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下期高 2026 届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世界最高峰
位于厄瓜多尔山脉腹地的钦博拉索火山海拔 6263 米,是厄瓜多尔的最高峰。厄瓜多尔把钦博拉索火山绘制在国旗和国徽上,当作本国人最深以为豪的标志之一。然而,尽管钦博拉索火山身形庞大,俯瞰着这片地区,但它享有的荣光却似乎超出了理性。当地的一些旅行指南竟肆无忌惮地宣称它是世界最高峰。是啊,是啊,世界最高峰。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海拔 8848 米的珠穆朗玛峰才是世界最高峰。想要和“亚洲巨人”一较高下,厄瓜多尔火山还差了 2000 多米。
但是,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现实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而且它还会再次动摇我们的先验观念。
世界最高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海拔的定义。而明确海拔的定义, 首先得确定基准面, 是海平面或是地心 如果算海平面以上, 珠穆朗玛峰无疑是最高峰。但若以地心为基准,可以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 6382.6 千米,而钦博拉索火山的海拔则为 6384.4 千米。钦博拉索因地球赤道凸起,其山顶是地球表面离地心最远的地方,比珠穆朗玛峰高出了大约 2 千米!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海平面和地心都不重要,需要在考虑到可能被淹没部分的前提下看待超出周围地表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珠穆朗玛峰和钦博拉索火山都无法拔得头筹,胜出的会是夏威夷的茂纳凯亚火山,海拔为 4207 米,但它高于太平洋洋底 10210 米。如果鱼类懂地理的话,那么或许它们会最先想到这个定义。对于它们而言, 把零置于孕育了它们的海洋的表面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是否有过从距离我们头顶十来千米的大气层测量海拔的念头呢 这可能构成另一个定义, 当然它在客观上没有任何值得其他定义艳羡之处。
这些定义让测量、分类和研究成为可能,但也存在风险:它们给了我们一种理解上的错觉,让我们误以为它们就是标杆。这些定义的确有助于让人继续前进,但你还得知道如何超越这些定义,从而走得更远。
在天文学研究中,行星学家可能不得不对除地球之外的天体做出海拔的定义。因此,这些行星学家可能会声称太阳系的最高峰在火星上,那就是奥林帕斯山,一座海拔为 21229 米的火山。和它比起来, 我们的陆地山脉就好像起伏的小山丘。
但这个信息让我们心怀疑虑。奥林帕斯山的海拔参照基准面是什么 是相较于火星的地心而言的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火星上的火山就绝不可能成为最高峰,火星明显比地球要小。那么是相较于海平面而言的吗?那是哪个海的海平面呢?火星上并没有海……那么或许是相较于周围地表而言的?有可能,但这个红色星球的地表高低起伏、错综复杂,这里是丘陵,那里是沟壑,稍远处又是裂谷或山脉,以至于做出定义会是一种既困难又随意的做法。请你先想象自己是个行星学家,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尽可能客观地对火星上的海拔概念做出定义呢
得出答案一点儿都不容易,而天文学家选择的惯例需要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你可能知道,在地球上,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我们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大气压力,这样做可以把大气划分为相叠的几层。于是,海平面的平均气压就是 1013 百帕,海拔 2000 米处的平均气压仅为 795 百帕。
由此, 我们就可以根据某个基准面的气压来确定它的海拔, 科学家对火星就是这么做的。火星上零海拔的气压被定义为 6.1 百帕。这显然比在地球上要低得多,因为火星的大气层要稀薄得多。如果在我们的星球上采用同样的惯例,则零高基准面就会在距离我们头顶 35 千米的上方!这个距离大约是长途客机飞行高度的三倍,并远远高出钦博拉索火山、珠穆朗玛峰和茂纳凯亚火山的顶峰。当然,这样就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地球的里面,而不是地球的表面,就像鱼类生活在海洋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一样。
为了让你最终不再对找到一种通用的海拔定义抱有希望, 现在想想那些不具有任何球形外观的天体; 彗星“丘留莫夫”和小行星“龙宫”。人类的探测器分别在 2014 年和 2018 年造访了这两个天体,人类甚至把机器人发送到了它们的表面进行实验。因此,执行这项任务的工程师就必须估算出探测器在接近目标天体时和地表的距离,以免与天体相撞。但这些天体没有海,没有地心,没有大气。由于它们形状怪异,人类就必须根据每种情况去摸索并打造出适宜的方法。在这些天体上,或许很难对海拔做出定义。
海拔只是众多此类例子中的一个,面对这种情况,所有意图将现实梳理出头绪的尝试都可能复杂得令人绝望。采用什么标准,以及为什么采用这种标准?我们对一个不完美或主观的定义能满意到何种程度?而且应该在什么时候决定对它弃之不用?当一切看起来都是相对的时候,我们又能以什么为仰赖? 当世界看起来是流动的,而且每当我们想要抓住它,它就会从指缝中溜走时,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所有这些问题都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恐惧。我们通过定义来确定直觉的感受,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来测量海拔。这些定义会伴随我们一段时间,并推动我们前行。但到了某一步,这些定义也会告诉我们, 它们无法走得更远,我们将不得不与它们分道扬镳。这个时候,最为微妙的时刻或许就来了。这一刻最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也最令人陶醉。那就是超脱的时刻。那是我们以为对事物理解得足够多,但又发现自己理解得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时刻。
在经过充分的探究之后,海拔问题似乎就成了像浪花之于海洋那样的问题。其实,最终是否能客观地选定全球最高峰并不重要。相反,其他谜题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探个究竟。为什么不同的海拔定义互不匹配呢 为什么天体的形状会如此不同呢 它们的形状是偶然的结果, 还是自然规律的鬼斧神工呢?在这些情况下,高和低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何对这些看似如此简单,但当你想要深入探究时又变得如此棘手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呢
