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数学四升五暑假开学摸底培优精练(人教版)
专项04 计算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直接写出得数。
2.13+14= 15-0.3= 0.78+0.22= 3.9+12.1= (38-29)×50=
3.2-2.8= 45.9+1= 3.99-0.9= 1-0.08= 80-63÷7=
2.口算。
37+173= 5+35×4= 125×8= 100÷5+1=
25×6-2= 36-8×2= 100÷4+1= (24-8)÷8=
3.直接写得数。
7.8-2.7= 8.3-2.8= 9-1.9= 320÷80= 4÷100=
5.5+5.5= 4.67-4.6= 5.6+24= 5×16= 100×1.01=
4.直接写得数。
34÷100= 7.6×100= 555-399= 63×89×0=
0.53÷10= 35+17+13= 54÷10= 25×9-25×5=
0÷212= 640÷20= 600÷5= 9×6÷9×6=
5.直接写出得数。
0.7+2.8= 6.3-3.5= 25×40= 720÷90=
0.56×100= 3.4÷10= 15×6= 4800÷60=
6.直接写结果。
3-0.4= 9.2÷10= 0.39×100= 0÷7= 125×8=
6.4+3.2= 1.91+0.19= 3.1×0= 5400÷6= 100÷25=
7.直接写出得数。
25×8= 630÷9= 12.6×1000=
500+20= 36-0×5= 25×9×4=
0÷75= 90÷6= 100×76+100=
8.直接写出得数。
2025+625= 0.36×1000= 20-9.99= 4.9+5.31=
10.8÷100= 505×4= 20000÷8= 167-76=
44×25= 432+99= 0÷530= 90.4-5.4=
9.直接写出得数。
25×4= 0÷156= 0.35×100= 4.7+5.3=
125×8= 6.4÷10= 15×6= 8.2-3.6=
10.直接写出得数。
23.8÷100= 8.5×100= 0.29÷10= 56×7×0=
460÷20= 96-28= 8×4÷8×4= 25×14 -25×10=
11.直接写出得数。
18×5= 0÷123= 0.75×100= 2.6+4.4=
25×8= 3.2÷10= 17×4= 5.8-3.5=
12.直接写出得数。
4.37-0.05= 7.8+2= 31.4÷100= 0×130=
10-0.55= 19×6+1×6= 8.7+5.3-8.7+5.3= 7.4-7.4=
13.口算。
72×2= 120÷6= 6-1.6= 40-30÷5=
2500÷5= 2.3+0.8= 5.4-2.5= 8×5÷8×5=
14.直接写得数。
35×2= 399+41= 0÷72= 0.05×1000=
125×8= 2800÷40= 0.8×100= 3.14÷100=
15.直接写出得数。
0÷36= 118+70= 699599= 11×11=
250×40= 568+432= 0.6×100= 125×8=
16.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选择其中一题进行验算。
9.8+7.28= 80-5.46= 50.32-37.5=
17.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84+3.76= 100-74.5= *1438÷35=
18.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15.6+8.94= *10-4.75= 326×45=
19.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4.28+16.52= 70-28.4= ※18.3-6.45=
2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58+135= 109×75=
280÷35= 315-166=
2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验算。
5.98+0.58= 76.32= ※300.6124.04=
22.列竖式计算。(带*的验算)
12.45+0.76= *40-0.83= 验算:
51.4-14.87= 5.2+2.82=
23.竖式计算。(带★验算)
15.8+7.95= ★10-3.67= 25×104=
24.竖式计算(带★验算)。
306×45= ★752÷26= 18.5+7.9=
25.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4.5+9.78= *20-5.64= 408×37=
26.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3.78+5.69= 20-1.43= 8.27+11.73=
27.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0.8+19.76= ※34.75-4.82=
28.计算下面各题,加★要验算。
27.85+28.5= 100-38.63= ★10.2-3.46=
29.列竖式计算,带※的题目要求验算。
66.6+1.66= ※66.6-1.66=
30.列竖式计算,带*的要写出验算过程。
12.25+4.1= 25.87-15.8= *20-8.06=
3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3.6+8.59+6.4+1.41 455÷[(200-193)×13]
125×88 312×4+188×4
5400÷25÷4 6.14-1.43-4.57
32.脱式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39+243+61 (2)25.83+1.17-5.83
(3)25×17+25×23 (4)32×[216÷(33-15)]
33.计算下面各题。
54+36÷9×3 250×21×4 27×73+27×27
30-(2.67+1.85) 470×[234-(248-16)]
3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456-(156+63) 540÷36 125×6×5×8
87×101 4.02-3.5+0.98 720÷[(12-9)×12]
35.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3.9+4.08+3.92+1.1 360÷(70-4×16) 16×125×25
101×87 312×4-4×12 940×[128-(154-31)]
