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小文撰写活动导语时遇到困难,请你协助解决。
①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诗意便悄然降临。漫步诗海,我们能触摸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泊;感受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壮志:_______________。诗词是心灵的驿站,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A)连绵不断的情思,记录着(B)沧海桑田的变迁。读者只需展开书卷,便能(C)身临其境地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D)叹为观止地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
②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许多人远离了诗意的栖居。高楼林立中,少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野趣;车水马龙间,难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清音。我们mò( )然回首,发现诗意如星火liáo( )原般在都市的沟壑间顽强生长,即便风雪载( )途,也阻挡不了人们对诗意的追寻。我们不禁为诗意的消逝而默然,为文化的断层而jǔ( )丧……
(摘编自《读者》2025.03)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mò( )然回首 星火liáo( )原 风雪载( )途 jǔ( )丧
(2)第①段中加粗的四个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
A.连绵不断 B.沧海桑田 C.身临其境 D.叹为观止
(3)仿照第①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保持一致。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B.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C.在山间雾霭层层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喧嚣,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D.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三、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润泽人心。“怒而飞,① ”(《北冥有鱼》)是庄子眼中奋起而飞的大鹏;“②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是古人先进的教学观;“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是韩愈表达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痛惜;“④ ,⑤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对寺院山光水色、清潭倒影的描绘;“⑥ ,⑦ ”(《石壕吏》),道尽了饱经战乱之人九死一生、苟且偷生的辛酸与痛楚;“挥手自兹去,⑧ ”(《送友人》),是诗人与朋友难舍难分的情谊;“⑨ ,⑩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屡遭打击仍然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四、综合性学习
学校举行了“以和为贵”主题宣传活动。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深深地被赋予在每一代人的心中。站在黄土高原之巅,瞭望着这片辽阔的土地,我感受到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于和谐共处的执着追求。 宽容是一种大度和豁达,可以浇灭怨怒之火,铺平前进之路,让我们驰骋人生。当别人无意间冲撞了你,不要怒不可(è),你理解并包容他,也许就能够得到一段真挚的情谊。通过历史上“将相和”“六尺巷”等故事,使我们理解了宽容的重要性。
【活动一:寻和·了解风土人情】
4.请为材料中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赋予 怒不可è
5.语段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指出具体问题并写出修改意见。
【活动二:维和·理解“和”的内涵】
6.为了宣传“和”文化,小山同学制作了以下海报,请说说这幅海报的创意之处。
五、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小题。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 (干净) ?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 (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neat (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都该学习”这句话,又怎么讲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书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楚明白吧!
7.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根据作者的说法,辑录的书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中的一点是 。(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请概括作答。
六、诗歌鉴赏
9.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宽解友人,抒发情感。请你仔细阅读诗词,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B)。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 C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的词。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给合字形推测 伐竹取道
联系常见成语 益奇而坚
根据语境推断 其疏数偃仰
迁移课内词语 余未信之
11.请将“乎”“也”“之”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2.请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三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3.请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4.古文言文中有一种语言现象,以名词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通常表示比喻。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你能以这个句子为例为我们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吗?