正如超市价格的异常促使我们循着本福特定律而去一样, 海拔定义的不一致不过是大自然为了引起我们注意而放在那里的一个细节。真正的挑战藏在背后。让我们继续前进,前进! 美丽的事物就要来临。
(摘编自米卡埃尔·洛奈《数学的雨伞》)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钦博拉索火山位于赤道附近,山脚离地心的距离为 6384.4 千米,比珠穆朗玛峰高大约 2000 米,它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最高峰。
B. 若以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为标准去寻找地球最高峰的话, 荣登榜首的是茂纳凯亚火山, 因为它有一万多米的山体隐藏在太平洋里。
C. 火星没有海洋,且地表高低起伏不平,无法以地心和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定义海拔,只能利用气压和
海拔的关系来解决这一难题。
D. 面对形状怪异、难以找到统一标准测量海拔的天体,我们既要寻找适宜的测量方法,还应继续探索造成天体形状不同的原因。
2. 根据文章相关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珠穆朗玛峰和茂纳凯亚火山的比较可知,有时候海拔最高并不意味着山体最高。
B. 火星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稀薄,所以火星上测量海拔高度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地球。
C. 我们应该通过海拔定义不一致这个细节, 看到其背后更复杂的其他问题, 继续探索。
D. 先验观念动摇, 作者对此感到兴奋, 这体现出一种不惧挑战、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以 “世界最高峰” 的争论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更易达到科普的目的。
B. 文章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式, 清晰展现出钦博拉索火山和珠穆朗玛峰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高峰。
C. 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人称从 “我们” 转为 “你”,既有互动性又有针对性,蕴含了作者的读者意识。
D. 作者列举 “丘留莫夫” 和 “龙宫” 的例子,说明了 “人类想要对海拔做出定义几乎不可能” 的观点。
4. 文章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效果。(4 分) 答:_____▲_____
5.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充满了哲思和人文色彩。请结合文中作者对海拔定义问题的探索,谈谈其在 “人认识事物”方面传达出了怎样的哲思?(6 分)
答: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所生长的地方 (节选)
沈从文
拿起我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 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 “镇筸” 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 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 在那城市中, 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
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 约有四千到五千左右的碉堡,五百以上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七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
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 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做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糠,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 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地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暵 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 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
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草” 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 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 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注释:① 禳(ráng)解:意思是向神祈求解除灾祸。②旱暵(hàn):意为不雨干热。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点明写作意图是记录 “所受的人生教育”,而 “镇篁” 小城正是这人生教育的起点,奠定了全文追忆的基调。
B. 作者强调 “镇筸” 以 “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突出了其地理位置虽偏僻封闭,却形成独特自足的文化。
C. 文中详细描写碉堡、营汛建造背景和作用,既展现小城作为军事要塞的沧桑历史,也侧面描绘了满清统治下边地冲突。
D. 与《边城》中茶峒人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不同,“镇筸”商人深入山中为 “谋取什一之利”,表现出这里商业气息浓厚。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开篇 “拿起我这枝笔来”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语言质朴自然, 营造亲切自然的回忆氛围, 体现散文体式特征。
B. 文中详细列举了天王庙祈福、唱戏、祈雨、傩神仪式等传统习俗,笔调理性冷峻,旨在保存湘西小城的民俗记忆。