36.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82×101-382 58×59+58×42-58
5400÷12÷5 2+4+6+…+50
37.脱式计算。
430-960÷5÷12 215+165÷(84-73)
840÷[(22+13)×12] (7.45-3.8)×(22.44+77.56)
38.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68-52-48+232 1800÷25÷4 356×27-17×356
36×99 101×38-38 125×48
39.脱式计算。
85×[186-(42+74)] 285-150÷5×9
(78×12+114)÷35 1520-(1070+28×2)
40.脱式计算。
360÷(70-4×16) 125×32×25 5.6+3.7+4.4
41.脱式计算。
440-540÷18×14 78×[(388-246)÷71]
14×32+351÷13 (800+200÷50)×27
4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09+102÷(52-35) 56×29+71×56 20-6.64-7.36
125×88 445+231+369+255 200×[(175-32)÷11]
4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6×125 748-135+152-65
99×36+36 72×98
44.脱式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60÷(70-4×16) 158-[(27+54)÷9] 97-12×6+43
688-534+112 8×(29×125) 156×101-156
45.简便运算。
46.列式计算算出下面各个未知角的度数。
47.如下图所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一个底角∠1=45°,求顶角∠3=?
48.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中,∠A+∠C=160°,∠D是∠B的4倍,那么∠D和∠B分别是多少度?
49.求下面未知角的度数。
50.如图,求∠1的度数。
51.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52.算出下图中∠1的度数。
53.算一算。
已知,,,求,,。
54.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10°,请计算下图中未知角的度数。
55.算一算。
56.计算下面各未知角的度数。
57.如图,,求,和的度数。
58.求的度数。
59.求图中∠1、∠2的度数。
60.求出下图中未知角的度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16.13;14.7;1;16;450;
0.4;46.9;3.09;0.92;71;
2.210;145;1000;21
148;20;26;2
3.5.1;5.5;7.1;4;0.04;
11;0.07;29.6;80;101
4.0.34;760;156;0;
0.053;65;5.4;100;
0;32;120;36
5.3.5;2.8;1000;8
56;0.34;90;80
6.2.6;0.92;39;0;1000;
9.6;2.1;0;900;4;
7.200;70;12600;
520;36;900;
0;15;7700
8.2650;360;10.01;10.21;
0.108;2020;2500;91;
1100;531;0;85
9.100;0;35;10
1000;0.64;90;4.6
10.0.238;850;0.029;0;
23;68;16;100
11.90;0;75;7
200;0.32;68;2.3
12.4.32;9.8;0.314;0;
9.45;120;10.6;0
13.144;20;4.4;34;
500;3.1;2.9;25
14.70;440;0;50
1000;70;80;0.0314
15.0;188;100;121;
10000;1000;60;1000
16.17.08;74.54;12.82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当小数位数相同时,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算出得数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面的小数点对齐。当小数位数不同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先在位数较少的小数的末尾添上“0”,变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再计算。
加法的验算可以用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法。或者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减法的验算,用差+减数=被减数,或者被减数-差=减数。
【解析】9.8+7.28=17.08 80-5.46=74.54 50.32-37.5=12.82
验算
(验算的题目不唯一)
17.6.6;25.5;41……3
【思路分析】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是,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是,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用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时,用除数乘商,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据此解答。
【解析】 ……3
验算:
18.24.54;5.25;14670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先对齐小数点,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减法验算时,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 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要与十位对齐, 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解析】15.6+8.94=24.54 *10-4.75=5.25
