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平常心对待考试!让智慧在笔尖流淌,用细心为成功奠基!】
绵阳外国语学校 2024~2025 学年下期期末模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完卷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重要的遗传定律,因此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孟德尔豌
豆杂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对亲本均需要进行去雄后套袋处理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演绎推理
C.为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 中出现的重组类型占 3/8
下列概念与实例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自交——玉米的花粉落在同植株雌花的柱头上 B.纯合子——基因型为 AABBCCDD 的小白兔
性状分离——黄色狗和白色狗的杂交后代既有黄色狗又有白色狗 D.显性性状——高秆小麦和矮秆小麦杂交后代只有高秆小麦,高秆是显性性状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 1:1:1:1 比例关系的是
①F1 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②F1 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F1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F1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F1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若一个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BbCc,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BC,且形成过程中无突变、染色体互换发生,则其同时形成的 3 个极体的基因组成是
个 ABC 和 2 个 abc B.1 个 AbC 和 2 个 aBc
个 abc 和 2 个 ABC D.1 个 aBc 和 2 个 AbC
洋葱是二倍体,其体细胞中有 16 条染色体。下列对其根尖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复制后的染色体数目为 32 条
分裂前期,核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分别是 32、16、32 C.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断裂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分裂中期会出现赤道板,有丝分裂的末期会出现细胞板
在减数分裂模型制作实验中,某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 4 条蓝色(2 个 2cm,2 个 5cm)和 4 条红色
(2 个 2cm,2 个 5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其他材料模拟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模拟 1 条已经复制完成的染色体,可将 2 个 5cm 的蓝色橡皮泥粘在一起 B.模拟减Ⅰ前期时,一定要用到两种长度的 4 条蓝色以及 4 条红色橡皮泥条 C.模拟减Ⅱ后期时,一定要用到两种颜色不同的 4 条橡皮泥条 D.模拟产生的一个配子,可能要用到两种颜色不同的橡皮泥条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植株杂交,F1 基因型为 AaBb。下列有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的分析错误的是
若 F1 自交,F2 有三种表型且比例为 1:2:1,则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 F1 自交,F2 有四种表型且比例为 9:3:3:1,则两对基因一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 F1 测交,子代有两种表型且比例为 1:1,则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 F1 产生配子 AB、Ab、aB、ab 比例为 9:1:1:9, 则两对基因一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生物兴趣小组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选取了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 和 AaBbdd 的两种豌豆进行杂交研究。这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1/8 B.5/8 C.3/4 D.1/2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及性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生殖细胞中只有性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 B.含 X 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 Y 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D.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下图为白花三叶草叶片细胞内氰化物代谢途径,欲探究控制氰化物合成的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用两种叶片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杂交,F1 叶片中均含氰,F1 自交产生 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叶片细胞中的 D、H 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
推测 F2 叶片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3/7 或 1/4
推测 F2 中叶片含氰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 1 种或 4 种
若 F2 中含氰个体占 9/16,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如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系谱图,Ⅱ7 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Ⅰ2 与Ⅱ4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2
Ⅱ4 与Ⅱ6 的基因型相同
Ⅱ6 与Ⅱ7 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1/4
Ⅱ6 与Ⅱ7 所生的女孩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下列关于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DNA 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B.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或 2 个 DNA 分子 C.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 D.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上有若干个基因
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可以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格里菲斯的实验表明死亡的 S 型菌中含有促成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表明 DNA 才是 S 型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一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研究人员将 1 个含 14N-DNA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 15NH4Cl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24h 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将 DNA 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离心,试管中出现两种条带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若直接将子代大肠杆菌的 DNA 离心也能得到两条条带 B.由结果可推知大肠杆菌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大约为 4h C.DNA 分子中的碱基数、磷酸数和脱氧核糖数相等 D.如图的条带数目和位置无法确定 DNA 的复制方式
如图所示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个过程中所需要的酶不完全相同 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不可能相同 C.①②③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
D.③过程中不同核糖体合成的是同一种肽链,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
将马蛔虫(2N=4)的甲、乙两个精原细胞的细胞核 DNA 双链用 32P 标记,接着置于不含 32P 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甲在第一个细胞周期后,含 32P 的细胞数为 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 32P 的染色体数为 0~4 B.甲在第二个细胞周期后,含 32P 的细胞数为 2~4,且每个细胞中含有 32P 的染色体数为 0~4 C.乙在减数分裂 I 后,含 32P 的细胞数为 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 32P 的染色体数为 0~2 D.乙在减数分裂Ⅱ后,含 32P 的细胞数为 2~4,且每个细胞中含有 32P 的染色体数为 0~2
下图表示 DNA 半保留复制和甲基化修饰过程。研究发现,50 岁同卵双胞胎间基因组 DNA 甲基化的差异普遍比 3 岁同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酶 E 的作用是催化 DNA 复制
甲基是 DNA 半保留复制的原料之一
环境可能是引起 DNA 甲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D.DNA 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和生物个体表型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一个被 32P 和 35S 同时标记的噬菌体(含 M 个碱基对,n 个腺嘌呤)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在细菌细胞内复制三代,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子代噬菌体都没有被 35S 标记 B.子代噬菌体有 1/4 具有放射性
C.整个过程需要 3.5M 个嘧啶碱基 D.噬菌体的增殖需要细菌核糖体参与