15.甲乙两文同为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甲文为第四篇,乙文为末篇。寄情山水,排遣苦闷,慰藉精神。你能从中洞察作者心境的变化吗?请结合甲乙文本作简要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量子打造“第二互联网”
赵君鹏
①虽说Wi-Fi人见人爱,但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Wi-Fi,而是它连接的互联网。众所周知,互联网并不安全,密码能挡住普通人,却挡不住黑客和情报机构,
②当前的互联网是通过电信号、光纤、微波等传输信息,虽然方便高效,但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截获。不仅如此,随着数学和算法的不断发展,基于计算的复杂性,传统加密技术不断受到挑战,互联网基本上已经无险可守。
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正如调侃之语:“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科学家将希望寄托于量子通信。
④在量子力学中,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各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将表现为整体的性质,这就是“量子纠缠”。如果测量某一粒子的参数,就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体的状态,所以无法精确地探测粒子的信息。受此启发,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量子通信模式,利用粒子叠加态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孤立粒子的“自旋”方向可以向上或向下,就像编码语言的0和1,也可以同时处于既向上又向下的状态,正如薛定谔的猫可以既生又死一样,人们利用粒子的这一特性来编写计算机语言,研究“量子密匙分发”技术。这使得对量子体的任何一次测量都是对它的一次修改,所以任何窥探量子信息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从而让网络通信的绝对安全成为可能。
⑤时至21世纪,基于量子力学的通信系统,包括运用量子力学原理搭建互联网,成为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当前,一场全球竞争正在量子通信领域展开。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比如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
⑥美国也奋勇争先。2020年7月,美国宣布了“量子互联网战略蓝图”,又称“第二互联网”,计划率先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网络,然后逐渐将其应用到全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运用量子纠缠或亚原子粒子并行传输的、更加安全的网络,以弥补现行互联网的不足。美国计划在十年之内使用量子力学定律实现安全共享信息,连接新一代的计算机和传感器。
⑦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很广,早期将它运用到银行、医疗服务行业、飞机通信及国家安全领域,未来在地球物理、矿产勘探、医学、导航、天文学等领域也能大显身手。超灵敏量子传感器网络能用来监测地震活动,寻找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和成像领域,利用量子纠缠同步时钟,导航系统的精度可以提高到毫米级,量子网络可以将相距数千千米的光学望远镜连接起来,其分辨率相当于一个同等直径的单碟望远镜。
⑧虽然量子互联网的前景让信息专家倾心不已,但是要想将它变为现实,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加速海量数据的交换,如何实现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应用物理等领域的技术高度配合,如何利用大自然在远距离对象之间建立连接或使之产生纠缠,以及在没有物理连接的状态下实现信息的瞬间传播等。
⑨量子互联网能否弥补现行互联网的漏洞,它将怎样实现远距离无连接绝对安全高效地传播信息,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选自《知识窗》)
1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①②段从互联网的安全性开始写起,引出说明对象量子互联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中“任何”一词,是无一例外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第一句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量子纠缠”。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量子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应用前景、取得成就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7.下面关于“量子互联网的成就与前景”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已经构建了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这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B.美国为争先量子互联网的研究,计划率先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网络,其目的是建立更加安全的网络,以弥补现行互联网的不足。
C.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很广,利用量子纠缠同步时钟,导航系统的精度可以提高到毫米级。
D.要想将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变为现实,还需要解决像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应用物理等领域的技术高度配合等许多问题。
18.从第⑤段画线句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滹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猎猎。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
【感知文本】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走近山脉 罅隙间的植物 坚硬、震惊
蜿蜒而上 ② 神秘、神奇
① 山泉、峭壁、巨石 局促、心悸
深入山路 ③ ④
【聚焦所见】
20.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体悟情思】
21.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
批注:第 段写
【领悟精神】
22.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
九、作文
23.无论生活多么糟糕,世界多么复杂,内心多烦恼,我们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让阳光洒满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请以“我懂了,这就是乐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题号 2
答案 D
1.(1) 蓦 燎 zài 沮
(2)D
(3)示例:体悟到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积极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蓦然回首:mò rán huí shǒu,不经意地突然回头看。
星火燎原:xīng huǒ liáo yuán,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大面积的地方,比喻起初力量虽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沮丧:jǔ sàng,灰心,失望,伤心,丧气。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句子中用“连绵不断”来形容文人墨客的情思,恰当;
B.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句子中用“沧海桑田”形容变迁,恰当;
C.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句子中用“身临其境”来形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体验,恰当;
