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08: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 2 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课程标准】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学习目标】
1、认知古代文明扩张的是由农业文明的优势决定的,进而认知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大帝国的历史进程,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各自的空间和环境因素对古代帝国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古代奴隶制帝国的兴衰发展和文明交流
【学习难点】分析归纳古代奴隶制帝国扩张的特点和文明交流的方式。
【问题导学】
古代文明扩展的条件、方式、表现、影响。
波斯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特点、灭亡.
亚历山大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特点。
孔雀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特点。
5.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
6.古代文明交流的总趋势和表现。
【合作探究】
《后汉书 · 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阅读并分析这段材料,了解并认识罗马与秦汉、安息交往的情况。
【重难点阐释】
1、希腊化时代
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文明特点的时期,该时期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18世纪欧洲史学出现的概念,与欧洲文明兴起后,欧洲人重建历史自豪感的现象有关,是欧洲史学过度解读以达成自我美化而创造的概念。实则“希腊化”只是马其顿王国的扩张造成的文化交流而已,而非谁同化了谁。这种伴随国家扩张而带来的文化交流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几乎没有哪个被史学界单独概念化,除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这种主导学术话语权的现象也是欧美主导世界两百多年来的影响之一。
2、罗马法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开端是公元前449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总结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学家依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法律划分为以下几类:
⑴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⑵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⑶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⑷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⑸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人法是规定人格与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诉讼法是规定私权保护的方法。
3、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一般来说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而北方游牧世界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靠从农耕世界取得。由于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换和交往,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但是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会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4、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⑴在公元1—2世纪的亚欧大国中,就领土面积,人口数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与汉都大体旗鼓相当。
⑵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在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汉代中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的结果,
⑶罗马和汉代中国都是幅员辽阔的跨地区的大国,不可避免的都要划分行政区域加以统治,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度,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派官统治地方具有相似之处,但具体情况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⑷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自也都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的地位,这是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就具体情况来看,两个大国在民族构成上的区别是很大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以下表达不正确的是( )
A.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入希腊 B.埃及的冶铁技术传入西亚
C.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 D.埃及的雕刻传入希腊
2.在今天尼罗河的入海口,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代表建筑亚历山大灯塔被称作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城市作为地中海东岸的经济中心辉煌一时,这说明
A.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
B.亚历山大带给埃及人民繁荣昌盛
C.亚历山大东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古埃及文明灿烂辉煌
3.英国历史学家彼德·弗兰科潘指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尽管常常被人们忽视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这段话说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A.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B.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湮灭
C.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征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
4.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5.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6.2世纪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帝国和平地向外推进。”下列符合两个大国的史实是( )
A.秦朝建郡县制 B.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
C.佛教传入中国 D.双方建立了直接联系
7.凯撒是古代罗马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曾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他在《高卢战记》中写道:“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指示行动,是无法获胜的。”这表明
A.他的作战方法富有创造性 B.他的政策受到普遍欢迎
C.他是罗马帝国的皇帝 D.他酷爱希腊的古典文学
8.有学者认为,古罗马雕刻在艺术创造性上弱于古希腊。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当中加入了纯粹的功利性因素。这表明
A.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C.希腊文明的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D.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9.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现在很多语种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都从拉丁语衍化而来。这说明
A.古罗马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B.古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古罗马人有很强的语言天赋 D.古罗马的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地区
10.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塔利班政权炸毁
材料三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把东方文化带到西方,一种混有希腊和东方的文明诞生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罗马的伟大时代随着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的去世而告结束。马可·奥勒留的继承人康茂德……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观看车赛和角斗赛。康茂德遇刺身亡……其后的统治者绝大部分和他一样不称职。
从406年起,西罗马的皇帝们已无力阻止高卢、西班牙和非洲的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长期的大规模入侵。他们也未能制止410年和450年蛮族人两度洗劫罗马这一最大的侮辱。
有位美国历史学家说:“虽然战争显然是灭亡的原因……但帝国的机质性病是经济。”……
技术阻滞不前的根本原因看来在于奴隶制度,奴隶制度是所有这些文明的普遍公认的组成部分。奴隶制度的影响是有害且多方面的。它使奴隶失去改进其所操行业的传统操作方法的积极性;只要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可获取,它也使主人丧失促进技术革新的动机。
军队从前一直是获取奴隶和物质财富的有用的来源,而现在成为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负担。同样,扩张时期肿胀起来的官僚机构,现在到了收缩时期,证明是难以忍受的。过度的支出导致最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大庄园变得愈来愈自给自足。
经济上的分散必然伴随以政治上的分权。随着贸易的衰落和国家岁入的减少,帝国大厦不再能支持下去,并慢慢地开始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简要分析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答案
【课堂探究】
罗马国家富裕,国内市场食物供应丰富,罗马人以金银作为货币,且交易诚信,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在外贸中的成功。
国家注重对外交往,周边国家派使节到罗马边界时,会被官方送至王都,并给以金钱。
罗马与安息、天竺有经海路的贸易,且罗马从中获益丰厚。
罗马王常想与汉朝通使,但受到安息的阻挠,所以罗马没有办法直接与汉朝交往。
到了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臣来到汉朝,那是第一次双方的直接沟通。但汉朝认为所献贡品没有什么珍贵的,怀疑是以往对大秦的传言过分的夸大了。
以上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对外交易更频繁,汉朝的对外影响力也增大了,罗马与安息有直接交往,与秦汉的交往以间接的贸易往来为主,相互之间的隔膜依然存在。
【巩固练习】
1--5 BCCDA 6---10 DAADD
11.【答案】(1)丝绸之路
(2)战争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例如亚历山大帝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等。但另一方面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例如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等。
(3)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12.【解析】历史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罗马帝国作为欧洲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帝国,它的衰亡更可以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经自己的分析,再合理地表达出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考查内容。
【参考答案】
内因:统治者腐朽;奴隶制度的腐朽性使奴隶和奴隶主都失去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军队和官僚机构过度的幵支,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上的分散伴随以政治上的分权,随着贸易的衰落和国家岁入的减少,帝国大厦开始崩溃。
外因:蛮族大规模入人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