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文化+科技”的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量文化新业态蓬勃出现。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短剧、电竞游戏、沉浸式展演等新业态,日益受到海外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欢迎,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有生力量。
观察这些出海新业态,会发现它们在继承文化走出去既有经验基础上,也在探索新模式、展现新特点。相较于传统文艺形式,文化新业态往往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创作生产,便捷的网络与媒介也成为其出海的重要依托。2020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现倍数增长。网络文学出海向纵深推进,走出去模式由作品授权的“内容出海”,升级到商业模式输出的“生态出海”。
一直以来,在海外受到欢迎的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剪纸、功夫等,往往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浸润,才能领略、欣赏其魅力。相较而言,如今流行海外的中国网络剧、动漫、微短剧等,节奏轻快、内容鲜活、叙事巧妙,更加契合当下人们对碎片化、轻量化、互动化的文化内容的消费需求。文化新业态出海之所以受到当地民众喜欢,更重要的是由于深入研究了当地的文化、风俗、用户社交偏好等特征,因地制宜进行本土化创作。一些微短剧制作机构不是直接译制国内作品,而是通过聘用当地演员,使用本土化的剧本、置景等,赋予作品更多当地文化面貌,让观众因亲切而亲近。当然,应该看到,文化新业态出海在拥有平台渠道、拥有海量的海外创作者之后,更要有对质量和标准的自觉追求。
文化新业态出海,一方面,要从创意和创作端发力,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以高品质的内容,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立灵活高效的海外创作生产机制,按照当地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以接地气的内容满足当地文化需求,创造文化消费新赛道。
(摘编自张铮《文化新业态成为出海传播新力量》,《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
1.下列关于文化新业态走向海外并受到欢迎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出海新业态继承文化走出去既有经验,又不断探索新模式,更新创作方式。
B.海外受众较长时间地学习与浸润书法等中国文化,为亲近文化新业态做了前期准备。
C.部分节奏轻快、内容鲜活、叙事巧妙的文化新业态,契合了海外受众的消费需求。
D.一些文化新业态因地制宜进行本土化创作,赋予作品更多的当地文化面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网络剧等文化新业态,是“文化+科技”融合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后的产物。
B.走出去模式由“内容出海”升级到“生态出海”,使得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倍数增长。
C.文化新业态出海无论是否拥有平台渠道、海量的海外创作者,都要自觉追求质量和标准。
D.文化新业态出海要努力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故都的秋》)
3.关于选文语言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白结合。白话中糅合“凋”“润”“残荷”“之与”等字词,通俗中见典雅。
B.整散结合。如“南国之秋”这一段,有整句,也有散句,转换自如,错落有致。
C.音韵协调。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顺畅舒缓,富有节奏感。
D.回环往复。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有意重复,一唱三叹。
4.选文是如何借南国之秋来写北国之秋的?试作简析。
二、整本书阅读
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的相关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5.结合《乡土中国》相关概念,下列对“宝玉挨打”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政担心宝玉会“弑君杀父”,这种担心,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符合“差序格局”。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贾政认为宝玉行为不合乎礼,所以下此狠手。
C.贾政以家法惩治宝玉,是在行使对后者的教化权力,体现乡土社会的“长老统治”。
D.“家族”作为一个事业组织,父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是乡土社会的共识。
6.下列对选文及《红楼梦》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宝玉挨打”是小说著名场面,集中描写叛逆者宝玉与贾府卫道士的冲突。
B.在贾政看来,如不严惩,宝玉会成为贾府祸根;在贾母等人眼中,宝玉则是命根子。
C.“犹嫌”“一脚踢开”“夺”“狠命盖”等词句,写贾政心理、行为,细腻生动,富有层次。
D.从选文开始,《红楼梦》由叙述大观园中儿女们的生活,转向揭露封建家族的腐朽。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西东 失其所与,不知
B.辞楼下殿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C.朝歌夜弦 扣舷而歌之
D.宫车过也 窃以为过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燕赵之收藏
A.惠王用张仪之计 B.非曰能之,愿学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不知东方之既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气候不齐 B.貌恭而不心服
C.虽然,每至于族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 B.敢以烦执事
C.吾闻庖丁之言 D.成妻纳钱案上
11.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蜀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显得更加突出。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有一条道路架在半空,没有下雨怎么出现了彩虹?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亭亭玉立,远远地凝视,希望皇帝能宠幸自己。
D.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从百姓那里抢掠来的(珍宝),堆叠得像山一样。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三字短句领起,点出秦统一六国的史实,音节急促,简洁有力,先声夺人。
B.第一段描述阿房宫之宏大、雄伟、精巧以及宫内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赞许之情。
C.第二段描述阿房宫内美人众多甚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珍宝富足却随意丢弃。
D.选文以生动的笔墨对阿房宫进行铺排描写,绘形绘声,用语精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古代诗歌阅读
13.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题。
短歌行(节选)
曹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下列对以上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诗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倾慕和欢迎。
B.诗人以“明月”喻贤才,发出“何时可掇”的感慨,进而抒发内心忧虑。
C.最后四句写诗人越过田间小路,探访贤才,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恩情。
D.诗人求贤若渴,反复咏叹,语意看似重复,实则为多角度多层次的强调。
五、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 , ”两句,意思是如果不属于自己,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2)古诗词中常用白发来抒发时光易逝或壮志难酬的情感,如“ , ”。
(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含叠字的句子,请写出语意相对完整且至少有一处叠字的两句:“ , 。”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 ▲ 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 ▲ 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 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sǎn/sàn)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萃/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需)停止的。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 空空洞洞 因为 B.而且 空空如也 因为
C.而且 空空洞洞 所以 D.但是 空空如也 所以
16.文中括号内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散(sàn) 粹 须 B.散(sǎn) 粹 须
C.散(sǎn) 萃 需 D.散(sàn) 萃 需
17.下列句子中的“要”,与例句中“要”的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A.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
B.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
C.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
D.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18.下列对选文画线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怎么敢看呢?(反问。加强“不敢看”的语气)
B.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C.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比拟。把“长而空的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突出其又长又臭的特点)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引用。引用俗语,使表达通俗易懂)
19.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批判,当下依然有很强的警醒意义,结合选文,针对写作中“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写两条解决措施。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采采芣苢”,“插秧”,彰显“工匠精神”的各类手工劳作,不断探索创新的科研工作……人类在劳动,在传承,也在发展。
你如何看待劳动的传承与发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B 2.B
3.D 4.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南国之秋的“不饱”“不透”反衬北国之秋的饱满浓烈,突出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
5.A 6.D
7.C 8.A 9.B 10.C 11.D 12.B
13.C
14.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5.A 16.A 17.D 18.C 19.
①冗余的长文写成精简的短文;
②短文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言之有物。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