验算:
326×45=14670
19.50.8;41.6;11.85
【思路分析】小数的加法计算: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点上小数点。
小数的减法计算: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点上小数点。减法的验算方法是:被减数=差+减数。
【解析】34.28+16.52=50.8 70-28.4=41.6 ※18.3-6.45=11.85
验算:
20.493;8175
8;149
【思路分析】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加法可以采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乘法可以采用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时,应商0占位。有余数除法可以利用“被除数=除数×商”进行验算。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减法可以采用“被减数=减数+差”的方法进行验算。
【解析】358+135=493 109×75=8175
验算: 验算:
280÷35=8 315-166=149
验算: 验算:
21.6.56;0.68;176.56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当小数位数相同时,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算出得数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面的小数点对齐。当小数位数不同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先在位数较少的小数的末尾添上“0”,变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再计算。验算时,可以用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解析】5.98+0.58=6.56 76.32=0.68 ※300.6124.04=176.56
验算:
22.13.21;39.17;
36.53;8.02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即可(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减法用差+减数=被减数进行验算。
【解析】12.45+0.76=13.21 40-0.83=39.17
验算:
51.4-14.87=36.53 5.2+2.82=8.02
23.23.75;6.33;2600
【思路分析】小数之间的加法计算: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及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点上小数点并化简。
小数之间的减法计算: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及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点上小数点。减法的验算方法是:被减数=差+减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是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接着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依此计算。
【解析】15.8+7.95=23.75 ★10-3.67=6.33 25×104=2600
验算:
24.13770;28……24;26.4
【思路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要与十位对齐, 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除法验算时用商乘除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有余数时,用商乘除数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小数加法计算时,要先对齐小数点,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答。
【解析】306×45=13770 ★752÷26=28……24
验算:
18.5+7.9=26.4
25.34.28;14.36;15096
【思路分析】(1)(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小数减法验算时,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24.5+9.78=34.28 20-5.64=14.36 408×37=15096
验算:
26.49.47;18.57;20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先对齐小数点,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加法验算时,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验算时,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解析】
验算: 验算:
验算:
27.40.56;29.93
【思路分析】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减法可以有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验算。
【解析】20.8+19.76=40.56 ※34.75-4.82=29.93
验算
28.56.35;61.37;6.74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小数减法验算时,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解析】27.85+28.5=56.35 100-38.63=61.37 10.2-3.46=6.74
验算:
29.68.26;64.94
