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衔接超前练--
《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fù) 俄而雪骤(zhòu)
B.谢道韫(wēn) 大兄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尊君在不(bù)
D.友人惭(cán) 太丘舍去(shè)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兴之作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撒盐空中差可拟 阴差阳错
D.未若柳絮因风起 旁若无人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即公大兄无奕女
C.尊君在不
D.友人惭,下车引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D.则是无信 以身作则
5.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一句中“日中”指正午时分。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二、重点实词和古今义翻译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2)太丘舍去 舍去:
(3)相委而去 委: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2)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讲论:
(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因风: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 今义: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下列对词语的释义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是不久,一会儿的意思。
B.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联系成语“相差无几”可推断其意思为不同之处。
C.公欣然曰中的“欣然”意思为高兴的样子。
D.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何所似”正常语序为“似所何”,意思为像什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兄子胡儿的比喻“撒盐空中”重形似。
B.文章的结尾部分中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她才华的赞赏。
C.文章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谢安及其子侄辈的形象。
D.柳絮一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4.作为家长,谢太傅很重视对下一辈的教育。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谢太傅在家庭教育做得优秀的有哪些?
【链接材料】
谢公①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下列字词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B.太丘舍去 人去楼空
C.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
D.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6.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B.友人由“问”到“怒”,由“怒”到“惭”,既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一面,又表明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C.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教训。
D.为了突出陈元方的形象,作者略写了元方和友人的对话,详写了陈太丘等友人的过程。
18.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陈元方和陈季方的回答方式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链接材料】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①天下重名②?”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荷:承受,担当。②重名:大名。 ③阿(ē):弯曲的地方。
四、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诣( ) (2)因( ) (3)语( )
2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2)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21.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①,太丘使元方、季方炊②。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③,俱委④而窃听。炊忘著箄⑤,饭落釜⑥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⑦?”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糜⑧。”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⑨易夺⑩,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 可,何必饭也!”
【注】①宿:住宿。②炊:做饭。③进火:烧火。④委:丢开;舍弃。⑤箄(bì):一种器具。蒸饭用的工具。⑥釜:锅。⑦馏:把半熟的事物蒸熟。⑧糜:比较稠的粥。⑨更相:互相。⑩易夺:改正补充;更换。易,修整。夺,失误、遗漏。 自:就。
2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诣( ) (2)语( ) (3)饭( )
2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2)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24.结合本文及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说小时候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B C C D C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B.谢道韫(wēn)——yùn;
C.差可拟(chà)——chā,尊君在不(bù)——fǒu;
D.太丘舍去(shè)——shě;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副词,就是/动词,根据,就着;
B.相同,都是形容词,急;
C.副词,大体/名词,差错;
D.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如,好像;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
A.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无通假字;
B.句意:(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无通假字;
C.句意:令尊在不在?不,通“否”;
D.句意: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无通假字;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
A.通假字,通“否”/副词,没有;
B.动词,拉/人名中的一部分;
C.介词,和/介词,和;
D.副词,就是/名词,榜样;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要按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的倒装;“何”是一个疑问词,表示这是疑问句。
B.省略句和判断句,要在“即公大兄无奕女”的前面补充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省略句,翻译时要在“舍”字后面补充“友人”,要在“舍”前补充“太丘”,在“乃”字前面补充“友人”;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并非志怪小说集。
故选C。
7. 相约同行 丢下(他)而离开 丢下 回头看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约定要一起出行。期行:约定一起出行。
(2)句意:太丘放弃对方自行离开。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3)句意:抛弃(我)就走了。委:丢下。
(4)句意: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顾:回头看。
8. 约定 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离开 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丢下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一词多义。
(1)句意:与朋友约定一起出行。期:约定。现代汉语含义为,泛指等待或盼望,如期望、期盼;日期。
(2)句意:太丘舍弃(朋友)离去。去:离开。现代汉语含义为,离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跟“来”相对)。
(3)句意:丢下别人就离开了。委:丢下。现代汉语含义为,曲折,婉转,如委婉;托付,任命,如委托、委任。
9.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谈论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乘风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讲论:谈论。
(3)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4)句意: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
10. 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子女 趁、乘 因为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子侄辈讲解诗文的义理。
“儿女”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泛指家里的小辈,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和女儿,即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因”古义为:趁、乘。今义为:因为。
11.B 12.(1)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13.C 14.甲文谢太傅和子侄辈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对小辈们的陪伴;链接材料中谢太傅说“我常自教儿”可以看出他重视言传身教,有教育智慧。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通过一个寒雪日的场景,展示了谢安与家人共同赏雪赋诗的雅趣。文章勾画了谢安和他儿女冷静博学、聪慧敏捷的形象。通过对子侄的提问,以及谢道韫的精彩比喻,表现了谢安作为家长对晚辈教育的重视和方法上的灵活性,同时也流露出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体现出世家门第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理念。