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句子中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读者感叹景致,不恰当;
故选D。
(3)本题考查仿写。
在第①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呈现出鲜明的句式特点,即先点明能通过诗词触摸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再引用诗词,最后用四字词语对诗词所传达的意境或情感进行概括。仿写时需严格遵循这一结构,从众多诗词中选取合适的例子,像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豪迈豁达,或是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蕴含的婉约缠绵等,然后按照既定句式进行创作,以此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语言的组织以及句式的模仿能力,确保续写的句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与前文保持协调一致。
示例:体会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2.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中“创造的” 表述有误,应改为 “创造了”,使“王维”成为句子的主语,“创造”作谓语,“意境”作宾语,否则句子缺少谓语动词;
B.定语残缺,应在“能力”前加“接受”;
C.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去“在……中”或 “让”;
故选D。
3.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萧萧班马鸣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翼、垂、祗、辱、奴隶、潭、矣、萧、碾”等字词容易写错。
4.示例:
5.示例:成分残缺,将“通过”(或“使”)去掉。 6.示例:这幅海报根据汉字“和”设计而来,左面是武器,右面设计成盾牌,两边握手言和,寓意“和”能化干戈为玉帛,突出了“和”的意义。
【解析】4.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赋予,fù yǔ。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意思是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5.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原句主语残缺,要么去掉“通过”,让“历史上‘将相和’‘六尺巷’等故事”作主语,即“历史上‘将相和’‘六尺巷’等故事,使我们理解了宽容的重要性”;要么去掉“使”,让“我们”作主语,即“通过历史上‘将相和’‘六尺巷’等故事,我们理解了宽容的重要性”。
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从海报构图看,它以汉字“和”为设计基础。左边部分造型像古代兵器,代表冲突、干戈;右边是盾牌造型,也可关联到防御、和平相关意象,中间握手的图案则直观呈现出“言和”“和解”的动作。从寓意角度,把原本代表争斗的“兵器”元素和象征守护、和平的“盾牌”“握手”元素融合在“和”字造型里,巧妙传达出“和”能化解矛盾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让双方摒弃争斗、走向和解共处的意义,很好地呼应了“和”文化主题,突出“和”的价值。
7. 傅雷家书 德艺俱(兼)备 ①讨论音乐(艺术), ②激发感想,③训练文笔,④做个警钟。(写出其中的一点即,意思对即可) 8.严格;严谨;尽责;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爱子情深(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从文段中的“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 (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 (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书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楚明白吧”可知文段选自《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一百多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具体来说,如:“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有感情深入,要有高尚的真诚的爱,即赤子之心。”“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弹琴不能徒恃sensation[感觉],sensibility[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就是讨论音乐(艺术)的;如“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就是激发出年轻人的感想,使父亲得些新鲜养料的;如“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再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多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就是训练文笔的;如“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就是做个警钟的。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文段“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可知,傅雷由信封的不干净说起,希望孩子在日常琐事做到干净,从为人、艺术方面加以引导,可见傅雷对儿子要求严格;
根据文段“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书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楚明白吧”可知,从自己写字用纸方面入手对孩子加以引导,可见傅雷做事严谨,以身作则;
根据文段“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 ”“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都该学习’这句话,又怎么讲呢”可知,傅雷写信时语气温柔委婉,循循善诱,极具智慧,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父爱。
9.示例: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开朗乐观的心态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开阔、境界高远,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内”与“天涯”本是极远的空间距离,诗人在此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这种遥远的距离缩小,强调只要心意相通,即便相隔万里也如近邻一般;同时,“海内存知己”与“天涯若比邻”在句式上整齐对仗,“海内”对“天涯”,“存知己”对“若比邻”,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这两句诗既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情谊的深厚真挚,又道出了真挚的友谊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的哲理,将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豁达的情感不仅给予友人莫大的安慰与鼓舞,也让后世读者在面对离别时,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10. 伐:砍 益:更加,特别 偃:放倒,卧,俯 余:我 11. 之 也 乎 1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3.潭中的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其它意思相近即可) 14.示例:“斗”为名词,北斗星,修饰形容词“折”,意为(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为名词,修饰动词“行”,意为(小溪)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小溪的形态。 15.示例:甲文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描绘作者的感受,内心的苦闷浓郁而深重,本想以山水之境淡化、排解,却适得其反,清幽的环境反而助长了心境的苦涩酸楚,发现美景的喜悦已荡然无存,最后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选择“逃离”;乙文再未直接抒写情绪,写景后议论,以“余未信之”加以否定,以曲笔表达心境,虽横遭贬谪、壮志未酬的悲愤犹在,但作者抑郁苦楚的心境已变得理性、超然(或淡定、从容、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导语】两文均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甲文以动静结合之笔绘小石潭,借鱼写水之清,以景传情,从“心乐”转“凄怆”,见遭贬落寞。乙文状黄茅岭奇石,借造物者之疑,叹奇石埋没夷狄,隐喻贤才不遇。两文融写景、抒情与哲思,尽显柳文“借景抒愤”之特色。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从字形看,“伐”左边是“人”,右边是“戈”,像用戈砍人的样子,本义与砍伐相关。在“伐竹取道”里,就是“砍伐”竹子开辟道路,所以“伐”释为砍伐。
