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卷 选择题(共 45分)
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
合题意。
1.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
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王朝兴衰更迭的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
慧与力量。以下诗句能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京都,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2.《贞观政要》书影中展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个字,点明了李世民治国思
想的基本主题。直接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善于用人 B.增加考试科目
C.轻徭薄赋 D.完善政治制度
3.文物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依据。如图文物共同见证了唐代( )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 仕女弈棋图
A.中外交流频繁 B.商品经济发达
C.绘画技艺高超 D.社会风气开放
4.“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
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是对下列哪部作品的评价( )
A.《汉书·张骞传》 B.《西游记》
C.《马可·波罗行纪》 D.《大唐西域记》
5.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
深可惧也。”为消除“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 B.设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C.创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6.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
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压力。材料评价的是( )
A.宋夏和约的意义 B.宋金议和的背景
C.澶渊之盟的影响 D.北宋灭亡的原因
7.元朝时回回人一般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记载,元朝设置回回司
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
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材料中表明元朝时期( )
A.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 B.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C.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 D.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8.右图这一饼状图数据可以用来研究两宋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对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9.“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
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中书省 B.蕃市 C.市舶司 D.北庭都护府
10.有学者指出:“公元 960 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
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
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对峙的政治局面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
11.“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下列文学作品的体裁是( )
①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②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
——关汉卿《窦娥冤》
A.汉赋和唐诗 B.唐诗和宋词
C.宋词和元曲 D.元曲和小说
12.从改革内容来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
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是在于(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C.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
B.实现了富国强兵 D.加强民族融合的努力
13.如果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套用在历史现象中,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比
作“螳螂”,把明政权比作“蝉”,那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 )
A.大清 B.明 C.元 D.辽
14.《清顺治朝实录》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耕至六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田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
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毫敛派差徭。”这反映了清初( )
A.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 B.抑制商业,保护自然经济
C.重视水利,发展灌溉农业 D.加强控制,强化基层管理
15.2024 年 7 月 27 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
京老城南北,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展现了中国古代城
市规划传统,凝聚了“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故宫处于中轴线中心。北京
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
A.以民为本理念 B.开放包容理念
C.皇权至上理念 D.自由平等意识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5分)
16.科技史脉 思想传承。七年级(3)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10分)
【项目名称】科技思想·文化传承
【项目目标】梳理古代科技成就与思想脉络,感悟探索精神与文化传承。
【项目任务】
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科技之路”为主题,搜集了如下部分史料。
①《千金方》 ②《天工开物》书影 ③泥活字版模型 ④简仪
问题1:请按时间顺序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序号,并仿照示例任选其它一例进行介
绍。 (5分)
排序:( )→( )→④→( )
示例:①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
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
尊为“药王”。
任务二 第二组同学以“思想之光”为主题,制作了介绍古代思想发展的展板
(部分)。
朝代 唐代 ▲A 明代
代表人物 韩愈 朱熹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
主要观点 ▲C
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和“致良知”。
结语 ▲D
问题2:请补全展板中▲处的空缺。(5分)
17.经济繁荣●百业兴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
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
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
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残片
上刻划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4分)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开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吴自牧在《梦粱录》
中描述南宋都城:“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
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4 分)
材料三: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
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自海外
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
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归纳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18.政制沿革●君权强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
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
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
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
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
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
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
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锋《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据材料一,简述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元朝的“新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分析元朝创立该“新
体制”的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指出明清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的具体
表现。概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积极作用。(6 分)
19.国家统一●对外关系。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开展“国家统一与对外关系”主题探究活
动,请你参与完成。(19分)
边疆治理 国家智慧
地区 朝代 机构
西汉 设置①,总管军政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新疆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②
元朝 设立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西藏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设④,金瓶掣签
台湾 元朝 设置⑤,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序号内容。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7 分)
中外交流 政策演变
材料一:明永乐三年(1405 年)六月十五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下令关闭
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 多人,分乘 208 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
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由于操劳过 只能在……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
度,从东非返航到印度古里时,与世长辞, 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
终年六十二岁。 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明清对外政策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影响。(4 分)
抵御侵略 捍卫主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向者俄罗斯无故侵扰我边陲……尔等无故入我边境,恣行抢夺,朕何难遣发大兵将尔
等扑灭…… ——康熙帝
(3)请你结合上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结构合理)(8分)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BCDDB 6--10CCDCB 11--15CCAAC
16.问题 1
排序:①→③→④→②(全对得 2 分,否则 0 分)
介绍:②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名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制成泥活字。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简仪等近 20 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简仪是元朝时期世界上先进
的天文观测仪器,结构简化,精度提高。(以上三例,任选一例作答,3 分)
问题 2:A:宋代(1 分)B:王守仁(1 分)C: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2 分)
D:儒家思想在不同朝代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 分)
17.(1)表现:陶瓷种类丰富(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等);造型多样(如碗的造型丰富);纹饰题材丰富
(莲花纹、鹦鹉纹等);国内外市场广阔(流行国内,远销海外如埃及福斯塔特)。(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得 4 分)
(2)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通晓不绝);交易规模大(“动即千万”);城市商业布局打破
坊市界限(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海外贸易发达等等。(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得 4 分)
(3)原因:单位亩产量大;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任意一点 1 分,共 2 分)
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且产品流入市场。(任意一点 1 分,共 2 分)
18.(1)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符
合题意,任答两点得 4 分)
(2)制度:行省制度(2 分)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加强中央集权;赋予地方部分权力以适应管理需求。(符
合题意,任意一点得 2 分)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权统归兵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地方设三司(以
上任答一点 2 分)清朝:设立军机处。(2 分)
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经济发展与民族交流。(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得 2 分)
19.(1)①西域都护府;②伊犁将军;③宣政院;④驻藏大臣(或驻藏办事大臣);⑤澎湖巡检司(每空 1 分,共
5 分)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结合;因俗而治;设置机构加强管辖等等。(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得 2 分)
(2)政策变化:从开放交流转向闭关自守(意思接近即可,2 分)
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 分)
(3)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捍卫国家主权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行动展现了爱国精神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论证:
明朝中期,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戚继光组建 “戚家军”,于 1561 年台州九战九捷,后又
肃清福建、广东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 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
经澎湖进军台湾,围困赤崁城并击溃荷兰援军,1662 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7 世
纪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击毙俄军头目托尔布津。1689 年中俄签订《尼
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结论: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等人物,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挺身而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顽强不屈的
抗争意志,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