C.《边城》开篇以“官路”引入,本文借地图 “小点” 定位,两篇文章均以地理位置表现湘西边陲小城的空间格局。
D. 《边城》的 “白塔” 隐喻传统文化, 本文的 “碉堡” 铭刻历史伤痕, 两文都擅长用典型的物象来表达丰富的意蕴。
8. 文章开篇提到 “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请结合《边城》相关内容, 概括并简要分析其笔下湘西小城的共同特征。(4 分)
答:_____▲_____
9. 文章结尾写道: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其多重意蕴。(6分)
答: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材料一: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欧阳修等《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 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节选自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有删改)
材料三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注]① 祔事:祔,指合葬;祔事,指杜嗣业合葬祖父杜甫和祖母杨氏一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武卒[A]崔旰[B]等乱[C]甫[D]往来[E]梓夔[F]间[G]因客耒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逮,达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的词性和意思相同。
B. 贵,以……为贵,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用法相同。
C. 就,完成,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
D. 次,停驻,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杜甫在玄宗祭祀时积极献赋展露才华,后一路辗转追随肃宗,表现了杜甫有着积极入世胸怀天下的情怀。
B. 杜甫家里常年艰难贫困,严武在统率剑南地区时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对杜甫有知遇之恩。
C. 元稹极其推崇杜甫的诗作,认为杜甫的诗歌成就卓越,可成为后世的范本,若孔子在世也会叹服其才华。
D. 因为崇拜杜甫的才华和人格,元稹在其孙杜嗣业归葬杜甫的时候,果断决定提笔为杜甫撰写一篇墓志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4分)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4 分)
14. 材料二中提到了杜子美的诗歌创作 “上薄风骚”,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请概括杜甫的诗歌与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共同点。(3分) 答: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遣兴
陆游
小麦登场雨熟梅,闭门病眼每慵开。
酒杯不解为愁敌,书卷才开作睡媒。
骨朽空名垂断简,冢荒残碣卧苍苔。
纷纷倾夺知何得,老觉人间但可哀。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 ①《遣兴》是陆游以同一诗题创作的多首七言律诗,此诗是其中一首,诗作创作于诗人晚年退居山阴时期。
15. 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两首诗都善于借助典型的景物来抒发感情,但没有凸显陆游诗中常见的豪壮勃发之气。
B. 两首诗提及了文人从事的雅事,如读书写字泡茶等,表现了诗人暂忘尘俗的闲适之情。
C. 《遣兴》写麦子晾在晒场、梅子熟了,可见本诗写于夏季农忙时节,表现了丰收场景。
D. 《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通过 “夜” 到 “朝” 的时间推移,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16. 两首诗歌均通过具有反差性的意象来写愁思,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描写杭州城日夜欢歌的热闹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学美术的小明完成了一幅长天辽阔、江水空明、秋叶满山的国画 (如右图)。感于其意境之美, 老师用黄庭坚《登快阁》中的 “_____,_____”两句在作品留白处欣然题上诗句。
( 3 )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如杜甫《客至》中“_____”一句写出了诗人开门迎客的欢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一句则写出了诗人闭门谢客而独处的自足。
(4)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5)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离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 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①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②鱼目混珠,种类繁多, 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 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 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来, 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 但其实是限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 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 一个是正极端, 一个是负极端, 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 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 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 人生之路③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8. 