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问题导引】
法西斯主义的建立和基本特征。
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
二战的原因、概况(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结束)。
雅尔塔体系的含义、主要内容、评价;联合国的建立时间、宗旨、原则。
二战的影响。
【基础必备】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基本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
①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击。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机。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②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慕尼黑协定》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二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
②直接原因: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
③具体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二战的概况
(1)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③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⑤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④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
a.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b.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③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评价
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团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国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二战的影响
(1)欧洲衰落
在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苏联政治影响力提升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贏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的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知识体系】
【限时测试】
1.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 )
A.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 B.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侵略
C.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十分不利 D.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
2.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 )
A.德意日法西斯 B.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
C.不结盟国家 D.德奥同盟国集团
3.1945年,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情报称:“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苏战争冲突日益临近 B.苏联的实力已超过美国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 )
A.文明得到拯救,和平得以恢复 B.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C.使民族解放运动一度空前高涨 D.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5.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6.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出( )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党员 10.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
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 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
7.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
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
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8.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观察上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9.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希特勒“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占领捷克苏台德区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10.1936年德军顺利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后来承认:“进入莱茵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B.英法陷于经济危机中,无力阻止
C.德军冒险成功得益于英法的纵容 D.纳粹德国已十分强大,势不可挡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 B.德国突袭波兰 C.日本突袭美国 D.九一八事变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把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坚守和平的希望。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卢沟桥事变 ②法国陷落 ③《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④苏德战争爆发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D.①②④③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一幅战争宣传海报,主题是“全力以赴,摧毁日本”,它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
14.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高兴,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丘吉尔这么说主要是因为
A.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B.反法西斯力量即将壮大
C.苏联决定参加对日作战 D.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
15.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于双方( )
A.意识形态的分歧 B.国家性质的不同
C.国家利益的冲突 D.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16.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合影
材料二 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材料三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材料四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简要说明材料一所示会议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通过材料二、三的信息,你对雅尔塔体系作何评价
(3)材料四体现了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怎样的对外政策 结合二战后初期的史实分析美国的意图能否得以实现