【思路分析】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可以用差+减数=被减数来验算。
【解析】66.6+1.66=68.26 ※66.6-1.66=64.94
验算
30.16.35;10.07;11.94
【思路分析】小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即可(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减法用差+减数=被减数进行验算。
【解析】12.25+4.1=16.35 25.87-15.8=10.07 *20-8.06=11.94
验算:
31.20;5;
11000;2000;
54;0.14
【思路分析】3.6+8.59+6.4+1.41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变成3.6+6.4+8.59+1.41,再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变成(3.6+6.4)+(8.59+1.41)使得计算简便。
455÷[(200-193)×13]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除法。
125×88先写成125×(8+80),再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变成125×8+125×80使得计算简便。
312×4+188×4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逆运算,变成(312+188)×4使得计算简便。
5400÷25÷4根据整数除法的性质a÷b÷c=a÷(b×c),变成5400÷(25×4)使得计算简便。
6.14-1.43-4.57根据整数减法的性质a-b-c=a-(b+c),变成6.14-(1.43+4.57)使得计算简便。
【解析】3.6+8.59+6.4+1.41
=3.6+6.4+8.59+1.41
= (3.6+6.4)+(8.59+1.41)
=10+10
=20
455÷[(200-193)×13]
=455÷[7×13]
=455÷91
=5
125×88
=125×(8+80)
=125×8+125×80
=1000+10000
=11000
312×4+188×4
=(312+188)×4
=500×4
=2000
5400÷25÷4
=5400÷(25×4)
=5400÷100
=54
6.14-1.43-4.57
=6.14-(1.43+4.57)
=6.14-6
=0.14
32.343;21.17
1000;384
【思路分析】(1)先用加法交换律,把243和61交换位置,再计算;
(2)25.83减去5.83可以得到整十数,所以先算25.83-5.83,再加上1.17;
(3)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计算,将算式变为25×(17+23);
(4)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乘法;
【解析】(1)39+243+61
=39+61+243
=100+243
=343
(2)25.83+1.17-5.83
=25.83-5.83+1.17
=20+1.17
=21.17
(3)25×17+25×23
=25×(17+23)
=25×40
=1000
(4)32×[216÷(33-15)]
=32×[216÷18]
=32×12
=384
33.66;21000;2700;
25.48;940;
【思路分析】(1)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
(2)先用乘法交换律,把21和4交换位置,在计算;
(3)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计算即可;
(4)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减法;
(5)先算小括号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减法,最后再算乘法。
【解析】54+36÷9×3
=54+4×3
=54+12
=66
250×21×4
=250×4×21
=1000×21
=21000
27×73+27×27
=27×(73+27)
=27×100
=2700
30-(2.67+1.85)
=30-4.52
=25.48
470×[234-(248-16)]
=470×[234-232]
=470×2
=940
34.237;15;30000
8787;1.5;20
【思路分析】利用减法的性质,将456-(156+63)转化为456-156-63,简化计算;
将540÷36转化为540÷(6×6),分步计算;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125×8和6×5,再相乘;
用乘法分配律,把101拆为100+1,算式变为87×(100+1);
根据加法交换律,调整运算顺序,先算4.02+0.98,再减3.5;
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内减法,再算中括号内乘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除法。
【解析】456-(156+63)
=456-156-63
=300-63
=237
540÷36
=540÷(6×6)
=540÷6÷6
=90÷6
=15
125×6×5×8
=(125×8)×(6×5)
=1000×30
=30000
87×101
=87×(100+1)
=87×100+87×1
=8700+87
=8787
4.02-3.5+0.98
=(4.02+0.98)-3.5
=5-3.5
=1.5
720÷[(12-9)×12]
=720÷[3×12]
=720÷36
=20
35.13;60;50000;
8787;1200;4700
【思路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变算式为:(3.9+1.1)+(4.08+3.92),再进行计算。。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3)把16看成8×2,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和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变算式为:(125×8)×(2×25),再进行计算。。
(4)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变算式为:100×87+87,再进行计算。