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肯定以后都不会理我了。我失去这个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 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 “功成名就” “物质富足” 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我化学怎么学都学不好, 看来我不能读理工科了, 以后选科就只能选纯文科, 理科相关的工作和梦想都跟我没关系了。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 “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19. 下列成语中, 与文中画横线内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 (3 分)
A. 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B. 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C.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 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 下列俗语与文中加点的 “牛角尖” 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树倒猢狲散
B. 踏破铁鞋无觅处
C. 羊毛出在羊身上
D. 热锅上的蚂蚁
21. 文中第三段有错别字, 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3 分)
22. 假设你的同学小林在重要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非常沮丧,对你说:“我这次考砸了,说明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 "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劝导小林。不超过 110 字。(6分)
答: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医学和农业的进步所挽救的人命比死于历史上各种战争中的人的总和要多的多。运输和通讯的进步以及娱乐业改变了世界并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 但他也说: “对任何事物(包括科学)的执着都会导致迷信。”帕斯卡尔则说: “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4-2025 学年度下期高 2026 届零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1. D ( 项,不是山脚离地心的距离,是山顶离地心的距离; 项,茂纳凯亚火山高过太平洋洋底一万多米,是包括了海面上和海里的部分; 项 “无法以地心为基准面” 文中无据; “只能利用” 有误,这是其中一种解决办法, 但文中没有体现出这是唯一一种。)
2. B(“完全不适用于地球” 有误, 火星利用气压和海拔的关系来判定基准面,测量高度, 这种方法地球也适用。)
3. D(“人类想要对海拔做出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误, 这一段的观点是 “在不具有任何球形外观的天体天体上,很难找到一种通用的海拔定义”。)
4. ①这些问句通过举例,表明现实很复杂,难以找到清晰地答案,这让人恐惧又兴奋。②使用问句还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举例” 1 分,说明的内容 2 分,“引发思考” 1 分。)
5.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作者发现, 每一种对海拔的理解定义都有一定道理, 但在不同条件下都会被推翻,无法成为唯一标准。
②认识事物需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作者列举了科学家大量的测量数据和实验,表明科学探索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 追求真相、严谨务实。
③人要通过不断推翻旧知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作者认为,人类需不断质疑和超越过去对海拔的定义, 才能深入对海拔的认识,进而看到科学的复杂性。
④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尽头,这既是挑战,也是动力。在作者看来,海拔定义问题会引发更多的科学问题, 这些问题将引发我们对自然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
(每点 2 分, 点出哲思 1 分, 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答到 3 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D(文中写商人 “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强调的是交易的自由洒脱和公平合理,体现的是一种淳朴自然的商业关系,与 “商业气息浓厚” 的评价不符。)
7. B(“笔调理性冷峻,旨在保存湘西小城的民俗记忆” 有误,这一部分用笔充满情感温度,如 “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踊跃歌舞”,点明小城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遵从古礼,其意图除了保存民俗记忆,更在于展现地方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8. ①地理位置偏远、封闭:《边城》中茶峒 “凭水依山筑城”,仅靠 “一条官路” 连接外界,溪流如弓背阻隔山野;本文写镇筸位于“黔北、川东、湘西极偏僻的角隅”,“万山环绕”隔绝外界;
②民风淳朴和谐:茶峒人重义轻利(如船总顺顺),镇筸兵民“纯善无扰”;茶峒码头商船往来,镇筸商人进山交易,均展现了湘西小城淳朴善良、重情轻利的和谐风俗。
③地域文化传统独特:茶峒有端午竞渡,镇筸有春官唱词、傩神祭祀,均体现出湘西小城带有特定历史印记的未被现代功利文明污染的地域文化。(每点 2 分, 概括 1 分, 分析 1 分, 答出任意 2 点即可。)
9. ①表达了 “我” 不能回到故乡的怅惘、伤感。一方面 “我” 十五岁离开后便很少回去,另一方面作者所深爱的小城特有的文化风貌也正在发生改变, 因此作者只能生活在过往的 “印象” 里, 流露出伤感与惋惜。
