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Ⅱ5,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分析系谱图可知,I1和I2均无乙病,生出患乙病的Ⅱ
(或IⅡs和Ⅱ6均无乙病,生出患乙病的Ⅲ3),推测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者伴X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Ⅱ6不含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Ⅱ3基因型为A,Ⅱ4基因型
为1/3AA、23Aa,根据题中信息“甲病人群中发病率为1/40000”,可以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1200,
则A的基因频率为199/200,进而计算Ⅱ3是Aa的概率为(2×1/200×199/200)/(1一1/40000)=2/201
则Ⅲ2患甲病的概率是2/201×2/3×1/4=1/603,C正确;根据题意判断,Ⅱ5基因型为XX、Ⅱ6基因型为
XY,为避免其生出乙病患儿,建议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若为女孩,一定不患乙病,若为男孩,需进行
基因检测,D正确。
15.ACD【解析】若观察到某一后期的细胞两极荧光颜色分别为黄、绿、红和黄、绿、蓝,说明减数第
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互换,该后期的细胞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一个精原细胞需至少
经过3次有丝分裂才能得到8个精原细胞,该过程中核DNA至少需复制3次,B错误;根据DNA半保留
复制的特点及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C正确:配子只含成对基因中的
个,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均只出现两种颜色的荧光,D正确。
16B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黄鳝的性别与多种因素有关,A错误;可通过改变关键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提
高某一性别黄鳝的产量,B正确;性逆转现象使种群性别比例适宜,更有利于黄鳝保持基因多样性,C正
确;定向变异是拉马克式进化理论,现代生物学认为突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才具有方向性,D错误。
17BD【解析】胞嘧啶甲基化不会改变DNA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也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
的碱基序列,A正确:图2中过程①的产物都是半甲基化的,过程②必须经过维持甲基化酶的催化才能获
得与亲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状态,B错误;启动子中“CG岛”的甲基化会影响相关蛋白质与启动子的结
合、从而抑制转录,C正确:DNA甲基化引起的表型变化可遗传给后代,D错误。
18.ABD【解析】突变体L、M的雄性不育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正
确:突变体L与纯合野生型杂交得到子代N,N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可育:雄性不育=3:1,符合杂
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突变体L为隐性纯合子,所以突变体L的雄性不育突变为隐性突变,B正确:
F1基因型为1AA:2Aa:1aa(aa雄性不育),雄配子仅AA、Aa提供。雄配子中A占2/3,a占1/3;雌
配子中A、a各占1/2。后代aa(雄性不育)概率为13×1/2=1/6,可育概率为1-1/6-5/6,故比例为5:1,
C错误;因为突变体L、M的雄性不育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设突变体L相关基因为B可育、b
不育,设突变体M相关基因为A、a,N的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L为AAbb,突变体M为aaBB,MN
两者杂交F1基因型为1/2AaBB和1/2AaBb,表现为可育,D正确。
19.
(共13分,每空1分)
(1)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
BAECD
次级精母细胞
(2)一定不同
非姐妹染色单体
基因重组
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
(3)有丝分裂中
不属于
(4)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不会
1或2
高一生物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