1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B.相差无几:指彼此没有多大差别;差,差别。“撒盐空中差可拟”句意: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差不多。两个“差”的意思不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②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根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等内容可知,文章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谢安及其子侄辈的形象,并未涉及外貌描写。本项“文章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谢安及其子侄辈的形象”有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谢太傅在寒冷下雪天把家人聚在一起谈论文章义理,在雪下大时,又以“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样看似不经意的一问,激发了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营造出一种积极探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展现才华。
根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在寒雪日专门抽出时间,与子侄辈一同进行讲论文义的活动,这表明他重视对小辈们的陪伴,在陪伴中开展教育。
链接材料中,根据“我常自教儿”可知,他并非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是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注重言传身教,展现出教育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链接材料】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您教导过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儿子的。”
15.C 16.(1)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2)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17.D 18.①陈元方据理力争,面对友人的无理,直接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批评友人既不讲信用又没有礼貌;②面对客人的问题,陈季方没有正面回答(委婉回答),将父亲喻为桂树,说高洁的桂树不知道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因此自己也不知道父亲有什么功德。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出行的故事,展现了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文章结构紧凑,情节简单明了,通过对话和行为描绘出人物性格。元方年幼却能据理力争,表现出聪慧和对父亲的维护,友人则从无礼到惭愧,体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元方的机智和友人的转变,传达了诚信和礼仪在社交中的重要性。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约定”;
B.都意为“离开”;
C.舍弃、丢下/托付、委托;
D.都意为“回头看”;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中:正午;至:到;舍:舍弃、丢下。
(2)惭:惭愧;引:牵,拉。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文章详写了元方和友人的对话,通过对话来展现元方的聪明机智和友人的情绪变化,略写了陈太丘等友人的过程;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在面对友人的愤怒指责时,展现出了据理力争的特点。当友人因陈太丘离去而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年仅七岁的元方并未被其气势吓倒。他依据约定的时间“期日中”这一事实,指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直接点明友人没有遵守约定,是不守信的行为。接着,针对友人“对子骂父”的举动,元方又严肃地提出“则是无礼”,让友人认识到自己不仅在时间约定上失信,还在言语上对他人父亲失礼。元方通过这种有理有据的回应,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同时也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结合“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 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可知,陈季方面对客人询问父亲有何功德而享大名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委婉且巧妙的回答方式。他没有直接阐述父亲的功德,而是将父亲比作生长在泰山弯曲处的桂树。桂树受着山顶甘露的沾润和山下深泉的滋润,就如同父亲处于各种有利的环境之中,但桂树本身并不知道泰山的高和渊泉的深,以此类比自己并不清楚父亲的功德。这种回答既表现出对父亲的敬重,又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回应了客人的问题,避免了直接评价父亲功德可能带来的自夸或谦虚不当等问题。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链接材料】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能担当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所以不知道他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啊。”
19. 拜访 于是、就 告诉、对……说 20.(1)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2)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1.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王夫人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导语】这段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讲述了王夫人为保护体弱侄子东阳,阻止他与支遁长时间讲论的故事。文章通过谢公与王夫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王夫人对东阳的关爱与责任心。谢公对王夫人的辞情给以高度评价,体现出士大夫之间尊重与理解的风度。这段文字不仅表现了家庭中的关爱与责任,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社会中沟通与理解的文化氛围。
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为:林道人去拜访谢公(谢安)。“诣”,拜访;
(2)句意为: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因”,于是、就;
(3)句意为:谢公对同座的人说。“语”,告诉、对……说。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始:刚刚,还;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病起:病愈;未堪劳:经不起累。
(2)辞情:言辞情义;致:极,非常,实在;恨:遗憾。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可知,东阳(谢朗)当时还年幼,且刚刚病愈,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劳累。他与林公讲论以至于“相苦”,可能已经有些疲惫不堪。王夫人作为母亲,深知儿子的身体状况,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会影响健康,这是她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的原因之一;
同时,结合“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可知,王夫人早年遭遇家庭变故,她把一生的寄托都放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她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能健康成长,所以当看到儿子可能会因过度劳累而受到伤害时,她出于对儿子的关爱和对未来的期望,毫不犹豫地出来“流涕抱儿以归”,以保护儿子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与关怀。
【点睛】参考译文:
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2. 到 说话 吃饭 23.(1)客人和太丘在谈论,元方兄弟二人在烧火煮饭,(却)全部丢下手中的活前去偷听。
(2)兄弟二人一起说,互相改正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 24.元方是一个聪慧机智、勤奋好学的人。
【导语】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两个孩子,元方和季方在父亲陈太丘与客人谈论时,因专注偷听而忘记做饭,结果饭煮成了粥。尽管如此,他们却能够准确地复述父亲和客人的对话,显示出他们的机智聪明和对知识的渴望。陈太丘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责怪,而是称赞他们的学习能力。整篇文章突显出来的是对孩子聪慧和好学品质的赞赏,以及仁慈的教育方式。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有位客人到陈太丘家过夜。诣:到。
(2)句意:您和客人说话。语,说话,对话。
(3)句意:何必一定要吃饭呢?饭:吃饭。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词语:(1)论议,交流讨论;进火,烧火;俱,都;委,放弃;(2)俱,都;更相易夺,交替改正补助。
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人物形象分析。作答时应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进行分析。
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元方面对父亲的友人无礼时,理直气壮,有理有据的指出对方失信和无礼,可见他是一个聪慧机智的人。
根据选文“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分析,元方能将听到客人语父亲议论的内容,没有遗漏的复述出来,可见他的聪慧机智,勤奋好学。
【点睛】参考译文:
有客人到陈太丘家住宿,太丘让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客人和太丘在谈论,元方兄弟二人在烧火煮饭,(却)全部丢下手中的活前去偷听。(二人)做饭时忘了放上算子,蒸的饭都落进了锅里。太丘问(他们):“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父亲大人和客人说话,我们就一起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算子,现在饭就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回答道:“好像都记得。”兄弟二人一起说,交替着改正和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