(5)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变算式为:100×87+87,再进行计算。
(6)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解析】3.9+4.08+3.92+1.1
=(3.9+1.1)+(4.08+3.92)
=5+8
=13
360÷(70-4×16)
=360÷(70-64)
=360÷6
=60
16×125×25
=8×2×125×25
=(125×8)×(2×25)
=1000×50
=50000
101×87
=(100+1)×87
=100×87+87
=8700+87
=8787
312×4-4×12
=4×(312-12)
=4×300
=1200
940×[128-(154-31)]
=940×[128-123]
=940×5
=4700
36.38200;5800
90;650
【思路分析】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把原式变为382×(101-1),再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根据乘法分配律a×c+b×c=(a+b)×c,把原式变为58×(59+42-1),再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把原式变为5400÷(12×5),再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从1加到50是50个数,2+4+6+…+50是其中的双数相加,就是有25个数相加,相邻的两个加数之间相差2,数据个数是25,25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加数26为25个加数的平均数,因此选取最中间的那个数26乘个数25即可简算得解。
【解析】382×101-382
=382×(101-1)
=382×100
=38200
58×59+58×42-58
=58×(59+42-1)
=58×100
=5800
5400÷12÷5
=5400÷(12×5)
=5400÷60
=90
2+4+6+…+50
=26×25
=650
37.414;230;
2;365
【思路分析】(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除法,最后计算减法;
(2)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最后计算加法;
(3)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计算中括号外的除法;
(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和小括号里的加法,最后计算乘法。
【解析】430-960÷5÷12
=430-192÷12
=430-192÷12
=430-16
=414
215+165÷(84-73)
=215+165÷11
=215+15
=230
840÷[(22+13)×12]
=840÷[35×12]
=840÷420
=2
(7.45-3.8)×(22.44+77.56)
=3.65×(22.44+77.56)
=3.65×100
=365
38.300;18;3560
3564;3800;6000
【思路分析】168-52-48+232先把-52-48和+232交换位置,先计算168与232的和,再运用减法的性质,减去52与48的和;
1800÷25÷4运用除法的性质,先算25与4的积,再用1800除以它们的积;
356×27-17×356运用乘法分配律,先算27与17的差,再把它们的差与356相乘;
36×99先把99看作(100-1),运用乘法分配律,用36分别乘100和1,再把它们的积相减;
101×38-38先把算式变形为101×38-38×1,运用乘法分配律,先算101与1的差,再把它们的差与38相乘;
125×48把48看作8×6,先算125乘8,再乘6;据此计算。
【解析】168-52-48+232
=168+232-52-48
=400-(52+48)
=400-100
=300
1800÷25÷4
=1800÷(25×4)
=1800÷100
=18
356×27-17×356
=356×(27-17)
=356×10
=3560
36×99
=36×(100-1)
=36×100-36×1
=3600-36
=3564
101×38-38
=101×38-38×1
=(101-1)×38
=100×38
=3800
125×48
=125×8×6
=1000×6
=6000
39.
5950;15
30;394
【思路分析】(1)先算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中括号内的减法,最后算乘法;
(2)先算除法和乘法(从左到右),再算减法;
(3)先算括号内的乘法,再算括号内的加法,最后算除法;
(4)先算括号内的乘法,再算括号内的加法,最后算减法。
【解析】(1)
(2)
(3)
(4)
40.60;100000;13.7
【思路分析】(1)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
(2)把32写成8×4,原式等于125×8×4×25,利用乘法结合律把算式写成(125×8)×(4×25),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据此解答;
(3)利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写成5.6+4.4+3.7,据此解答。
【解析】360÷(70-4×16)
=360÷(70-64)
=360÷6
=60
125×32×25
= 125×8×4×25
=(125×8)×(4×25)
=1000×100
=100000
5.6+3.7+4.4
=5.6+4.4+3.7
=10+3.7
=13.7
41.20;156
475;21708
【思路分析】(1)一个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减法。在算式440-540÷18×14中,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
(2)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乘法。
(3)一个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在算式14×32+351÷13中,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4)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解析】440-540÷18×14