(2)联系成语“精益求精”,意思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益”是“更加”之意。“益奇而坚”说草木更加奇特且坚韧,故“益”为更加、特别。
(3)结合语境,“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是说草木呈现出的姿态,“偃仰”常用来描述物体(这里指草木)的姿态,“偃”本义有“仰卧、倒伏”这类表示姿态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是说草木有的倒伏、有的昂起,所以“偃”在这里解释为倒伏、仰卧(形容草木的姿态),和“仰”相对,展现草木高低俯仰的不同形态。
(4)迁移课内,如《小石潭记》“余弟宗玄”,“余”是“我”的意思,“余未信之”即我不相信这些说法,所以“余”为我。
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此句是说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心里感到快乐,是陈述自己内心感受的陈述句。“之”在这里可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起舒缓语气作用,让句子读起来更顺畅,所以A处填:之。
B处:“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 )”,意思是那些树木和箭竹的分布疏密、倒伏或挺立的姿态,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是陈述对草木姿态的看法,表判断、陈述语气。“也”作为句末语气词,可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判断,故B处:填也。
C处:“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 )”,意思是神明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真的没有造物主吗?是带有疑问、揣测的语气。“乎”作为句末语气词,可表疑问、反问,契合此句语气,所以C处填:乎。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这地方山川的灵气,不创造伟大的人物,而唯独创造这奇特的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
“其气之灵”是句子的主语,与后文“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构成主谓关系,“不为伟人”与“而独为是物”之间用“而”连接,表转折,应断开;“故”表结果,引出下文“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其前应断开。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可:大约;许:表示约数;依:依靠。
1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斗”本为名词“北斗星”,在此处修饰动词“折”,以“北斗星的曲折”比喻小溪的形态,意为(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本为名词“蛇”,修饰动词“行”,以“蛇爬行的蜿蜒”作比,意为(小溪)像蛇爬行那样蜿蜒。这种名词作状语的语言现象,通过具体物象的比喻,将小溪曲折交错的动态画面直观展现,使景物描写更具画面感与生动性。
15.本题考查作者心境变化分析。
根据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直接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环境的凄清寂寥,内心的苦闷借景物直白流露——初遇小潭时“心乐之”的喜悦,被潭边“寂寥无人”的幽邃彻底冲淡,甚至转化为“寒骨”的刺骨悲凉,最终因“其境过清”选择逃离,可见其心境被贬谪的苦楚完全裹挟,处于浓郁的悲愤与压抑中。
根据乙文“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是二者,余未信之”可知,作者面对黄茅岭的奇景,以“吾疑造物者之有无”引发议论,虽感慨奇石“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暗含自身被贬荒蛮之地的愤懑,却未如甲文般直接宣泄情绪,而是以“余未信之”否定“慰贤”“气灵”等说法,在对造物者的质疑与理性思辨中,将个人遭遇投射于景物议论。这种以议论代抒情的“曲笔”,体现出作者虽仍有贬谪的悲愤,却已从甲文“逃离”式的苦闷中转向对现实的理性审视,心境更显超然与从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如同玉佩玉环相碰作响,心中为此感到快乐。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空无一人,令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后便离去了。
一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向北偏东延伸,走了不到四十丈,只见土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亘在路的尽头。山石上方呈现出城墙上的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凸出一座像堡垒的石头,又有一个像门的洞口。向洞里面看去一片漆黑,投掷小石进去,听到咚的水声响,声音清脆洪亮,过了很久才消失。环绕着山石可以登到山顶,能望见很远的地方。山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挺拔的树木与箭竹,(这些草木)更加显得奇特而坚韧,它们疏密有致、高低俯仰的姿态,好像是智者精心设计安排的。
唉!我怀疑造物主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越发认为造物主确实存在。但又奇怪它为什么不把这些奇异的山石安置在中原地区,却把它们陈列在偏远的蛮夷之地,经过千百年也不能展现它的奇妙景致,这实在是徒劳而无功的。如果造物主的神明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造物主恐怕确实不存在吧?有人说:“(这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的灵秀之气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异的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怪石众多。”对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16.D 17.A 18.词语:左右。分析:“左右”指的是概数,表估计,起限制作用。在文中指中国计划大约用十五年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不是确指十五年,不排除特殊情况。“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D.根据文章第④段“在量子力学中,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各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将表现为整体的性质,这就是‘量子纠缠’。如果测量某一粒子的参数,就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体的状态,所以无法精确地探测粒子的信息。受此启发,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量子通信模式,利用粒子叠加态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知,人们受到了“量子纠缠”的启发,开始研究量子通信模式,交代了量子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根据文章第⑤段“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比如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等”和第⑥段“2020年7月,美国宣布了‘量子互联网战略蓝图’,又称‘第二互联网’,计划率先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网络,然后逐渐将其应用到全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运用量子纠缠或亚原子粒子并行传输的、更加安全的网络,以弥补现行互联网的不足”可知,中美两国在量子互联网方面均取得了成就;
