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30 22: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
种群密度及其测定方法
学习目标
03
02
01
通过相关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比较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培养归纳、比较等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我国现有人口普查数据,说明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的意义。
目录
种群密度及其测定方法
01
新课导入
积极思维
如何模拟估算一片农田中某种鼠的数量
在估算一片农田中某种鼠的数量前,我们先开展一个模拟活动:每组准备一包黄豆(250g),黄豆颗粒数代表这片农田中某种鼠的数量;与黄豆大小一致的红豆50粒,红豆代表将这种鼠捕获后用记号标志并放回原农田中的鼠;500m烧杯和培养皿各一个。
事实1
将黄豆全部倒入烧杯中后,从烧杯中取出50粒黄豆,并将50粒红豆倒入烧杯中,充分搅动烧杯中的黄豆与红豆,使它们混合均匀。
事实2
让被蒙着双眼的实验操作者每次从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中。其他同学随即充分混匀烧杯中的豆子,实验操作者再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依此方法,实验操作者连续抓取豆子20次(也可以更多次数)。统计实验结果,并运用数学知识估算这包黄豆的数量。
事实3
新课导入
积极思维
从上述模拟活动可以看出,通过数学方法可以估算出一包黄豆的数量。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估算出一个封闭的区域内某种动物的数量,即该地域中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其实,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是种群的一种特征。种群个体数量为什么会变化 种群还有哪些特征
如何模拟估算一片农田中某种鼠的数量
生态学上把在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因此,种群不是生物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群体。
种群特征
种群的含义
一个水池里的全部鱼
×
一个鱼缸里的全部金鱼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公式:
种群的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直接统计法
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种群数量较少的情况
种群 生活环境 海拔/m 面积/m2 种群数量/株 种群密度/(株·m-2)
1 林下溪边 1310~1365 50 25 0.5
2 林下溪边 420 50 215 4.3
不同生境中的毛茛叶报春的种群密度调查研究表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再以其平均数估算种群整体数量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适用于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如蒲公英)或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蜗牛)。
说明:调查期间需要保证调查对象不能离开样方。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
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等距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样方法:
样方的数量:根据调查地段的总面积确定。总面积越大,选取的样方就相应多些,反之应少些。
样方的大小: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来确定。
草本1m×1m 灌木3m×3m 乔木10m×10m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正好在边界线上,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N1
S1
N2
S2
N3
S3
N4
S4
N5
S5
N6
S6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_______个体,做上_____后再____________
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估算种群密度。
一部分
标记
放回原来的
重捕
重捕到的动物
标记个体数占
的环境
总个体数的比例
捕获
标记、放回混合均匀
重捕
计算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以局部推测整体,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
种群数量(即种群个体总数)为:
N总=
M标×n重总
m重标
求得N的数值再除以该地面积或体积值,即得种群密度
重捕中标记数(m)
=
首捕标记数(M)
种群数量(N)
重捕总数(n)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若被标记个体变得更难被调查者再次捕捉,则估算值偏_____;
②若被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估算值偏___;
③若被标记个体的标记脱落,则估算值偏___;
④若因个体间相互接触,未被标记的个体也沾上了标记颜料,则估算值偏____;
⑤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于醒目,易被调查者发现,则估算值偏____;
⑥重捕时间太短,初捕个体未充分融入,则估算值偏_____。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
①标记不易消失、脱落。
②标记不会对动物造成行为和寿命上的伤害。
③标记后充分混合。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⑤没有新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的过程
捕获
调查范围为1hm2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的过程
捕获
标记
调查范围为1hm2
放回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的过程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调查范围为1hm2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的过程
捕获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第一次取样 并标记的数 第二次取样的总数 第二次取样 带标记的数 估算
数目
13 14 3
60.6只/hm2
3
14
=
13
N
种群数量(N)
首捕标记数(M)
重捕总数(n)
重捕中标记数(m)
=
N=60.6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
①标记不易消失、脱落。
②标记不会对动物造成行为和寿命上的伤害。
③标记后充分混合。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⑤没有新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三看法”选择适合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一看
个体数量

直接计数
二看
生物类型
植物
样方法
三看
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小
样方法

动物
活动能力大
标记重捕法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
B.每平方米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立方米水体鲫鱼的数量
D.某草原上每平方米雄兔

课堂训练
解析:A、单位面积的蒲公英数量是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B、杂草不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不属于种群密度,B错误;C、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描述的是单位体积中的鲫鱼个体数,属于种群密度,C正确;D、某草原上的雄兔不属于一个种群,故某草原上每平方米雄兔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D错误。
2.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 66只/公顷 B. 77只/公顷
C. 83只/公顷 D. 88 只/公顷

课堂训练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则相当于第一次被标记的鼠为39-5=34只,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只/公顷)。
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课堂训练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