②对故乡精神内核的认同与怀念/对过往消逝的怅惘与伤感:小城塑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所受的人生教育”)。作者对故乡淳朴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独特生命力的描绘充满认同和留恋,这种 “印象”成为他内在的精神家园和创作源泉。但是 “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流露出时光流逝、传统消逝的惋惜和感伤。
③表现出现实与记忆的疏离感: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 与 “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形成对比, 表明作者与当下现实中的故乡存在距离。他沉浸其中的, 是经过时间
沉淀和情感过滤的记忆中的故乡图景。
(每点 2 分, 概括 1 分, 分析 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ACG
11. A (“不逮于魏晋” 的 “逮” 是动词, 达到; “逮奉圣朝” 的 “逮” 是介词, 及、至。)
12. D(“崇拜杜甫的人格” 于文无据,“果断决定” 理解有误。)
13. (1) 杜甫性情旷达不受约束,喜欢议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而不贴合实际。
(“检”, 约束; “高”, 高谈阔论; “切”, 切实, 贴合实际。每点 1 分, 大意 1 分, 共 4 分)
(2) 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治乱”,安定和动乱;“条贯”,条理;“靡”,没有。每点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
14. ①风格多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②思想内涵充实 ③格律妥帖文采斐然(1 点 1 分)
(一点 1 分,答到 “文质兼美” 可得②③点的 2 分)
15.B(“书卷才开作睡媒”是在说诗人年老无心读书,表现的是诗人试图排遣愁绪而不得的困顿。“闲作草”“细分茶”表面写闲情,实则暗含无聊和郁闷。都并非真正的闲适。
16. ①《遣兴》用麦子梅子丰收和的景象反衬“闭门病眼”的颓唐(1 分);生时追求 “空名”,死后只剩 “荒冢” 形成反差 (1 分)。表现了诗人老年功名虚妄的幻灭之感。(1 分)
②《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杏花春雨”等江南美好景象反衬自己一夜难眠的愁绪;洁白的“素衣”和污浊的 “风尘” 形成对照 (1 分),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 (1 分),等候召见的郁闷与无聊 (1 分)。
17. (1)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蓬门今始为君开 门虽设而常关
(4)履至尊而制六合
(5)纫秋兰以为佩
18. B(B 并不属于两个极端或对立的观点。而 ACD 选项都是 “两个极端”。)
19.C (①深不可测:形容深度无法测量。也可用于道理或者含义异常深奥,难以理解。侧重于深度的无限性或难以触及的特性。广大精微:形容学问、道理等既广博宏大,又精细入微。此处是 “逻辑学”这门学科的客观难度,用“深不可测”与“枯燥深奥”更为相近。②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二者都可表示种类繁多,但林林总总多用于形容事物,不符合语境。③ 柳暗花明:在困境中突然出现转机,或绝境中迎来新的希望。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重叠环绕,道路蜿蜒曲折的景象,比喻挫折后出现转机。柳暗花明更强调困境后的结果的美好。峰回路转更强调过程的曲折性和转机的渐进性。)
20. B(ACD 都为比喻。B 为夸张,为寻找某物磨破了铁鞋都没有找到,形容历经艰辛却寻而不得。)
21. ①振做一一振作 ②限入一一陷入 ③陷井一一陷阱
22. 示例一:小林,“学习好就成功,学习不好就完了” 这种认识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这样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 使你丧失自信。其实, 人生的道路很多,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向发展,比如艺术、体育、表演等,人生还有无限可能。(准确识别并指出逻辑谬误,2 分;结合材料分析局限性与危害,2 分;提出 “第三种可能” 并具有说服力,不能只是笼统说 “还有其他可能”,2 分。)
23. 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困不能依靠己力而有所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李邕惊叹他的才华,主动前去看他。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官举行朝献典礼,到太庙举行朝享典礼并到南郊祭天,杜甫进献赋文三篇。玄宗读了大为惊奇,叫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提升他为河西尉,他不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遭逢安禄山叛乱,天子入蜀,杜甫逃往三川。肃宗即位,他衣衫破烂从鄜州想要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出逃来到凤翔谒见肃宗,拜任右拾遗。当时到处有寇贼掠夺,杜甫的家人寄住在鄜州,长年艰难贫困,幼弱的家人甚至饿死,因此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去探家。跟随肃宗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正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严武第二次统率剑南, 上表朝廷任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去世,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暂住耒阳。县令曾送杜甫烤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欢议论天下大事,空阔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和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他多次经历战乱,坚持节操不被玷污,创作歌诗,感伤国势削弱,念念不忘国君,人们都哀怜他的忠心。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