根据文章第⑦段“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很广,早期将它运用到银行、医疗服务行业、飞机通信及国家安全领域,未来在地球物理、矿产勘探、医学、导航、天文学等领域也能大显身手”可知,互联网应用前景很广泛;
根据文章第⑧段“虽然量子互联网的前景让信息专家倾心不已,但是要想将它变为现实,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可知,量子互联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量子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取得成就、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文章第⑤段“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可知,中国计划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有保障的未来互联网,但并没有完成建造。本项“中国已经构建了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这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错误;
故选A。
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词语:左右。“左右”指的是概数,表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中的“左右”指中国计划大约用十五年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不是确指十五年,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导致时间的变化。说明文语言特点:“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19.①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 ②岩羊 ③岩画 ④惊叹、感动 20.(1)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
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2)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21. 示例1:第④段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示例2:第⑥段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22.示例:①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②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③坚硬的石头上镌刻者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④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导语】文章以“凝眸”为线,沿“走近——蜿蜒——深入”的游踪,绘贺兰山粗粝山貌、倔强植物、灵动岩羊与远古岩画。借景物描写层层递进,将自然风貌与人文印记交融,于山河胜景中提炼出宽厚、坚韧、睿智的西北精神,笔触细腻且富有哲思。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④段“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可知,作者在山路上蜿蜒而上时看到了岩羊腾跃的姿态与坚毅的眼神。由此可知,②处填“岩羊”,所感为“神秘、神奇”。
结合第⑤段“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可知,作者抵达山门后深入山谷,见到山泉、峭壁、巨石。由此可知,①处填“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所感为“局促、心悸”。
结合第⑥段“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可知,作者深入山路后看到岩画,内心惊叹又感动。由此可知,③处填“岩画”,④处填“惊叹、感动”。
2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及朗读设计。
(1)示例1:结合第③段“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可知,作者运用比喻,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卧龙”,赋予山脉动态的力量感与雄伟的气势。由此可知,该修辞生动展现山脉的巍峨连绵,侧面烘托出作者初见时的震撼。
示例2:结合第③段“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可知,两个“看不到”重复强调山脉的荒芜,与后文“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形成反差。由此可知,这种铺陈既突出贺兰山脉的严酷,又为下文写生命的顽强做铺垫。
示例3:结合第③段“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看不到植被”可知,短句排列节奏紧凑,快速切换山脉、岩石、植被等画面,强化视觉冲击。由此可知,短句的运用凸显山脉粗粝荒芜的特点,传递出作者直观的震撼感受。
(2)示例1:结合第④段“几只褐色的山羊……像鹰隼,像精灵”“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可知,岩羊的矫健姿态与坚毅品格是描写重点,“灵动的符号”“山之子”精准概括其特质。由此可知,将重音落在这两处,能通过语气强调,突出作者对岩羊生命力与精神的赞美。
示例2:结合第④段“这矫健的山中尤物……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可知,作者对岩羊充满惊叹与敬佩,情感由内而外迸发。由此可知,采用上扬语调朗读,能通过声音的激昂变化,外化这种强烈的情感,引发共鸣。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示例一:结合第④段“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可知,作者先以“沉寂之山,死亡之山”强调对贺兰山的固有认知,再通过岩羊腾跃下山的动态描写(“腾掷而下”“如履平地”)与坚毅神态(“眼神坚毅淡定”),形成认知反差。由此可知,批注需体现作者从“以为沉寂”到“惊叹神奇”的心理转变,以及岩羊形象对其感受的冲击。
示例二:结合第⑥段“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可知,作者由岩画的粗犷线条(“粗粝的笔画”)联想到远古人类的生存场景,通过触觉想象(“感受刻石力度”)与情感流露(“涌出泪水”),将岩画视为文明传承的纽带。由此可知,批注需串联“发现岩画—联想历史—情感共鸣”的心理过程,突出“血脉相通”的精神感悟。
22.本题考查内容及主旨理解。
结合第③段“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可知,贺兰山环境恶劣,但植物在巨石罅隙顽强扎根生长。由此可知,展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特质。
结合第④段“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可知,岩羊在陡峭山岩上灵动跳跃,且面对人类毫无惧色。由此可知,体现出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品质。
结合第⑥段“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可知,远古人类在坚硬石头上留下岩画,凝聚着生存智慧与不屈精神。由此可知,这是祖先智慧与坚韧的体现。
综合上述段落,从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灵动坚毅的岩羊到承载文明的岩画,这些品质贯穿西北的自然与人文。由此可知,它们共同凝聚成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23.