=440-30×14
=440-420
=20
78×[(388-246)÷71]
=78×[142÷71]
=78×2
=156
14×32+351÷13
=448+351÷13
=448+27
=475
(800+200÷50)×27
=(800+4)×27
=804×27
=21708
42.215;5600;6
11000;1300;2600
【思路分析】(1)先算括号内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
(2)运用乘法分配律,先算29+71,再用所得的和乘56,简化计算。
(3)利用减法的性质,将连续减转化为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将算式变为20-(6.64+7.36)进行简算。
(4)将88拆分为8×11,根据乘法结合律,先计算125×8,再乘11,进行简算。
(5)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凑整计算。将算式变为(445+255)+(231+369)。
(6)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乘法。
【解析】(1)209+102÷(52-35)
=209+102÷17
=209+6
=215
(2)56×29+71×56
=56×(29+71)
=56×100
=5600
(3)20-6.64-7.36
=20-(6.64+7.36)
=20-14
=6
(4)125×88
=125×(8×11)
=125×8×11
=1000×11
=11000
(5)445+231+369+255
=(445+255)+(231+369)
=700+600
=1300
(6)200×[(175-32)÷11]
=200×[143÷11]
=200×13
=2600
43.50000;700;
3600;7056
【思路分析】(1)先把16分成(2×8),再根据乘法结合律(a×b)×c=a×(b×c),将原式变为(25×2)×(8×125)进行简算;
(2)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和加法结合律(a+b)+c=a+(b+c),以及减法的性质a-b-c=a-(b+c),将原式变为(748+152)-(135+65)进行简算;
(3)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c+b×c=(a+b)×c,将原式变为(99+1)×36进行简算;
(4)先把98写成(100-2),再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进行简算。
【解析】25×16×125
=25×(2×8)×125
=(25×2)×(8×125)
=50×1000
=50000
748-135+152-65
=748+152-135-65
=(748+152)-(135+65)
=900-200
=700
99×36+36
=99×36+1×36
=(99+1)×36
=100×36
=3600
72×98
=72×(100-2)
=72×100-72×2
=7200-144
=7056
44.60;149;68;
266;29000;15600
【思路分析】360÷(70-4×16)先计算括号内的乘法,再计算括号内的减法,最后计算除法;
158-[(27+54)÷9] 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加法,再计算中括号内的除法,最后计算减法;
97-12×6+43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最后计算加法;
688-534+112利用加法交换律为688+112-534,然后再计算;
8×(29×125)首先去括号为8×29×125,利用乘法的交换律为8×125×29,然后再计算;
156×101-156利用乘法分配律为156×(101-1),然后再计算。
【解析】360÷(70-4×16)
=360÷(70-64)
=360÷6
=60
158-[(27+54)÷9]
=158-[81÷9]
=158-9
=149
97-12×6+43
=97-72+43
=25+43
=68
688-534+112
=688+112-534
=800-534
=266
8×(29×125)
=8×29×125
=8×125×29
=1000×29
=29000
156×101-156
=156×(101-1)
=156×100
=15600
45.;;
【思路分析】99×45+45利用乘法分配律为45×(99+1),然后再计算;
8.6-3.25+1.4,利用加法交换律为8.6+1.4-3.25,然后再计算;
2700÷(25×4)先计算乘法,最计算除法即可。
【解析】99×45+45
=45×(99+1)
=45×100
=4500
8.6-3.25+1.4
=8.6+1.4-3.25
=10-3.25
=6.75
2700÷(25×4)
=2700÷100
=27
46.78°;60°
【思路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和图中给出的度数,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度,可以求得未知角的度数。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180°-(65°+37°)
=180°-102°
= 78°
图一的未知角的度数是 78°。
180°-(90°+30°)
=180°-120°
= 60°
图二的未知角的度数是 60°。
47.90°
【思路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相等。由题意得,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那么另一个底角的度数也是45°,直接用180°减去两个底角的度数即可算出顶角的度数。
【解析】180°-45°-45°
=135°-45°
=90°
即顶角∠3=90°。
48.160°;40°
【思路分析】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即∠A+∠B+∠C+∠ D=360°,已知∠A+∠C=160°,求∠B+∠D的度数用360°减去∠A和∠C的度数和;求∠B的度数,因为∠D是∠B的4倍,∠D的度数是4×∠B,∠B+∠D的度数和就是∠B度数的(1+4)倍,用除法可以算出∠B的度数,最后根据∠D是∠B的4倍,用乘法算出∠D的度数。
【解析】∠B=(360°-160°)÷(1+4)
=200°÷5
=40°
∠D=4×40°=160°
