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一中2027届高一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3页,第II卷第4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收集了“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伊犁将军”等素材。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B.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化圈逐步形成 D.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公元624年,唐朝颁布了《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可纳绢代役,每天折绢三尺,即为庸。这一规定
A.有效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C.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有宋一代,以往“投笔从戎”的现象基本消失。名将狄青虽功勋卓著,但因文官集团弹劾其“武臣掌国机密,非国之福”,最终被贬黜至地方。南宋张俊、韩世忠虽战功显赫,仍需向秦桧等文臣妥协以保权位。这反映出宋代
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士人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C.强干弱枝的执政思路 D.理学深刻地影响为官之道
4.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显示,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清政府鼓励外商在华投资
C.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
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先后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代表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戊戌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1938年春节,战地记者周立波在晋察冀边区采访,看到春联大多是“驱逐日寇,最后胜利”,横额多是“中华万岁”,年画主要是“抬伤兵,送茶饭”。这表明抗日根据地
A.战略反攻成果辉煌 B.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C.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D.民众抗战意识高涨
7.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以下外交活动中,属于“一边倒”的是
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B.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旧的外交关系
C.与社会主义及和平民主国家建交
D.只与苏联建交并加入苏联的阵营
8.图1所示为1990~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单位:万辆)。这可以用来说明
图1
A.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B.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C.重工业发展水平世界前列 D.交通工具日益多样化
9.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的部分诗作源于东方传说和赫梯神话,寓言家伊索的作品与两河流域的某些寓言故事如出一辙。这主要反映出
A.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
B.亚历山大对希腊文化的推广
C.早期人文主义的扩散
D.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10.西欧封建社会以土地分封、等级制度和自给自足经济为特征,持续约千年,至后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变革走向了解体。导致其“解体”的新现象可能有
A.庄园经济出现 B.伊斯兰教产生
C.众多城市兴起 D.工厂制度建立
11.新航路开辟以后,马铃薯、玉米、可可等美洲特产,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
A.人口迁移 B.物种交换
C.香料贸易 D.族群混合
12.马丁·路德形容自己是一个滑稽演员,曾以一支秃笔,刺破了叫卖赎罪券者的锣鼓。他所指的事件是
A.发表《天体运行论》 B.发布《九十五条论纲》
C.翻译德语版《圣经》 D.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3.英格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村落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的城镇;烟囱让古老的塔尖相形见绌;北部铺上了第一条铁轨,迎接新火车头的到来;蒸汽货轮开始在入海口和海峡上定期往来。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完成 B.议会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垄断组织的出现
14.在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有一部分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导致非洲国家这种边界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西方国家的殖民争夺
C.民族国家的建立 D.国际法的制定与完善
15.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表明凡尔赛体系
A.没有反思战争 B.埋下冲突的种子
C.违犯了国际法 D.建立了国际联盟
16.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我们有权取得全世界组织的领导权。”这表明美国意欲
A.谋求世界霸权 B.组建华约组织
C.主导国际联盟 D.创建欧洲联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義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朱熹的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儒家思想变化的看法。(4分)
18.(12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3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共百年历史经验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年代尺。请你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工人每天劳动长达16小时,工资却难以维持温饱,大量妇女和儿童被迫进入工厂劳动。
-摘编自刘宗旭《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由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家的近2000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会上,代表们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动各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等斗争。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作用。(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2世纪初开始,这些意大利城市国家就精心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政府模式-城市公社,其意识形态与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人一脉相承-“自由与公正”。掌握城市公社领导权的贵族既是战士、商人,也是学者。他们精通法律,同时还主宰着欧洲和地中海的经济。意大利人确实曾执欧洲经济之牛耳:他们生产和出口布料以及精美的金属制品,从事东西方中介贸易。同时,从12世纪开始,初等教育在意大利迅速普及。大学教育也逐渐发展,如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当时研习罗马法的中心,也是公证人的培养中心。出于对文学的爱好,许多公证人利用拉丁语进行翻译、文学创作、哲学思辨和阐发政治观念,成为意大利前人文主义文化的重要代表。此外,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从13世纪起就开始游历亚洲,这在酝酿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弗朗索瓦·梅南作,傅亮译《文艺复兴的序幕:12-14世纪意大利城市的教育与文化》
材料二下表为启蒙运动时期两位思想家著作目录的摘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中的政治主张,并举例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上述政治主张的实践情况。(8分)
祥云一中2027届高一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A D D D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B C B B 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1)(4分)孔子:仁;礼;有教无类。(答出两点即可,2分)
朱熹:“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答出两点即可,2分)
(2)(6分)原因: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思想界的活跃;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阶级矛盾尖锐;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4分)看法: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两千年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儒家思想经历多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传统儒家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2分)
示例:
主题: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分)
论述: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转变斗争方向,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日中流砥柱,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依靠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8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带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历史性飞跃。(2分)
19.(12分)
(1)(6分)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奠定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壮大。(每点2分)
(2)(6分)作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推动组织化斗争;促进国际联合。(每点2分)20.(14分)
(1)(6分)有利条件:城市公社的政治制度,继承了古罗马“自由与公正”的理念;商品经济繁荣,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初等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公证人群体的贡献;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推动了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8分)政治主张:法治;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
实践:英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后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1787年,颁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原则、共和制原则等。法国: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