例文:
我懂了,这就是乐观
暴雨如注,画室的玻璃窗上蜿蜒着无数条水痕,将外面的世界切割成破碎的灰调。颜料盘里未干的色彩晕染成浑浊的墨团,我攥着被揉皱的参赛通知,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筹备三个月的少儿美术比赛,因场地突发问题被迫取消。
“别太丧气啦!”小棠的声音突然穿透雨声。她甩了甩滴水的雨伞,运动鞋在地板上洇出深色脚印,径直走到画架前。盯着那幅只完成一半的《雨中城市》,她突然弯起眼睛:“你看,这些雨水多像老天爷在给你的画加特效。”话音未落,她已经抓起我的画笔,蘸着钴蓝色颜料在画布上挥洒。
我正要出声阻拦,却见她寥寥几笔勾出一只戴着草帽的蜗牛,背着亮黄色的壳在积水里“游泳”。原本压抑的铅灰色云层间,突然裂开半轮彩虹,像撕开现实阴霾的一道光。“比赛没了,但灵感不会跑呀!”她把沾满颜料的画笔塞进我手里,“不如我们画一场只有蜗牛和彩虹的暴雨?”
那天下午,画室地板成了我们的画布。我们趴在冰凉的瓷砖上,用指尖蘸着荧光颜料印出歪歪扭扭的脚印,把打翻的橙色颜料抹成蜗牛壳上的花纹。小棠笑着讲起上周舞蹈比赛忘动作的糗事,连评委憋笑憋到扭曲的表情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雨声渐渐变得轻盈,打在铁皮雨棚上,竟成了天然的鼓点。
后来,这幅即兴创作的《蜗牛的狂欢日》被我们贴在画室最显眼的墙上。每当有同学为失败叹气,小棠总会跳起来指着画喊:“快看!乌云里藏着彩蛋呢!”我渐渐明白,乐观不是盲目地说“没关系”,而是像她那样,在计划被打乱的瞬间,依然能捕捉到意外中的惊喜。
现在的我依然会为挫折皱眉,但总会想起那个暴雨倾盆的午后。当我们不再困在失去的遗憾里,反而创造出了更鲜活的色彩。我懂了,这就是乐观——它是在裂缝中寻找光芒的勇气,是把“事与愿违”变成“另有奇遇”的魔法。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我懂了,这就是乐观”为题进行创作,题目中的“我”限定了写作视角,需从自身经历出发;“懂了”表明文章要呈现认知的转变过程,即从对乐观的不理解到领悟的过程;“乐观”是核心关键词,点明文章主旨,需围绕乐观的内涵、乐观对生活的意义展开。根据写作要求,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学习压力、家庭变故、人际交往中的挫折等,展现乐观心态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战胜困难,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二,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在学习上遭遇挫折,如考试失利后,在老师、家人或朋友的引导下,逐渐学会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失败,总结经验重新出发;也可以写面对家庭的突发状况,如亲人患病,通过家人乐观的生活态度,领悟到乐观是面对困境的勇气。选材方面,中心内容应放在“我”对乐观的认识与感悟上,主题思想应着重体现乐观对个人成长、生活的积极影响。比如,参加运动会比赛失误后,看到对手乐观豁达的态度,自己深受感染,从而懂得乐观不仅是自我安慰,更是对生活的热爱;或是在疫情居家期间,通过与邻居线上互动,感受大家乐观面对生活的热情,明白乐观具有传递温暖与力量的作用。如果写事,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果写人,可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乐观的性格特点;如果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抒发自己对乐观的理解与感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