所以∠D=160°,∠B=40°。
49.79°
【思路分析】如图:,我们可以把未知角标为∠2,与它相邻的角标为∠1,如下图;∠1与∠2构成了一个平角,所以∠2=180°-∠1,而∠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用180°-50°-29°可求出,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
180°-50°-29°
=130°-29°
=101°
即∠1=101°
180°-101°=79°
即∠2=79°
答:图中未知角为79°。
50.100°
【思路分析】
140°角和∠2组成1个平角,平角等于180°,用180°-140°=40°,求出∠2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用180°-40°-40° ,即可求出∠1的度数。
【解析】180°-140°=40°
180°-40°-40°
=140°-40°
=100°
51.∠1=80°;∠2=50°
【思路分析】观察图可以发现,该三角形的两条边为2厘米,所以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2=50°,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用180°依次减去50°和∠2,即可求出∠1。
【解析】由分析可知,
∠2=50°
180°-50°-50°
=130°-50°
=80°
答:∠1=80°,∠2=50°。
52.120°
【思路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用180°减去40°,再减去20°,就是∠1的度数。
【解析】180°-40°-20°=120°
所以∠1的度数为120°。
53.∠4=105°;∠5=75°;∠6=95°
【思路分析】平角为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观察图可以发现,∠1、∠3和∠4组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用180°依次减去∠1、∠3,即可求出∠4。∠4和∠5组成平角,用180°减去∠4,即可求出∠5。∠5、∠2和∠6组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用180°依次减去∠2、∠5,即可求出∠6。
【解析】∠4=180°-30°-45°
=150°-45°
=105°
∠5=180°-105°=75°
∠6=180°-10°-75°
=170°-75°
=95°
即∠4=105°,∠5=75°,∠6=95°。
54.145°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10°,即先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用180°减去顶角度数再除以2,即(180°-110°)÷2=70°÷2=35°,观察上图,可以发现这个未知角和底角相加刚好是一个平角,根据平角等于180°,即用180°减去一个底角度数,即可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解析】底角度数:(180°-110°)÷2=70°÷2=35°
180°-35°=145°
这个未知角度数为145°。
55.60°
【思路分析】根据1平角=18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如图,结合题意,∠1和105°的角组成1个平角,则∠1=180°-105°;又因为∠1+∠2+45°=180°,则∠2=180°-45°-∠1,据此解答。
【解析】180°-105°=75°
180°-45°-75°
=135°-75°
=60°
则这个角为60°。
56.(1)64°
(2)120°
【思路分析】(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由题意得,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6°和30°,那么直接用180°减去两个内角的度数即可算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2)由图可知,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相等,那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度数相等。一个底角的度数为30°,那么另一个底角的度数也为30°,那么直接用180°减去两个底角的度数即可算出顶角的度数。
【解析】(1)180°-30°-86°=150°-86°=64°
(2)180°-30°-30°=150°-30°=120°
57.60°;30°;60°
【思路分析】1直角=9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根据题意可知,如图:∠1和∠2组成一个直角,则∠2=90°-∠1;∠2、∠3和∠5在一个三角形内,则∠2+∠3+∠5=180°,所以∠3=180°-90°-∠2;∠3和∠4组成一个直角,则∠4=90°-∠3;据此解答。
【解析】∠2=90°-30°=60°;
∠3=180°-90°-60°=90°-60°=30°;
∠4=90°-30°=60°;
即∠2=60°,∠3=30°,∠4=60°。
58.
【思路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首先求出与相邻的角的度数,,再用平角减去这个角就是的度数。
【解析】
即的度数是。
59.∠1=55°;∠2=105°
【思路分析】两个小三角形组成的是大的直角三角形,用180°-90°-35°即可求出∠1的度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用180°-35°-40°即可求出∠2的度数。
【解析】∠1=180°-90°-35°=90°-35°=55°
∠2=180°-35°-40°=145°-40°=105°
则∠1=55°,∠2=105°。
60.135°
【思路分析】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已知四边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减去已知的三个角可得剩下的角的度数。
【解析】360°-90°-65°-70°
=270°-65°-70°
=205°-70°
=135°
即图中未知角的度数是135°。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