同义突变是指 DNA 片段中有时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并不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但是科学家们发现若 酵母菌细胞发生同义突变,则和突变基因对应的信使 RNA 含量会降低,从而危害酵母菌的生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同义突变后,基因中的嘌呤数可能大于嘧啶数 B.同义突变不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因此对应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一定不变 C.同义突变不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原因是每种氨基酸都可以由不同的密码子对应 D.同义突变不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但仍然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B.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D.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生物体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为染色体片段颠倒引起的变异
B.图②和③表示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属于互换 C.图④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⑤中染色体组加倍,是三倍体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含有 3 个染色体组 B.八倍体小黑麦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含 4 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 C.染色体组由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 D.体细胞中含有 3 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即为三倍体
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低等生物的化石只出现在早期地层中,说明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 B.蝙蝠翼手和人上肢的结构、功能相似,说明了蝙蝠和人具有进化上的同源性 C.人的早期胚胎出现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裂,说明了人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D.19 世纪末人们发现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说明了植物和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协同进化的现象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巨型羽翅鲎是第一种从水中迁移到陆地的动物。某地区现有一个较大的巨型羽翅鲎种群,其中雌雄 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60%,b 的基因频率为 40%,不考虑突变、迁移及自然选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巨型羽翅鲎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 B、b 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巨型羽翅鲎从水生生活进化为陆生生活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出现隐性巨型羽翅鲎的概率为 16%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性个体的概率约为 28.6%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细胞的增殖是细胞一个重要的生命历程,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根据有关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植株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甲①所示,该细胞下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假设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如图甲②所示,不考虑互换、基因突变等,此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 AaB 的精子,该精子的产生原因是 。
若用图甲③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该细胞上一时期的细胞名称是 。该雌性动物的某细胞在减数分裂 II 时存在 条 X 染色体。
图乙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核 DNA 的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丙为该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 DNA 数目比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在 8 处染色体与 DNA
数量加倍的原因是 。
②图甲中的②细胞处于图丙曲线中的 段。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4 条,则该生物能产生 种配子(不考虑互换)。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ZZ 为雄性,ZW 为雌性),控制其芦花羽毛与非芦花羽毛的基因
(A/a)位于 Z 染色体上。现有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 1:1:1: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XY 型,控制红眼(R)和白眼(r)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芦花:♀非芦花:♂芦花:♂非芦花为 1:1:1:1,这个杂交结果可以说明芦花是显性,请说明理由 。
芦花雄鸡的基因型是 。为更方便选出雌鸡,用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具有 羽毛的均为雌鸡。
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红眼雌果蝇都是 。(选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为了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在 X 染 色体上,某研究小组让一只灰身雄性果蝇与一只灰身雌性果蝇杂交,后代灰身:黑身=3:1。根据这一实 验数据,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 B 和 b 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X 染色体上,若 ,则说明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褐家鼠现有的四个亚种,都极不适应低氧环境,故海拔 2500 米以上就几乎没有褐家鼠分布。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研究发现褐家鼠现有四个亚种而不是四个物种的根本原因是这四个亚种彼此之间无 。
适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 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某褐家鼠种群中,基因型为 TT 和 tt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5%和 55%(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若干年后基因型为 TT 和 tt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为 9%和 49%。这段时间内,该褐家鼠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原因是 。
科研单位将某种野生型褐家鼠(二倍体生物)经过诱变育种纯化得到了褐家鼠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突变体甲×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 突变体乙×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
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F2(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
=1:1:1:1)
①现已知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是染色体上两个不同位点基因突变的结果,要确定两个不同突变位点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将 F2 中的新性状个体进行自交统计其所有后代。
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 (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 (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为探究上述褐家鼠突变的原因,对野生型基因与突变体甲基因进行相关检测和比较,结果如图:由下图可知,突变体甲是因为野生型基因序列发生 (填具体碱基对种类的变化)。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字母 a~g 表示物质,序号①~
③表示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过程①表示 DNA 复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该过程以 a 链和 d 链为模板,分别按照
碱基互补配对合成子链 b 链和 c 链,体现了 DNA 复制的 特点。
过程②表示 ,需要 酶参与催化反应过程。已知模板链 e 链的部分碱基序列为
3'-CAATTG-5',则 f 链中相对应区域的碱基序列为 。过程②完成后,形成的 f 链长度
(填“长于”、“短于”或“等于”)模板链 e 链的总长度。
过程③中核糖体结合 g 链开始翻译的位置靠近 (填“A 端”或“B 端”),一条 g 链结合
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经检测,多肽链的第 2、10、35 位置都是丙氨酸,但 g 链上对应的碱
基序列不完全相同,该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绵阳外国语学校 2024~2025 学年下期期末模拟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答案
二、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DCDAB 6~10:CDACB 11~15:BABBC
16~20:BCCDA 21~25:ACDB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3 分)
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2 分)
减数第一次分裂 A、a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2 分)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2 分) 1 或 2(2 分)
(4)5~8 完成了受精作用(2 分) CD 4
27.(12 分,每空 2 分)
后代雌性(ZW)中芦花和非芦花比例为 1:1,且芦花和非芦花基因遗传自上一代雄性,说明上一代雄性是杂合子,性状表现为显性。
ZAZA、 ZAZa 非芦花
杂合子
不能 黑身果蝇全为雄性
28.(12 分)
生殖隔离(2 分)
环境的定向选择
否 T、t 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2 分)
(4)2:1:1:0(2 分) 9:3:3:1(2 分) G/C 替换为 A/T(2 分)
29.(13 分)
细胞核 半保留复制(2 分,多答碱基互补配对不得分也不扣分)
转录(2 分) RNA 聚合 5'-GUUAAC-3' 短于
(3)A 端 少量的 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2 分) 有些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决定(密码子具有简并性)(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