺义勇②,提举诸县,臣常亲行。愁怨之民,哭声振野,当时奉使还者,皆言民尽乐为。希合取容,自古如此。不然,则山东之盗,二世何缘不觉?南诏之败明皇何缘不知今虽未至于此亦望陛下审听而已。
昔汉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学者争排其说,霍光顺民所欲,从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注】①蹲鸱:指芋头。古代蜀地俗称,因芋头形状像蹲着的鸱鸟而得名。②刺义勇:北宋征兵制度,强制征调乡民为兵。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南诏之败A明皇何缘B不知C今D虽未至E于此F亦望陛下G审听H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来,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B.“何以言之”和《鸿门宴》“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
C.责,拖欠的赋税,与《促织》“令以责之里正”中的“责”意思不相同。
D.希,迎合,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鼓瑟希”中的“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司马光主张应当彻底废除旧制,通过激进改革来建立全新的财政体系以及行政架构。
B.材料二苏轼借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警示新法强行推广,恐怕会导致民怨国乱,重蹈覆辙。
C.材料一指出新法招致普遍不满,而材料二批评其脱离实际,二者均认为变法未能立足现实。
D.两则材料均指出变法中部分人员为迎合当权者而隐瞒实情,致使决策层难以知晓民间疾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14.材料一中,司马光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王安石无法获知变法实情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②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陆游被免去锦城参议之职,闲居于成都。②横槊赋诗: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记载“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③梁州:曾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西北边防重镇,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景入情,既描绘秋风的凛冽,又暗示了诗人因国事动荡而产生的沉重忧思。
B.颔联借“烽烟”与“鸿雁”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边事的关心和对故都的怀念。
C.尾联以典故实写诗人的往昔,与当下境遇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慨。
D.本诗的语言沉郁苍凉,诗人于凝练的语言中抒发厚重的家国忧思,尽显赤子情怀。
16.本诗颈联“搔”和“倚”两字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 , ”,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古老箴言相近,揭示了治国当慎终如始的道理。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两句回应司马光“征利”的指控,阐明新法财政改革的目的。
(3)杜甫诗中常见“对举”的技法,如《登岳阳楼》中“ , ”两句便以“无”与“有”的对举,强化了暮年孤愁的苍凉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类成语别巨一格,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殊意义,还韵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深遂涵义,能从独特视角竭示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 甲 。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例如,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或精力,使之能够持久,体现了人们对持续和谐状态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水”类成语还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客观、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义,保持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成语“上善若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上善”中的 乙 ,“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即最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私、柔和、包容、适应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 丙 。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向水学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①“水”类成语宛如一面镜子,②映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③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提供了宝贵资源,④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⑤使之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力量。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山清水秀”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山高水长 B.水乳交融 C.源头活水 D.饮水思源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向水学习,请另写一个包含“水”字的成语(试卷中出现的“水”字成语除外),并分析该成语中水的特点及其带给你的启示。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1年,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小爱”与“大爱”的联结。这封绝笔信穿越百年风雨仍在叩问当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在个人利益与家国大义之间找到精神坐标?
学校将举办以“小爱与大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材料;②多样化的木构架结构;③曲线优美的外部轮廓;④形式多样的组群布局;⑤美轮美奂的装修装饰 5.异:①材料一侧重技术细分与等级制度:细分木构架结构类型及应用地域,论述榫卯结构、斗拱的技术演变,并提及建筑等级制度。②材料二侧重文化内涵:突出木结构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对比中西方木屋顶的差异,强调大屋顶曲面造型的艺术创造性。同:①木结构体系的核心地位:均强调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以及木构架的技术优势;②组群布局的创造性:均提到建筑以组群形式组合,注重功能与秩序的统一。
6.A 7.B 8.①人物塑造真实可感:以吉米的儿童口吻叙述,如“鞋紧得很”的抱怨,贴合孩童的年龄,让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活。②情节推进暗含悬念:吉米对远行目的的懵懂,“去哪儿呢 ”“那我们上哪儿去呢 ”以孩童的信息缺失制造叙事悬念,引发读者探究。③环境描写蕴人情味:吉米聚焦“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等物象,借孩子视角赋予旧物以记忆温度,凸显家的亲切感。④主题表达更具深刻:用吉米“去哪儿都好”的天真与父亲“非走不可”的叹息形成对照,以孩童视角反衬成人世界的无奈,深化主题哲思。 9.①小说的情节仅描写父子清晨离家的片段(穿衣、吃饭、打量厨房、堵烟囱等),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父子“为何远行”及“去向何方”。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10.ACF 11.D 12.A 13.(1)自古以来圣贤治国的方法,不过是让百官各自胜任其职务,委派他们并督促其完成任务罢了。
(2)市井中的游手好闲之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抬高它的价格,囤积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 14.①主观原因:王安石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②客观原因:下属迎合导致信息闭塞。
15.C 16.①“搔”字以生动的细节勾勒出诗人因国势衰颓而焦灼地抓挠头发的形象,传递了诗人心忧社稷的炽烈爱国情怀。
②“倚”字以形象的动作勾勒出诗人因安危难测的人生境遇而独倚城楼沉思的姿态,传递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迷茫彷徨。
③“搔”与“倚”两个字,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展现了诗人的外在情态,又深入揭示其复杂心境,将其对身世的喟叹与对家国的忧心融为一体,使诗歌忧国伤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18.①“巨”改为“具”;②“韵”改为“蕴”;③“遂”改为“邃”;④“竭”改为“揭”。 19.A 20.甲: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上”表示“最”的意义/“上”表示“最高境界”的意义 丙:而且是/更是/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修养/道德标准 21.序号③修改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为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提供了宝贵资源
序号④修改为:人们/青年/我们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 22.示例:
①成语:滴水穿石。②水的特点:目标坚定、持之以恒。③启示:面对复杂知识或长期目标,需像水滴一样保持耐心,通过每日积累微小进步,如坚持每天记背单词,坚持一笔一划练习书法等,最终实现质的突破。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