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5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1.C简单,读图可判断:我国稀土分布特征总量是北多南少,轻稀土多分布于北方,重稀土集中南方。故选
C。
2.A内蒙古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温度变化等物理风化作用为主,B、C、D降水较多,化学风化、生物
风化作用等作用为主。故选A。
3.A我国轻稀土资源丰富(占全球储量33.8%14),但中重稀土长期稀缺。红河稀土矿中镝、铽等关键元素占
比超40%,可直接支撑新能源汽车(每台需0.8公斤稀土)、高端军工装备等战略产业需求,降低对外依赖风
险。故选A。降低生产成本、便于构建产业集群、促进当地经济增速主要是从经济生产角度出发,对地方和
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影响,但并非对国家安全的核心意义。
4.A春季,蒙古国及周边地区地表干燥,冷锋过境时锋后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大风,将沙尘输送至四川盆地,
故高压控制区或冷锋过境时锋后,天气干燥,沙尘天气概率较大,故②③④处均可能有沙尘天气,而①地位
于东北地区,属于低压控制区,且①地位于暖锋锋前,可能有降水,出现沙尘天气概率最低。故选A。
5.D重庆不具备起沙条件的原因有:重庆本地及周边地表以黏土、页岩为主,土壤颗粒细密且黏性高(不是
因为地表以页岩为主),风力难以剥离扬起: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基岩风化碎屑多被土壤层固定,缺乏
松散沙物质堆积(岩石风化作用还是强):重庆属于低山丘陵区,多山地(大巴山、武陵山等),冷空气进入
后风速锐减:加上高湿度气候和水土保持工程等。故选D。
6.C气候变化下跨区域环境联动加强,一方面极端天气的连锁反应会加强,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背景下,洪
涝、风暴、沙尘暴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可能同时发生,出现复合型灾害的增加等,增加了应对和管理的难度。
河谷风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影响,与“跨区域环境联动”关系不大;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与题干无关。故选C。
7.D据甲图可知,2004-2015年期间12个月月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量均为负值,说明地下水位在降低,D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下水位降低,浅层土壤水分减少,依赖地下水维持生长的植被因缺水而枯萎甚至死亡,
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从材料无法得知山西省2004-2015年期间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也就无法得知降水量、
实际蒸发量的变化。故选D。
8.C1月为冬季,气温低,低温直接抑制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加上冬季植被进入休眠期,生长停滞,植物蒸腾
作用大幅减弱,减少了从土壤和地下水中吸收水分的需求:同时,华北地区农业以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为主,
1月冬小麦处于越冬期,作物需水量极少,且华北冬季基本无大规模种植活动,农业灌溉用水量骤减,地下
水开采压力显著下降,而7月正值夏季玉米生长期,需大量灌溉,同时高温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农业灌溉抽
取地下水达到高峰。而降水量7月较多,与7月地下水储量变小趋势不一致:煤炭开采、工业生产受季节变
化极小,不会是影响1月和7月相比地下水储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C。
9.B据图可知,降水与地下水储量变化呈正相关外,其余皆为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水与地下水储
量呈正相关,表明雨水补给对地下水有一定积极作用,山西雨季降水集中但利用率低,修建水库可拦截雨季
径流,减少地表水流失,一方面可通过下渗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态补水,从而减
少对地下水的直接开采,又间接回补地下水,故应提高雨水利用率。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无法增加地下水:
大面积使用地膜覆盖虽可减少蒸发,但也会降低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对提高地下水位影响不大;减少煤炭
的洗煤环节虽可节水,但会导致煤炭质量下降,燃烧热效率降低,产生的污染物质也会增多。故选B。
10.B简单,读图可知,成都市主城区(部分)职住分离状况没有由中心向外递减的规律,有些区甚至是由内
向外增加,故A错误:读图,三四环间差异较大,北部比南部较小,故C、D错误:一环以内职住分离值接
近最大,故选B。
11.A区域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区域劳动力人口减少,本区域的劳动人口下降,需要从区域外吸引就业人
口,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进而可能会影响本区域劳动力市场和区域整体的就业活动,进而产生职住分离。
A正确。老龄化程度上升不会导致区域地价上升、不会改变交通运输方式,虽可能会影响绿地建设面积,但
都与职住分离的关系不大。故选A。
12.C为降低人均通勤碳排放,需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以及就业与居住等,减少人均通勒量,促进职住混合组
团可减少居民出行距离,进而降低人均通勤碳排放,C正确:单纯扩大地铁站点规模,可能因职住分离状况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6届高二(下)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策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
要求的)
2025年1月17日,我国在云南省红河地区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图1中甲处),此前,
我国中重稀土资源稀缺且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国内勘探,发现稀土矿床的形成与风化作用
密切相关,精准定位红河州中重稀土元素的富集区,并推算出
该中重稀土(如镝、轼)潜在资源达115万吨。据此完成1~3
题。
1.我国稀土分布特征是
肉古83%
A.全国分布较均匀
其他地区3%
B.总量是南多北少
山东8
C.重稀土集中南方
四3%
D.川鲁出口量最大
南方七省3%
2.下列矿区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是
国轻0土
重稀土
A.内蒙古
B.四川
C.红河州
D.山东半岛
图1
3.云南省红河地区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发现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意义是
A.弥补关键资源短板
B.降低制造业的成本
C.便于构建产业集群
D.促进当地经济增速
2025年4月11一13日,一场由蒙古国及我国西北地区输入的沙尘天气席卷四川、重庆多地,空气中
弥漫着土腥味,城市仿佛被蒙上一层“土黄色滤镜”。这场沙尘暴不仅是今年春季四川盆地遭遇的最强沙
尘过程,更揭示了气候变化下跨区域环境联动的复杂性。有专家说,重庆其实是基本不具备起沙条件的。
图2为4月12日北京时间8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据此完成4~6题。
010
益温
图2
高二地理第1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4.图示时刻,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出现沙尘天气概率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重庆不具备起沙条件的原因是
①地表以页岩为主②湿润多雨气候
③山谷相间阻风
④岩石风化作用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气候变化下跨区域环境联动加强,会导致
A.全球灾害的种类减少
B.重庆的河谷风减弱
C.极端天气的连锁反应
D.西南地震频率增加
专家在研究“影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因素”时发现:该地区地下水储量的变化与当地潜
在土地沙化相关。图3甲图为山西省2004-2015年期间12个月月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量,乙图反映同期山西
省地下水储量变化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显著)。据此完成7~9题。
-1.5
0.3
-2.5
0
降水蒸发煤炭开采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0.06
-3.5
0.46
4.5
5
7
9
11
(月份)
0.91
0.85
甲
图3
7.据材料可推断山西省2004-2015年期间
A.降水量不断增加
B.实际蒸发量减小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地下水位在降低
8.影响1月和7月地下水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差异
B.煤炭开采
C.农业用水
D.工业用水
9.山西省为增加地下水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
B.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
C.减少煤炭的洗煤环节
D.大面积使用地膜覆盖
职住分离是指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离,常用通勤行为特征(如平均通勤距离和时耗等)衡量,是
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职住分离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图4为成都市主城区(部分)就
业一居住偏离值分布图(值越大说明职住分离程度越大,白色区域无数据)。据此完成10~12题。
四环路
-…环城公路
一一区界
就业一居住触离但
图4
高二地理第2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